作为产品开发全流程的技术风险管控实践,TR(Technical Review,技术评审)自然是IPD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TR评审是什么?
一般TR评审是团队对技术方案、设计输出、验证结果做的系统性审查,主要确保产品的技术路线合规、性能达标、可制造性可控,避免因技术问题导致开发返工、成本超支或上市延期。
一、TR评审在IPD中有什么作用?
在IPD中,TR评审贯穿产品开发的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五大阶段,与DCP决策评审共同实现对产品开发流程的双重管控:
- DCP关注"从商业决策角度看,对这一产品开发项目是否继续投入资源";
- TR则关注"从技术决策角度看,当前的产品技术是否可行、是否满足要求"。
通过TR评审,开发团队能提前识别技术风险,确保设计符合需求规格、行业标准,在保障技术输出质量的同时,沉淀技术经验,反哺后续产品开发。
明确了 TR 评审在 IPD 流程中的关键作用后,更需要聚焦其落地细节:不同阶段的 TR 评审究竟关注哪些核心重点?
二、TR评审关注哪些重点?
IPD体系通过标准化的评审节点给出了清晰答案:TR评审通常分为6个关键节点(TR1-TR6),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技术输出物与评审焦点,以下为核心阶段的详细拆解:
|-----------------|---------|-----------------|--------------------------------------------------------------------------|----------------------------------------|
| 评审节点 | 对应IPD阶段 | 评审时机 | 核心评审内容 | 输出成果 |
| TR1(产品包需求和概念评审) | 概念阶段 | 概念方案形成后、CDCP评审前 | 1.产品需求匹配度 2.技术概念可行性 3.风险初步评估 | 《TR1产品需求包和概念评审报告》 《产品需求确认表》 《风险清单(初稿)》 |
| TR2(需求分解和规格评审) | 计划阶段 | 项目计划制定后、PDCP评审前 | 1.需求分解完整性 2.技术规格书(SRS)合理性 3.研发资源匹配度 | 《TR2需求分解与规格评审报告》 《需求分解文档》 《技术规格书(SRS)》 |
| TR3(总体方案评审) | 计划阶段 | 详细设计启动前 | 1.总体技术方案完整性 2.设计规格书(SDS)与总体方案的一致性 3.关键零部件选型适配性 4.可制造性(DFM)、可维修性(DFR)初步评估 | 《TR3总体方案评审报告》 《总体技术方案文档》 《DFM/DFR检查清单》 |
| TR4(模块/系统评审) | 开发阶段 | 详细设计完成后、样件制作前 | 1.模块详细设计合规性 2.系统集成方案可行性 3.设计仿真验证结果与BOM完整性、合规性 | 《TR4模块/系统设计评审报告》 《系统集成方案文档》 《BOM审核表》 |
| TR5(样机评审) | 开发阶段 | 样件制作完成后、测试启动前 | 1.样件与设计输出一致性 2.样机核心功能验证初步结果 3.测试方案细化 4.测试资源准备 | 《TR5样机评审报告》 《样机功能验证初步报告》 《测试执行计划》 |
| TR6(小批量评审) | 验证阶段 | 测试完成后、发布准备前 | 1.小批量测试结果分析 2.问题整改方案有效性 3.批量生产技术可行性 | 《TR6小批量生产可行性评审报告》 《测试结果分析报告》 《问题整改计划》 |
三、TR评审实操流程
清晰了各 TR 节点的评审重点与输出要求后,下一步需落地到具体执行层面------如何通过规范流程确保评审实效?
1.评审前准备
首先要做评审的材料准备,需要技术负责人提前3-5个工作日提交"评审包",包含:
- 核心输出物,如设计方案、仿真报告、测试数据等;
- 自评报告,包括已识别的问题、整改建议;
- 评审检查清单。
其次,评审组长需确认关键角色是否参会,若有缺席,则需提前安排替代人员,避免评审流于形式。
如有复杂项目,可以先组织研发内部预评审,解决基础问题后再提交TR评审,进一步提升评审效率。
2.评审会召开
评审会召开时,需要由评审会主持人开场,明确此次会议的议程、评审目标以及评审标准。
随后由技术负责人进行相关评审内容的汇报,评审小组需投票确认。
会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议而不决",若出现争议问题,需当场明确责任人及解决时限,会后由专人跟踪处理,确保评审不卡壳。
3.会后跟踪,确保问题闭环
会后,需要在24小时内发布评审报告,明确问题清单、责任人、整改时限、验证方式,让整改有据可依。
根据报告产出的内容,需要技术负责人按计划推进整改,逾期未完成需升级至IPD项目组;整改完成后需提交验证材料,由评审小组抽样复核,确保问题彻底解决。
在IPD流程中,有一系列规范的实践标准保障TR评审的落地,我们也更需回归TR评审的本质价值------不是发现问题,而是提前规避风险。
各个企业在落地TR评审时,也需避免陷入重流程轻实效的误区,结合产品特性灵活调整评审节点与评审内容,最终实现技术合规、质量可控、成本优化的产品研发目标。
无论你是刚入行的产品新人,还是需要优化产品策略的企业负责人,关注「@IPD产品研发管理」,帮你把理论直接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