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述:OkHttp是什么?
OkHttp是一个高效、支持现代HTTP协议(如HTTP/2)的网络请求客户端 。其设计目标是减少延迟、节省带宽,并提升网络请求的可靠性
主要包括几大部分:
-
OkHttpClient :如同公司的总调度中心,负责全局配置和协调。
-
Dispatcher :如同任务调度员,管理着所有请求任务的排队与执行。
-
拦截器链 :如同一条自动化流水线,请求和响应会依次经过各个加工站,每个站点(拦截器)负责一项特定工作。
-
连接池 :如同共享汽车服务,让前往同一目的地的请求可以复用连接,避免每次都重新建立。
二、核心工作机制:一次请求的完整旅程
-
请求构建与封装
通过建造者模式创建
Request对象,定义URL、方法、头部等信息。OkHttpClient的newCall(request)方法会将Request封装成一个RealCall对象,它代表一个已准备好、可执行的请求 -
任务调度:同步 vs 异步
-
同步请求 :调用
call.execute()。Dispatcher会将其记录到同步队列 中,然后直接在当前线程执行 ,并阻塞直到返回Response -
异步请求 :调用
call.enqueue(callback)。Dispatcher会根据规则决定其去向:-
如果当前正在运行的异步请求数小于64 ,且对同一主机的请求数小于5 ,则放入运行队列并交给线程池执行
-
若不满足条件,则先放入准备队列 等待。每当有请求完成,
Dispatcher就会检查并尝试将等待的请求 promotion 到运行队列
-
-
-
核心处理:拦截器责任链
无论是同步还是异步请求,最终都会通过
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方法进入拦截器责任链模式。这是OkHttp最精巧的设计。请求会像接力棒一样依次经过一系列拦截器,每个拦截器各司其职
其核心流程如下:
下面是每个拦截器的具体职责
-
RetryAndFollowUpInterceptor:负责请求失败时的重试和处理服务器返回的重定向指令。 -
BridgeInterceptor:为用户请求补充必要的HTTP头(如Host,Accept-Encoding),并将服务器返回的GZIP压缩响应体透明解压。 -
CacheInterceptor:根据HTTP缓存规则,如果存在可用缓存则直接返回,避免网络请求。 -
ConnectInterceptor:负责与目标服务器建立TCP连接(可能涉及TCP握手、TLS握手),核心是从连接池中复用已有连接或创建新连接。 -
CallServerInterceptor:这是链的终点,负责真正向服务器写入请求数据,并从连接中读取响应数据。
三、关键机制
-
连接复用与连接池
它内部维护一个
ConnectionPool(连接池)。当需要建立新连接时,会先检查池中是否有同主机(相同协议、主机名、端口)且空闲的连接可供复用,从而避免重复进行TCP和TLS握手带来的开销。连接池会通过一个清理线程定期清除闲置过久的连接(默认最多保持5个空闲连接,持续5分钟)。 -
使用的设计模式
-
责任链模式:拦截器链是此模式的经典应用,将复杂流程分解,每个环节职责单一,易于扩展
-
建造者模式 :用于构建
OkHttpClient和Request对象,使得配置众多可选参数时代码更清晰 -
门面模式 :
OkHttpClient本身充当了门面,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接口,背后却封装了调度器、连接池等复杂子系统
-
-
是否可以使用自定义拦截器
可以添加自定义拦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