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90%的企业都在做,但成功率却不足30%。
核心问题在于:企业采取的是"依赖式"还是"自发式"的转型路径?
依赖式转型的四大致命特征:
1️⃣ 认知依赖 ------老板误以为数字化=买系统+批预算,忽视这是组织变革,必须亲自下场理解业务痛点、调整组织架构。IT部门只能赋能,不能替你决策。
2️⃣ 执行依赖 ------盲目相信大厂供应商,实际买了"宝马"才发现需要"拖拉机"。标准化产品与个性化业务严重脱节,系统沦为摆设。
3️⃣ 思维依赖 ------业务部门等IT给方案,IT等供应商给模板,没人思考:我们的核心流程是什么?痛点在哪里?
4️⃣ 能力依赖 ------系统上线后丧失自主迭代能力,数据问题、新需求都找供应商,最终要么被牵着鼻子走,要么项目烂尾。 这类转型成功率不足20%,即使短期见效,长期也难持续优化。
自发式转型的成功秘诀: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案例)
✅ 一把手真下场 :老板亲自带队梳理全流程,锁定五大痛点(生产响应慢、物料混乱、手工记录质量数据等),而非只喊口号批预算。
✅ 先建制度再买系统 :成立转型委员会、设计激励机制、建立数据标准,在购买系统前就明确:数据格式、流程规范、考核指标。
✅ 小步快跑 :从生产计划这个"杠杆点"切入,三个月见效后再推广,降低风险的同时让员工逐步适应。
✅ 选对伙伴 :不比价,而看三点,
1️⃣是否懂制造业的业务逻辑、行业痛点(能精准匹配生产、供应链等核心场景需求,而非卖标准产品)
2️⃣是否愿意和企业共同定制,而不是强行让企业适应系统
3️⃣是否愿陪跑迭代(支持上线后根据业务变化灵活调整,不搞 "一锤子买卖")
4️⃣是否肯赋能团队(教会内部人员掌握数据运营、系统优化能力,帮企业搭建自主可控的数字化团队)。
最后选择的供应商,报价不是最低的,但ROI是最高的,为什么,因为系统真正解决了企业痛点员工愿意用、数据质量高、持续优化快,投入500万,第一年就产生了1200万的价值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投入产出比,这就是自发式数值转型。
企业自己深刻理解,业务主导变革培养能力,供应商、IT只是辅助和赋能的角色。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自发式还是依赖式,我得答案非常明确,数字化转型必须是自发式的,否则注定失败;
为什么,因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是买系统上工具,企业的专业能录是任何一个供应商都无法替代的,你依赖别人,别人不一定帮你,建议组织能力,所以给正在做或准备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3个实战建议:
1️⃣一把手或公司领导必须真正下场,不是批预算喊口号,而是要深入业务,理解痛点设计和变革配置资源,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2️⃣先建能力,再买工具;先建立数据标准流程规范,组织机制激励体系,再去选系统和供应商,这个顺序决不能反;工具是为能力服务的,不是能力为工具服务;
3️⃣选择合适的伙伴,算总账不算小账,不要光看系统报价,要算全成本,更要算产出;一个便宜但不好用的系统,浪费的不仅是软件费用,还有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试错成本;一个贵但适用的系统,看起来投入高,但回报更高,ROI才是王道;
最后我想说,数字化转型没有捷径,没有速成,更不能完全依赖外力;真正成功的数字化转型,一定是企业自发式的组织进化、是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变革、是自主能力的持续培养;供应商系统工具这些都只是助推器,真正的发动机,必须是企业自己干数字化转型,自发式才是正解;
如果你还在依赖式数字化转型的路上,那趁早调头,否则投入再多,最后都是一地鸡毛;转型成功案例告诉我们,真正成功转型企业,无一例外,都是走自发式路线,这就是数字化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重要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