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 表达式
在函数的参数列表中,... 被用作最后一个参数,表示该函数可以接受任意数量的额外参数。
lua
function sum(...)
-- 1. 将所有可变参数打包到一个名为 'args' 的 table 中
local args = { ... }
local total = 0
-- 2. 像遍历普通 table 一样遍历参数
for i, v in ipairs(args) do
total = total + v
end
return total
end
print(sum(1, 2, 3)) -- 输出: 6
print(sum(10, 20, 30, 40)) -- 输出: 100
print(sum()) -- 输出: 0
解析 :在函数内部,... 并不是一个变量,而是一个表达式(Expression)。它代表了所有传递给它的可变参数的一个序列。
二、nil 的陷阱与专业工具
上面的 sum 函数看起来很完美,但它有一个隐藏的陷阱:如果参数中包含 nil会停止解析nil后续的参数,所以就需要select和table.pack来正确解析不定参数。
lua
local args = { 10, 20, nil, 40 }
-- ipairs(args) 在遇到 nil 后会停止
-- #args 的行为也可能不符合预期
1. select('#', ...): 获取参数的真实数量
select 函数是一个强大的内建工具。当它的第一个参数是字符串 '#' 时,它会返回传递给它的可变参数的确切数量 ,无视 nil。
lua
function count_args(...)
-- 这才是获取可变参数数量的最可靠方法
local arg_count = select('#', ...)
return arg_count
end
print(count_args(1, "hello", nil, true)) -- 输出: 4
2. table.pack(...): 安全地打包参数
从 Lua 5.2 开始,官方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打包函数 table.pack。它同样会将所有参数打包到一个 table 中,但会额外添加一个 n 字段,用于存储参数的真实数量(等同于 select('#', ...) 的结果)。
lua
function safe_sum(...)
-- 使用 table.pack 进行安全打包
local args = table.pack(...)
local total = 0
-- 使用 args.n 来进行安全的循环,而不是 ipairs
for i = 1, args.n do
local v = args[i]
print(v) -- 打印每个参数以进行调试
-- 确保我们只对数字进行相加
if type(v) == "number" then
total = total + v
end
end
return total
end
print(safe_sum(1, 2, nil, 4)) -- 输出: 7 (nil 被安全地跳过了)
结语
点个赞,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 Lua 技术干货!如果觉得有用,记得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