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搭一个 AI 应用,就一定要走 Coding 这条路吗?
最近我干了件事:
只用了一个飞书多维表格,把一堆 AI 效率产品的事给办了。
起因是飞书多维表格全面上线了新功能,「应用模式」和「AI 工作流」。我尝试用它零代码搭了一套个人效率工作台,效果意外得好。
先看东西,这套系统长这样:

在飞书里发条消息,AI 就能自动识别意图,把它分类成待办、笔记或稍后读;

丢个公众号链接进去,它不仅能自动摘要,还能根据我的口味打分排序。


以前必须写代码才能实现的 AI 玩法,现在搭积木一样就能搞定。
接下来,我会拆解这套 AI 系统的完整搭建架构,开源整个实现教程,应该对你用飞书搭建 AI 应用有所启发。
👉 这套 AI 应用长什么样
先说整体架构,这这套系统之所以能零代码实现,是因为它把复杂的软件架构,简化成了飞书里的 4 个模块:

1)入口层(飞书消息):像聊天一样下达指令:
不用开发专门的对话式 AI。
通过自动生成的飞书机器人(系统自带),我可以直接给它发语音、文字、链接。是整个系统的"耳朵",负责接收一切杂乱的信息。

2)大脑层(AI 工作流):承担整个系统的处理逻辑。
这是核心。我配置了一个 AI 工作流。
它能在收到消息后,进行意图识别:是待办?是笔记?还是文章?然后自动拆解任务,分发给下游。
也可以配置 Agent 节点,去调用 MCP 工具,按 Prompt 生成数据,也能读写多维表格、触发消息通知等。

3)记忆层(多维表格):最省心的"数据库"
这里有搭建 AI 应用过程中,最出色的设计。

多维表格 = AI 应用的数据库。
过去写代码,你得自己搭建 MySQL、设计字段。现在,你只需要建一张表格。
用户既可以新建多维表格;也可以在已有业务表的基础上,改造 AI 工作流与应用界面。
并且 AI 工作流能跨多张多维表格进行操作。
在本文 Case 中,待办、笔记、稍后读,分属于不同表,通过 AI 分类节点,自动判断用户输入的入库位置
4)交互层(应用模式):把表格变成 App
面对普通用户、公司业务来说,这是本次更新的重头戏。
多维表格应用模式------能够用来零门槛搭建业务应用。

有了数据后,我们不用再对着枯燥的表格看数据了。开启"应用模式",表格瞬间变身成一个可视化的 SaaS 界面(即开头的效率工作台)。

支持组件拖拉拽、缩放,自定义系统皮肤等配置(BTW: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能节省很多软件开发项目)
整个 AI 应用模式的链条,都在飞书内部闭环:
不需要 API 对接、不需要认证,不用开发。
对于个人知识工作者、企业来说,表格即应用。
在对口的需求场景中(个人知识管理、企业 CRM 系统等),比起 AI Coding,是方便维护太多了。
📍 开始搭建
应用模式的价值,是把零散的数据表变成一个完整的业务系统。这套个人效率系统,总共做了 4 项能力:

- 前置环节: 接收用户输入,对意图进行分类
- 稍后读: 链接内容访问与 AI 信息提取
- 个人待办: 拆分任务信息、日期
- 笔记: 总结标题,入库笔记内容
而在搭建过程中,首先就要解决消息接收与任务划分的问题:
1️⃣ 统一对话入口,智能分类用户意图
需要在一个飞书多维表格中,创建一个工作流。

所有内容都要通过统一的对话入口,所以增加一个机器人,用于接发信息:
1) 选择「接受到飞书消息时」节点:

- 个人使用时,配置消息的接收方式选择为「单聊」,选择聊天的用户为自己即可。
- 如果是团队使用,则消息的接收方式选择「群组」,选择对应接发消息的聊天群(群里一定要把机器人拉进去)。
接受消息的机器人是自动创建的,无需额外配置。
通过在飞书聊天里,搜索当前多维数据表的名称(因为是自动同名的),就可以找到。

然后回到工作流配置,添加「AI 分类」节点,利用 AI 对发送的消息进行意图识别,判断消息的类型。

设置如下:

- 引用「接收到飞书消息时-消息内容」
- 在分类规则中,先添加 3 个分类类型:稍后读文章、待办事项、笔记,并填写详细描述,帮助 AI 进行准确分类。
可以适当参考我的提示进行优化调整:
稍后读文章:消息内容意图是将文章(通常是网页链接)收藏起来,以便在稍后有空闲时间时进行深度阅读、学习或浏览。
待办事项:消息内容意图是需要完成的任务
笔记:消息内容意图是记录的笔记。
附:也可以让 Agent 自动搭建工作流
除了跟着教程一步步搭建外,也可以「通过 AI 创建」工作流。自动创建的效率不错,能够准确配置符合需求的节点,并完成参数与提示词配置。
基本可以代理完成 70% 的配置量,部分细节当然最好人工再配置细化下。
这就是我「通过 AI 创建」的过程:

2️⃣ 分别配置 AI 子流程
整个工作流中,涉及到三个不同的 AI 流程:稍后读、待办、笔记。
这里,以我"稍后读文章"的收集为例,进行详细说明,方便你理解如何在工作流中,配置 Agent 节点。
1)配置稍后读要保存的信息
在这份飞书多维表格,根据稍后读的管理需要,表的字段如下:
| 标题 | 文本格式,显示文章的名称 |
|---|---|
| 摘要 | 根据具体内容,总结核心主旨 |
| 作者 | 作者名称 |
| 平台 | 所在的网站平台名称 |
| 发布日期 | 文章的发布日期 |
| 是否阅读 | 阅读状态,收藏的默认态为"待读" |
| 链接 | 超链接格式,显示链接,可点击跳转具体的页面 |

当然,除了这些基础字段,你也可以自行增加更多定制化的字段。
比如,推荐评分(结合个人画像、文章信息对重要性进行打分)、阅读时长(根据文章字数、信息复杂度预测阅读时长)。
2)获取消息中的内容
接下来,回到刚才的工作流中,搭建通过 AI 获取 URL 中关键信息的流程。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这样的,
在「稍后读文章」的分支中,创建 AI Agent 节点,并且在工具选择「读取 URL 链接内容」

- Prompt :让 AI 明确需要从链接中提取哪些信息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可直接输入下面的提示词,其中
{{ }}内容需要单独引用
js
请阅读并解析{{引用「接收到飞书消息时-消息内容」}}中的 URL 网页内容,按以下格式提取关键信息,每项信息单独一行:
标题:[网页标题]
作者:[作者名称]
平台:[网站/平台名称]
发布日期:[yyyy-mm-dd]
摘要:[概括核心内容] 链接:[消息中的链接]
要求:
1. 严禁添加任何额外说明、分析或格式标记
2. 仅输出上述5行内容,不要省略或合并任何一行
3. 每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无法确定时一律标注"未知"
- 输出字段:开启「自定义输出格式」,添加 标题、作者、平台、发布日期、摘要、链接 的数据字段,选择合适的类型,方便后续的数据写入。
3)把数据添加到飞书多维表格
添加节点「新增记录」,选择需要写入的数据表,设置每个字段的数据来源,如下进行配置:

这一步的目的,就是把之前 Agent 获取到的信息,添加到我们的稍后读多维表格中。
4)用机器人消息,通知 AI 工作流结果
最后,为了能在发消息后,直接知道这些消息是否被正确的记录,还可以设置一个自动通知。
可以通过引用 AI 分类的信息,就能实现一个通知节点,返回不同类型任务的状态结果。
所以在 3 个分支之后,添加统一的「发送飞书消息」节点:

- 选择场景:回复第 1 步接收到的消息
- 消息类型:可选择普通消息或者卡发消息
- 配置发送的消息内容:
【引用AI分类-匹配分类】已记录
另外,「待办事项」和「笔记」也可以在各自的子分支里,参考以上流程配置。
整体完成后,就可以点击【保存并启用】。
至此,后台的自动化流程均已完成,此时已经可以去给机器人发消息,自动记录稍后读、待办和笔记了。
🎉 最后,搭一个应用界面
还记得开头的个人效率工作台界面吗?
那是通过飞书应用模式,搭建出来的前端界面,方便用户在一个界面统一查看、管理不同数据表的信息。

整个搭建流程是大致这样:
1)创建应用 * :*
在要搭应用模式的多维表格内,点击左下角的「应用」按钮,创建应用:

2)配置应用 * :*
在这里可以配置整个应用的外观,也可以添加更多的功能菜单与页面。

点击下方的「添加组件」按钮,则可以添加各种组件。
3) * 配置 *页面****组件:
应用内提供了非常丰富组件、插件,包括列表、图表、视图等,可根据需求高度定制化一套 SaaS 界面。

组件引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多维表格。
更进一步,以「笔记回顾」的卡片列表为例,点击「右上角菜单-配置」按钮,还可对数据范围、操作功能、外观等精细化配置。

另外,还可以每个组件的背景颜色、描边粗细精细化配置。
应用模式整体配置都比较直观,跟着各种配置按钮,能够比较直观的完成各种 DIY 设置。
至此,凭借本文,你应该对如何使用应用模式 + AI 工作流有了全盘的了解。
🎐 写在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
想搭一个 AI 应用,真的非要从 hello world 开始吗?
飞书的这次更新,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零代码的 AI 应用搭建方案,
把一个完整 AI 应用的交互操作、Agent 处理、数据存储,都无缝地聚合在了一个我们高频使用的协作文档体系里。
普通人创造自己专属 AI 应用的门槛,被无限拉低,与编辑一份办公表格一样简单。 (是的,其难度和 Excel 函数相比,很难说谁更简单)

过去,很多人只能作为 AI 能力的消费者;
现在,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拖拽和配置,人们可以成为自己工作流的架构师。

只用在原有办公文档上延展,我们能将精力落回在自己的业务管理需求上,直觉化、Agent 化地拼搭自己需要的业务系统。
这也是 AI Native 更具普适性的一种体现:不炫技,让技术融入原有的工作、生活习惯。
工具只是起点,更重要的还是亲自下场,感受、搭建、迭代。
当自己量身打造的第一个 AI 应用跑起来时,那种爽快,远比看再多教程都来得真切。
希望这篇文章,能成为你动手的开始。
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启发,记得关注~
也感谢你的点赞与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