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文件上传这个最基础的场景。传统做法都是整个文件往云端扔,要是遇到几个G的大文件,网络稍微抖一下就全完了。后来我们改用分块上传,用C里的FileStream配合Buffer,每次只读取指定大小的字节块,上传成功再接着传下一块。这里有个小技巧:通过FileStream的ReadAsync方法,配合CancellationToken实现可取消的异步读取,这样用户随时能中断上传,还不会造成资源泄露。
再说说数据压缩这块。我们发现上传的文档类文件压缩率特别高,就在上传前用GZipStream做了实时压缩。关键是得设置合适的压缩级别------Balanced级别能在压缩率和性能间取得不错平衡。实测下来,200MB的日志文件压缩后只剩30多MB,带宽直接省了80%以上。
数据加密这块我们栽过跟头。最开始直接用AES加密整个文件,结果大文件加密耗时太长。后来改成按块加密:每个文件块用不同的初始化向量,通过RSA加密对称密钥。这样既保证安全性,又支持并行上传。特别要注意的是密钥管理------我们把密钥存在Azure Key Vault里,通过托管标识获取访问权限,绝对不把密钥硬编码在代码里。
异常处理是云存储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我们封装了一个重试策略:遇到网络异常先按指数退避重试,超过3次就降级到本地缓存。这里用Polly库特别顺手,配置个重试策略加上回退策略,配合C的异步任务取消机制,代码既简洁又健壮。
监控诊断也不能落下。我们给每个存储操作都加了Activity跟踪,用 Core的诊断监听器收集指标。通过MetricCollector记录上传耗时、文件大小等维度,在Grafana里做成实时看板。遇到性能问题的时候,这些埋点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最后说说配置管理。不同环境要连不同的存储账户,我们通过IConfiguration接口统一管理连接字符串,结合环境变量和密钥管理,彻底告别了配置文件里明文存储连接字符串的黑历史。开发环境用本地模拟器,生产环境用正式存储账户,切换起来毫无压力。
经过这几个月的实战,我们发现C在云存储领域的生态确实越来越完善。从官方的Azure.Storage.Blobs到第三方封装,工具链成熟度超出预期。特别是配合.NET 6之后的性能提升,在处理海量小文件时表现尤为出色。下次有机会再跟大家细聊我们如何用C实现云存储的增量同步功能,那又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