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AR项目主要面向中学生,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实体地图后,叠加虚拟的地形动画和历史事件讲解。技术栈以Unity引擎为主,C脚本驱动交互,资源包括大量的FBX模型、纹理贴图和音频文件。最初我们用的是SVN,但频繁的二进制文件冲突让人头疼------一张贴图稍微调整,合并时就能引发连锁问题。后来我们决定全面迁移到Git,并制定了适合AR开发的分支策略。
在Git中,我们采用了经典的主干分支模型:main分支始终维护可发布版本,任何新功能都在feature分支上开发。比如,有个"地震模拟"模块需要添加,我们就从main拉出一个feature/earthquake分支。所有代码提交必须附带清晰的注释,例如"修复AR相机抖动问题"或"优化地形着色器性能"。对于AR特有的资源文件,比如3D模型,我们引入了Git LFS(大文件存储)来管理。因为普通Git处理大二进制文件效率低,而LFS能将这类文件存储在远端服务器,本地只保留指针,大大减少了仓库体积。
协作流程上,我们要求每个开发者每天至少拉取一次远程变更,避免长期偏离主线。代码合并前必须通过Pull Request机制,由至少两名成员审核。有一次,一个实习生提交的C脚本导致了AR场景加载卡顿,好在审核时被发现,及时回滚到了前一个稳定提交。Git的blame功能也帮了我们大忙------当某个虚拟按钮的交互逻辑出问题时,我们能快速定位到具体是谁在哪个提交中修改了相关方法。
不过,AR项目也有其特殊挑战。比如Unity场景文件(.unity)是文本格式但结构复杂,合并时容易产生冲突。我们通过约定"单场景修改锁"来解决:谁要修改某个场景,就先在团队频道声明,其他人暂不触碰。同时,我们用Git Hooks配置了预提交检查,自动运行单元测试和AR构建验证,确保每次提交都不会破坏基础功能。
这个项目历时半年,最终上线后用户反馈流畅度远超预期。回过头看,Git不仅帮我们管住了代码,更塑造了一种 disciplined 的开发文化。它让AR这种看似"花哨"的技术,落到了扎实的工程地基上。现在每次看到学生们用APP扫描地图时蹦出的火山喷发动画,我都会想起那些在Git分支间反复调试的深夜------工具本身不会创造奇迹,但用好它,绝对能让创意落地得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