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选型思路
当时对比了single-spa、qiankun和Module Federation三个方案。single-spa配置太复杂,得自己搞定沙箱隔离;Module Federation对Webpack5版本要求高,老项目迁移成本大;最终选择qiankun看中的就是开箱即用的沙箱机制和通信方案。这里特别提醒:如果子应用包含jQuery等老代码,建议开启严格沙箱模式,虽然性能有损耗但能避免全局变量污染。
具体实现步骤
主应用搭建:用vue-cli创建基座工程,安装qiankun后注册子应用。关键配置在main.js里:
子应用改造:重点在webpack配置中设置跨域和publicPath:
样式隔离方案:实测shadow DOM在antd组件下会出现样式丢失,最终采用css-scoped方案+约定样式前缀的方式解决。建议子应用统一使用BEM命名规范,比如.vue-app__button这样的类名结构。
踩坑实录
路由冲突:主应用用hash模式时,子应用history模式的路由跳转会失效。解决方案是所有应用统一使用history路由,nginx配置需要增加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资源加载:子应用字体文件路径错误导致图标丢失。需要在子应用webpack配置__webpack_public_path__动态路径:
数据通信:初期直接使用window全局通信导致数据流混乱,后来改用qiankun的initGlobalState配合actions通信,严格遵循单向数据流原则。
性能优化点
预加载策略:非首屏子应用配置prefetch,比如用户停留在首页时预加载管理后台的静态资源
依赖共享:将react、vue等基础库提到externals,主应用统一加载避免重复
缓存策略:子应用打包文件名增加contenthash,充分利用浏览器缓存
目前这套架构已稳定运行三个月,支持了6个业务团队的并行开发。虽然初期搭建花了三周时间,但后期新功能上线效率提升40%以上。个人觉得微前端特别适合中后台管理系统,不同团队可以独立技术选型,老项目也能逐步迁移。不过要注意如果业务关联紧密且交互复杂,还是建议优先考虑单体应用,毕竟微前端带来的复杂度提升是实打实的。
最近发现qiankun官方出了2.0版本预告,据说要支持Vite生态,等正式发布后准备在测试环境升级试试。各位如果在落地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