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拭心。

今天被一张《IT 开发工作可能要完全重组》的图片刷屏,图片中的观点是:传统的「产品-设计-前端/后端」模式在 AI 时代将被变革。
很多人会觉得"前端没有实际的必要了"是管理者自嗨,但就我个人的见闻而言,这可能真的是未来趋势。
基于 AI 的一专多能"超级个体"模式已经在很多公司铺展开,未来不久程序员大概率会不分前后、只剩全栈。
之所以敢这么笃定,是因为今年我亲身经历了这个变化。
简单聊聊我的工作变化
今年我的工作 80% 都是 AI 相关,工作内容上有三个比较大的转变:
- 技能层面:从"纯前端技术"转向"产品设计+AI内容生产+代码实现"的复合能力(例如:结合自身的冥想经历,提出并开发上线冥想呼吸练习功能)。
- 协作层面:从"与产品/后端对接"转向"与AI协同+跨部门整合"(例如:直接参与产品需求设计,用 AI 快速做 demo、上线验证方案可行性)。
- 成果层面:从"交付代码"转向"交付「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例如:用 AI 生成热点资讯)。
工作时间分配上,也从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手写代码」变成了:
- 20% 的时间:手写代码(一般是改 bug)
- 30% 的时间:指挥 AI 写代码、review、accept/undo、cmmit & push
- 30% 的时间:优化提示词的效果
- 20% 的时间:和 AI 碰撞点子和改进方案

在我做的这些项目里,正如文章开头的图片所说,完全没有前后端岗位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和业务方沟通完需求、确定好方案,就开发、上线,甚至有的需求我自己定方案(在 AI 的加持下)。
前端是不是真的没有实际的必要了
那么问题来了,前端/后端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这么多人,大家要失业了?
我的看法是:程序员这个岗位的确会变少,但适合我们的新机会也随之诞生了。
随着大模型的编程能力提升和配套设施完善,代码开发的 AI 化必定会发展到 80% 甚至 90%(至少还需要 10~20% 的人把关)。
如果只盯着程序员的「把需求文档实现为代码」这个职能,我们的机会是越来越少的。
但如果着眼于使用 AI 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和内容生产,机会会越来越多。
最近两年开始,很多公司开始招聘名为「AI 工程师」的岗位,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业务优化和 AIGC。这个岗位招的人呈两极分化:要么是年轻的高学历应届生、要么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开发者。
招高学历应届生是因为他们具备创新和挑战精神;而招资深开发者转型 AI 应用,是因为他们有业务经验、全栈能力更强。
我今年的岗位角色就是 AI 工程师,在带着这种视角工作时,会发现有太多可以做的,以前凭感觉定的都可以用 AI 重做一遍,AI 工程师目前还远远不够。
想想我们的产品里有多少文案是写死的?有多少数据是无人问津的?有多少策略是拍脑袋定的?这些都是 AI 工程师可以改造优化的点。
总结
忍不住多写了几句,一看表这么晚了,年纪大了不能熬夜,总结一下结束此文。
技术变革就是会让生产效率提升,让工具性的岗位变少(程序员说白了就是把人的语言翻译为机器语言),但也会催生出新的岗位,我们要向前看。
从感性上我们是不愿意接受的,怎么革命偏偏革到了我们头上?我的房贷还没还完呢,以后可怎么办呢?
别慌,就我今年的经验来看,这一波 AI 技术革命,作为软件开发的我们有先发优势,只要稍加学习,再加上一些业务思考,很容易就可以转型到 AI 工程师。
至于如何转型到 AI 工程师,容我结合今年的工作&学习经验梳理下,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留言讨论你们的看法。
滚滚长江东逝水,乘风安逸逆风衰,晚安朋友。
这就是流量的力量吗?用豆包 AI 编程做的小红书小组件帖子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