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该博客文章《ChatGPT's Atlas: The Browser That's Anti-Web》的中文翻译:
ChatGPT 的 Atlas:一款反网络的浏览器
OpenAI(ChatGPT 背后的公司)发布了一款自己的浏览器,名为 Atlas。它确实带来了某种"新东西"------这是第一款主动对抗网络本身的浏览器。让我们来谈谈这意味着什么,以及由一家 AI 公司打造的这种"反网络"浏览器可能带来哪些危险------它在安装时恐怕真的该贴上一个警告标签。
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 Atlas 用自己生成的 AI 内容替代了真正的网络内容,但看起来却像是在展示网络;
- 用户体验迫使你猜测该输入什么命令,而不是点击链接;
- 你成了浏览器的"代理人",而不是浏览器为你服务。
1. 默认情况下,Atlas 并不会带你访问真正的网络
我第一次运行 Atlas 时,尝试了我能想到的最简单、最直观的任务。我输入了"Taylor Swift showgirl"(泰勒·斯威夫特 表演女郎),想看看它会不会给我一些视频或播放列表的链接,让我能观看或收听当下最热门的音乐------这几乎是最简单的请求了。
返回的结果看起来 像一个网页,但其实不是。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孩子临时赶出来的读书报告,内容大多是从维基百科抄来的。回复中提到了一些基本的传记信息,并附了几张照片。我们知道,AI 工具很容易产生这种"虚构"(confabulation),但这次不同,因为我感觉自己是在一个网络浏览器里,在互联网的搜索框中输入内容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结果中完全没有泰勒·斯威夫特本人官网的链接。
我在一个浏览器里输入了"Taylor Swift",结果却完全没有指向她真实网站的任何链接。如果你只停留在 Atlas 生成的内容里,你甚至根本不会知道泰勒·斯威夫特其实是有官网的。
除非你是专家,否则你几乎肯定会以为自己是在搜索框里输入内容,然后得到了一个包含搜索结果的网页。但事实上,你输入的是一个提示词(prompt)框 ,得到的是一个合成的响应 ,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像网页 ,并使用了一些网页技术来展示输出。它没有列出指向相关网站的链接,而是用几个要点告诉你"它认为你应该知道什么"。虽然在某些回复中埋藏了少量脚注,但很明显,它的意图是让你留在 AI 生成的结果内部,困在这个封闭的"围墙花园"里。
在首次启动时,Atlas 会在一大堆消息中悄悄插入一句警告:"ChatGPT 可能会提供不准确的信息。"但没人会意识到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有时候这个工具会完全编造内容,给你一个看起来像搜索框的输入框,然后在看起来像网页的界面上展示这些虚构内容。"
而且,这些生成的内容本身也并不令人满意。这个"假网页"里的信息最多只更新到两三周前,反映出大语言模型(LLM)依赖的是它们上次爬取(或未经同意抓取)网络信息的时间点。如今主流的 AI 平台,其数据更新频率远远赶不上传统搜索引擎。
请记住,这些缺陷不是因为浏览器刚发布、还有 bug ;这正是它被设计成的样子。Atlas 是一款浏览器,但它不是一款网络浏览器 。它是一款反网络的浏览器。
2. 我们早在 40 年前就抛弃命令行界面是有原因的
上世纪 80 年代初,有一款很流行的游戏叫《Zork》,属于"文字冒险游戏"类别。电脑会说:
You are in a clearing in the forest, there is a rock here.(你站在森林中的一片空地上,这里有一块石头。)
然后你输入:
Take the rock (拿起石头)
它会回复:
Sorry, I can't do that.(抱歉,我做不到)
于是你再试:
Pick up the rock. (捡起石头)
它才说:
You have the rock.(你拿到了石头)
就这样,你花几个小时不断尝试,只为猜出它到底想让你输入什么指令------或者干脆出门去接触真实世界,看哪个先发生。
当时只有极少数"极客"觉得这很有趣,主要是因为那时还没有 3D 图形,也没机会跟真人有身体接触。但大多数人很快对这种新鲜感感到厌倦,因为试图猜测该输入什么才能让电脑做事,是一种糟糕又耗神的用户界面。这也是人们讨厌 MS-DOS 这类操作系统的理由,就连现在读这篇文章的 Linux 用户,也几乎都是在图形界面下操作的。
点击东西很棒,因为你能看到有哪些选项,然后直接选择想要的。在触摸屏上点按甚至更好。而这种"可发现性"正是网络的一项根本性创新:它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建一个可点击的选项列表。
在 Atlas 的演示中,OpenAI 团队展示了一位用户试图从浏览器历史中找回一份 Google 文档。普通用户会输入关键词如"atlas design",浏览器就会列出最近访问的页面。用户看到"Google Docs"字样或图标,点击即可回到文档。
但在 OpenAI 的演示中,团队成员却输入了:
search web history for a doc about atlas core design
(在网页历史中搜索一份关于 Atlas 核心设计的文档)
这在所有方面都更糟糕 :更慢、更容易出错、而且是多余的。更严重的是,它暴露了一个隐形的大问题:你在"切换模式"。通常,大语言模型的默认模式是基于训练数据生成看似合理的内容------本质上,就是编造。但这个演示必须明确告诉你:"现在我们要搜索你的浏览器历史了",因为这是在强迫 AI 去查找本地内容,而本地内容是不能靠编造的!如果你想找一份自己做的预算表格,结果 ChatGPT 凭空编出一个不存在的文件,你肯定不会再用这个浏览器了。
大多数上网的人甚至都不记得,上世纪 90 年代人们是多么欣喜若狂地告别了命令行界面 。那个时代彩色图形和多媒体的爆发固然引人注目,但真正的生产力和可用性提升,恰恰来自于再也不用猜测该输入什么"咒语"才能完成实际工作。超链接是一项天才的突破,它让前往目标页面变得极其直观。
当然,浏览器界面确实需要创新!如果 Atlas 能让人用自然语言自动完成日常在线任务,或者集成更多人们每天使用的工具和服务,那它或许真能带来飞跃。
但 Atlas 所代表的新一代命令行界面,不仅重现了命令行的晦涩难懂,还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即使你猜对了"魔法词",它仍可能出错,甚至完全胡编乱造。Atlas 抛弃了网络的可发现性、简洁性和直接性,迫使你用一种模糊、不可知的语法去导航自己的文档和搜索结果,而结果却不可靠。这是另一种"反网络"的表现。
3. 它声称 ChatGPT 会成为你的"代理",但实际上是你成了 ChatGPT 的代理
OpenAI 显然极度渴望将全世界的数据纳入其模型,无论是否获得授权。这正是为什么很多人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基于同意的互联网"。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的数百名员工(包括许多高管)都曾就职于 Facebook/Meta,尤其是在该公司侵犯用户隐私最严重的时期。
在 Atlas 的营销材料和演示中,OpenAI 团队称这款浏览器能成为你的"代理",代表你执行任务。但现实恰恰相反:你才是 ChatGPT 的代理。
在设置过程中,Atlas 极力推动你开启"记忆"(Memories)功能(记录并存储你的一切行为,用于训练关于你的 AI 模型),并启用"在任何网站上询问 ChatGPT"的功能------这意味着它会全程监视你的浏览行为。当你在浏览网页时保持 ChatGPT 侧边栏开启,并授权它"旁观"你的操作,OpenAI 就能接触到大量原本无法获取的数据。
你老板要求保密的 Google Docs 文件;你在 Facebook 评论框里打了一半却没发送的文字;你偷偷查看的前任的 Instagram;你午休时花了半小时对比的那几双鞋......这些内容永远不会出现在 ChatGPT 通过常规方式抓取的网络数据中。就连 Google 在你使用 Chrome 浏览器时,也无法以这种方式获取如此私密、且与你真实身份绑定的数据。
但通过让你充当 ChatGPT 的代理,你等于为 AI 打开了大门,让它得以窥见它原本无法触及的一切。随着越来越多内容创作者和网站开始部署更有效的反 AI 抓取机制,让用户充当"代理"就成了绕过这些防护的捷径------因为网站所有者绝不会屏蔽自己的真实用户。
与此同时,ChatGPT 还能为你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监控画像:你的性格、行为、私人文档、未完成的想法、你在某页面上停留了多久才点返回......这种程度的数据收集,是上一代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我们从担心 Cookie 跟踪,发展到让一家 AI 公司直接控制我们的浏览器、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它们收集的数据量简直难以想象。
这一切都被包装成"它在帮你"。但事实上,目前 ChatGPT 的"代理"功能基本毫无用处。我做了个标准测试:让它帮我预订一张非常简单的机票。我明确提供了"单人、直飞、具体日期、出发和到达机场"等信息,然后让浏览器完成"神奇"的部分。
虽然浏览器确实流畅地导航到了航空公司网站的正确页面,但就在我即将确认预订 时,却发现它擅自把日期改成了完全不同的日子,比我说的晚了好几周。相比之下,如果我在 Google 搜索中输入完全相同的信息,只需十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得到可点击的直达链接------而且传统 Google 搜索结果真的能导向正确日期的预订页面。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显更差的体验会被包装成这款新浏览器的"高端功能"?答案显而易见:因为这对开发它的公司具有战略意义 。他们的 AI 机器人需要人类帮它们绕过正在迅速建立的网络围墙,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全程监视人类的一举一动,那就更好了。"代理"这个故事,其实只在一个方向上成立------那就是反网络的方向。
这玩意儿需要一个警告标签
理解 Atlas 浏览器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是一家连聊天机器人多次诱导脆弱儿童自残、并导致多人死亡的公司 。当心理脆弱者使用这些工具时,常常陷入极度痛苦------OpenAI 对此心知肚明,因为他们自己的一位投资人 就因过度使用平台而精神崩溃。事实上,OpenAI 最擅长打造的用户体验,就是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依赖。这一点在最近 GPT-5 发布后用户的反应中得到了印证:许多人表达出深切的悲伤,仿佛失去了一个朋友。
当用户因软件更新而感到情感创伤,甚至觉得"失去了朋友",这说明产品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有足够多因这项技术而痛失孩子的父母,甚至能组成互助支持小组,那么至少在安装这款应用时,应该有一个非常醒目的警告标签。
此外,在一个不那么严重的层面上,如果这个产品将在不披露机制、不征得相关方同意的情况下,对市场和文化生态造成极端且侵入性的影响,并依赖大量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来实现其目标,那么我们就需要一场更广泛的反思和问责。
而且,我真心热爱网络------而这个东西对网络有害。
我真心希望有更多浏览器出现!我希望有各种各样奇怪的新方式去浏览网络。我自己就训练了一个基于我个人内容的 LLM,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自己控制的、完全私密、不被大公司拥有、不上传任何数据、不做任何 creepy(令人不适)事情的 AI,他们也会想要这种好处。如果它能集成到他们的网络浏览器中,那就更棒了。我支持人们尝试各种新奇的极客玩意儿,创新日常体验,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对着同样的输入框,或被困在少数几种体验里。
甚至,命令行界面也还有创新空间!它们本身并不坏(我每天都用!),但普通人不该被强迫在日常任务中使用它们。而且,人们在电脑上做的大多数事情,在依赖计算机"非黑即白"的可靠性时效果更好------我们需要更少那种让我们怀疑"这一切是不是都是胡编乱造"的东西。
反网络的终局
网络最初的设计中根本没有个人身份的概念 ,也没有内置任何追踪系统。它的初衷是让任何人都能自由创建内容,甚至开发自己的浏览器。不久之后,人们发明了 Cookie、登录系统,大公司意识到:谁控制了浏览器,谁就控制了用户和赚钱的方式。从此,隐私与商业化的斗争持续至今,但用户仍受益于网络诞生之初那些明智的设计选择。
而如今很明显,AI 时代的一大趋势,就是瓦解网络的原始设计 。过去几十年,广告是基于兴趣而非真实身份进行定向投放;而现在,AI 公司正试图构建一个全面监控的环境。这需要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一个既不要求用户同意,也不尊重内容创作者权益的互联网。在那里,一切只是原材料,所有人都是猎物。
最令人担忧的是,Atlas 看起来如此熟悉、感觉如此无害,以至于人们会尝试它,并误以为它和自己用了多年的浏览器没什么不同。但 Atlas 是一款主动对抗网络的浏览器 ,它对抗的,正是你应该拥有对自己所见、所往、以及谁在监视你的控制权这一根本理念。
原文作者:Anil Dash
发布于:2025 年 10 月 22 日
原文链接:www.anildash.com/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