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C(电源管理)中DC/DC转换器的闭环稳定性设计逻辑

要理解DC/DC转换器的​​闭环稳定性设计逻辑​ ​,需结合​​小信号建模、传递函数分析​ ​与​​波特图验证​

一、闭环负反馈的基础作用:精度与响应的核心

DC/DC转换器的核心是​​闭环负反馈​​(图2-15):

  • 输出电压 Vout​(s)经反馈网络 Gfb​(s)(图2-19:Gfb​=R1​/(R1​+R2​))采样,与参考电压比较生成误差信号;

  • 误差信号经调制网络 Fm​(s)(图2-20:Fm​=1/Vpp​,Vpp​为比较器翻转电压)、补偿网络 Gc​(s)、功率级传递函数 Gvd​(s)(图2-18:功率级的电感-电容谐振环节),最终调整功率管开关,稳定 Vout​。

负反馈的本质是​​减小输出误差​​,提升电压精度;同时通过快速调整开关状态,改善动态响应(如负载突变时的电压恢复速度)。

二、未补偿时的稳定性问题:共轭极点与低相位裕度

功率级传递函数 Gvd​(s)=1+sL/R+s2LCVg​​是​​二阶系统​​,对应电感 L与负载电容 C形成的谐振环节。其特征参数为:

  • 共轭极点频率:ωp​=LC​1​;

  • 品质因数:Q=−C/L​R​。

Q为负且绝对值较大时,意味着​​功率级极点靠近jω轴​​,导致未补偿的开环传递函数 Floop​(s)=Gvd​(s)Gfb​(s)Fm​(s)出现两个关键问题:

  1. ​幅频谐振峰​​:图2-16上方子图显示,Floop​(s)在 ωp​处有明显尖峰(由谐振引起),导致增益波动;

  2. ​相频快速下降​ ​:图2-16下方子图显示,ωp​处相位快速下降至-180°附近,​​相位裕度极低​​(相位裕度=180°+相频在增益穿越频率处的相位)。

未补偿的转换器​​相位裕度不足、单位增益带宽小​ ​,处于​​不稳定状态​​(易振荡或输出电压发散)。

三、频率补偿网络的作用:修改零点极点,提升稳定性

频率补偿网络 Gc​(s)的核心是​​调整开环传递函数的零点/极点分布​​,抵消功率级的不良谐振特性,目标是:

  • 降低功率级的 ∣Q∣值(减小极点与jω轴的距离);

  • 提升相位裕度(通常要求≥45°);

  • 优化增益穿越频率(保证响应速度)。

1. 补偿的数学逻辑:抵消极点/引入零点

功率级的二阶极点可表示为 s=−α±jωd​(α=R/(2L),ωd​=ωp2​−α2​)。补偿网络 Gc​(s)若引入一个零点 s=−z,则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零点对变为 (s+z)(s+α−jωd​)(s+α+jωd​)。零点会"抵消"部分极点的相位下降,降低 ∣Q∣,从而展宽相位裕度。

2. 基于波特图的设计验证

图2-16的波特图直观展示了未补偿时的不稳定:

  • 幅频特性:ωp​处的谐振峰导致增益波动;

  • 相频特性:ωp​处相位快速下降至-180°。

设计补偿网络后,需让波特图满足:

  • ​相位裕度≥45°​​:增益穿越频率处的相位需高于-135°(180°-45°);

  • ​抑制谐振峰​​:幅频特性的尖峰被削平,增益波动减小;

  • ​合适的单位增益带宽​​:保证负载突变时输出电压能快速恢复。

四、结论:补偿网络是稳定性的关键

常规DC/DC的闭环负反馈解决了​​精度与响应​ ​问题,但功率级的​​二阶谐振特性​​导致不稳定。通过:

  1. ​小信号建模​​(图2-15的流程图、各传递函数公式),明确开环传递函数的结构;

  2. ​波特图分析​​(图2-16),定位不稳定的根源(共轭极点、低相位裕度);

  3. ​频率补偿网络​​(Gc​(s)),修改零点/极点分布,提升相位裕度。

最终实现DC/DC转换器的​​稳定运行​​,同时兼顾精度与响应速度。这也是电源设计中"补偿网络是环路稳定性核心"的根本原因。

相位裕度(Phase Margin, PM)

是控制系统中衡量稳定性的核心指标,其本质是系统在​​增益为0dB(单位增益)时​ ​的相位与​​-180°​​的差值。以下从定义、物理意义、设计目标及工程应用四方面详细解读:


一、定义与数学表达

  1. ​基本定义​

    相位裕度描述的是:当系统的开环增益等于1(即增益交点频率 ωc​)时,其相位与​​-180°​​之间的差值。公式为:

    \其中,∠G(jωc​)表示开环传递函数在 ωc​处的相位角。

  2. ​几何意义​

    在波德图(Bode Plot)中,相位裕度对应以下两点:

    • ​增益交点​​:增益曲线与0dB线的交点频率 ωc​;

    • ​相位交点​​:相位曲线与-180°线的交点频率 ω180​。

      相位裕度即为 ωc​处的相位与-180°的差值。


二、物理意义:稳定性的"安全余量"

  1. ​稳定性的量化指标​

    相位裕度反映系统在​​增益为1时​​的相位稳定性余量。若相位裕度为正值,说明系统在增益交点处的相位尚未达到-180°,此时系统仍稳定;若相位裕度为负值,则系统处于不稳定边缘。

  2. ​抗扰动能力​

    相位裕度越大,系统对​​相位扰动​​(如负载突变、噪声干扰)的容忍度越高。例如:

    • ​相位裕度=45°​​:系统能承受一定程度的相位延迟而不振荡;

    • ​相位裕度=60°​​:系统稳定性更强,但响应速度可能降低。

  3. ​与阶跃响应的关系​

    相位裕度直接影响闭环系统的动态响应:

    • ​相位裕度过小​ ​(如<30°):阶跃响应可能出现​​过冲​ ​和​​振荡​​;

    • ​相位裕度适中​​(如45°~60°):响应速度与稳定性达到平衡;

    • ​相位裕度过大​​(如>70°):系统响应变慢,可能无法快速跟踪输入信号。


三、设计目标与典型值

  1. ​设计原则​

    相位裕度需在​​稳定性​ ​与​​动态性能​​之间权衡:

    • ​稳定性优先​​:相位裕度应≥45°,避免系统振荡;

    • ​响应速度优先​​:可适当降低相位裕度(如30°~45°),但需确保系统仍稳定。

  2. ​典型应用场景的相位裕度​

    场景 相位裕度范围 特点
    通用运算放大器 45°~60° 平衡稳定性与响应速度
    高速数据转换器 30°~45° 牺牲部分稳定性以提升带宽
    电源管理芯片 60°~70° 优先抑制纹波和振荡

四、工程实现与补偿方法

  1. 补偿技术​

    通过调整系统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可改变相位裕度:

    • ​相位超前补偿​​:引入零点,提升中高频相位,增大相位裕度;

    • ​相位滞后补偿​​:引入极点,降低高频增益,避免相位裕度过小。

  2. ​波德图分析工具​

    使用波特图可直观评估相位裕度:

    • ​增益曲线​​:检查0dB处的相位是否远离-180°;

    • ​相位曲线​​:观察是否在增益交点前出现陡峭下降(可能导致相位裕度不足)。


总结

相位裕度是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安全余量",其设计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

  • ​理论依据​​:通过波德图分析增益与相位的关系;

  • ​工程实践​​:利用补偿网络调整零极点,平衡稳定性与动态性能;

  • ​典型值参考​​:45°~60°为常见设计目标,需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