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Con 2023 北美:可观测日小记

==========================================================================================================================================================================

jiekun.dev/posts/kubec...

前言

CNCF 主办的 Observability Day 在 11 月 6 日与北美 KubeCon + CloudNativeCon 同期举行。作为可观测性领域的新人,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到现场参加,但是主办方在活动当天就上传了录像,堪称神速,所以有机会第一时间回看了这些分享,并且记录了少许工作相关的内容。

Session 小记

Dynamic Sampling in Practice - Honeycomb

Video | Slides

关于分布式追踪的采样方案,我在过往的 博客 中已经简单介绍过了。Honeycomb 是一家可观测性方向的服务提供商,因此他们产品的视角也是可观测性平台的视角。Kent Quirk 在这场分享中提出的问题是:

What if your data isn't predictable?

试想一下,如果我是公司内可观测性平台的维护者,有数千个服务接入了我的平台。如果我为他们统一配置规则,例如"采样所有耗时 > 5 秒的 Trace",那么:

  1. 对于高性能、低延迟的服务,如网关,一次 Trace 如果超过 5 秒,系统可能早就崩溃了;
  2. 对于离线服务,如大规模的计算作业,基本上所有 Trace 都超过 5 秒,采样上来的数据太多,把握不住重点。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就是:维护者并不能知道所有服务的特点,也无法编写统一的规则。正如分享中提到:

数据不可控带来的影响包括:

  1. 系统过于复杂,难以编写统一规则;
  2. 为了更好地采集数据,系统需要经常变更以满足新的数据形态、规律;
  3. 采集上会遇到有突增流量、突增上报量;
  4. 管理采样的人并不是管理数据、流量产生的人。

因此,Kent Quirk 提出 Dynamic Sampling,下放决策权给应用服务。在 Honeycomb 上,维护者可以配置一些字段,应用服务按照实际情况填写,这些字段在采集上来之后组合成一个 Key,例如:

  • http_code / sql_count / cache_count

在正常处理流程中,这些 Key 对应的 Value 分布都是相对集中的,例如收集 10000 个 Trace 可能得到的结果:

  • 出现了 9700 次:http_code: 200 / sql_count: 0 / cache_count: 10
  • 出现了 293 次:http_code: 200 / sql_count: 10 / cache_count: 10
  • 出现了 7 次:http_code: 200 / sql_count: 5 / cache_count: 5

依照不同 "组合" 的出现总次数,可以对其赋予不同的采集概率,例如出现次数最多的组合后续继续出现的话,仅采样 0.1%;第二多的组合则采样 10%,而出现次数最少的组合采样 100%,以此体现 Dynamic。

Dynamic Sampling 是发生在尾部采样阶段的,它的理念,或者说与传统尾部采样策略的差异在于:传统策略依照错误、耗时、数量等等因素决定,其决定权本质上是控制在 Collector 的 ;而 Dynamic Sampling 在 Collector 侧配置的是字段名,这些字段应用服务需要按实际情况,也就是下放了决策权给应用 。当然,读者也可以认为它是尾部采样中的 string_attribute 的小变种,很多时候维护者也使用了 Attribute 中的内容来决定是否采样,只是这些逻辑并不为应用服务所知,现在只是让大家知道和填写而已。

有趣的是,2023 年初曾经有一个 issue 提出了几乎相同的想法:#17874 New Component proposal: DeDuplicator processor / sampler,只是当时原作者没有带来后续的实现。

Monitoring and Metadata - Google

Video | Slides

这场分享的小标题是:Exploring approaches to attaching metadata to logs, metrics and traces。刚好最近也在和 Metrics 打交道,所以想看看能不能从中学到一些。

可观测性三大支柱中的 Metadata,即 Label,生成姿势都是较为接近的,所以小记中以 Metric 为例。

在应用服务视角,它们上报一个的 Metric 举例如下:

ini 复制代码
http_requests_total{host="jiekun.dev", path="/posts/kubecon-na-2023", method="GET", status="200"}

在过去,我们可能会认为这里面的 Label 不多,其中 hostmethodstatus 是比较固定的,而 path 可能会存在高基数问题。这个指标产生的时间线,也就是不同 Label 的组合数量,可能是:

  • 1 个 host x 1000 个 path x 2 个 method x 5 个 status = 10000

看起来尚可接受对吗?

在 Prometheus 服务端,这个 Metric 的真实样子可能是:

ini 复制代码
http_requests_total{az="us-central-1a", service="blog", pod="blog-a3xdw", env="prod", host="jiekun.dev", path="/posts/kubecon-na-2023", method="GET", status="200"}

好吧,Metric 里还包含了许多基础设施相关的 Label,那似乎实际的时间线数量会是:

  • 10000 x 2 个 az x 1 个 service x 3 个 pod = 60000

放大了 6 倍,似乎也还是可以接受,但是请不要忘记这只是个博文例子,在实际使用中,我们观察到的放大比例会非常高。

下面的流程图更详细地展示了一个指标的不同 Label 是在哪里得到的。简单来说,在配置 Prometheus 的抓取后,Prometheus 需要通过服务发现找到需要抓取的 Service 或者 Pod,这个过程中就会得到第一部分的 Label,例如 cluster、service、pod 等等;而在实际抓取时,访问应用服务提供的接口可以获取到它暴露的 Metrics 和 Labels,并合并两部分内容。

谈到这里,可以引出本小节的第一个结论:由于基础设施 Label 会进一步放大时间线数量,应用服务在提供 Metrics 的时候对高基数问题的估量应该更保守一些,毕竟谁也不想在查询时动不动就聚合几百万条时间线,既可能压垮 Prometheus,也让查询等待时间变长,体验变差。

但是毕竟 Metrics 和 Label 还是由应用服务提供,可以认为是不可控的,平台方可以如何去管控呢?对于查询,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增加代理层,解析和校验 PromQL

我们团队在上周实现了这个事情,上线了 PromQL Proxy 应用,置于 Grafana 和 Thanos Query Frontend 之间,按照规则来拦截查询:

  • 特定 Metric 如果缺少特定 Label 则不放行;
  • 特定 Metric 查询时间区间超过阈值则不放行。

一个示例的配置如下:

yaml 复制代码
promql-proxy:
   - metric-name: istio_request_duration_milliseconds_*
     and_labels: [cluster]
     or_labels: [source_workload, destination_workload]
     time_range: 7d
     ...

它要求用户在涉及形如 istio_request_duration_milliseconds_* 的指标查询时:

  1. 必须携带 cluster label 筛选;
  2. 至少携带 source_workloaddestination_workload label 筛选;
  3. 查询时间区间长度不能超过 7 天;
  4. ...

静态配置只能用于事故后补救、拦截,阻止同样问题再次发生。那要防范于未然,我们计划将其与指标维度监测打通,在指标采集过程中也会感知高基数问题,并且动态地加入 PromQL Proxy 的拦截范围。

Project Updates

Video | Slides

这个 Session 其实挺有趣而且介绍了很多新功能,但是考虑到信息集中对于当下缺少时间的人们非常重要,TL;DR:

  • Prometheus:
    • Prometheus Native Histrogram 是个值得关注的功能,今年的 3 次 KubeCon + CloudNativeCon 都出现了它的身影,它旨在提供相比传统固定分桶 Histrogram 更高精度、更动态的 Histrogram 实现,版本高于 v2.40 可以体验;
    • 把 Prometheus 升级到 v2.44 以上,内存减半;
    • scrape_config_files 告别把超长的配置写在同一个配置文件中;
    • Prometheus OTLP receiver 现在对接收 OTLP metrics 提供实验性支持;
    • Prometheus 3.0 正在路上;
  • OpenTelemetry:
    • Logging 模块到达 GA;
    • OTLP 到达 1.0 版本,意味着它将变得更稳定、变更会更少,这对协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Fluentd & Fluent Bit:受限于对日志领域了解,没办法对具体内容逐一分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录像。但是整体听下来的感受就是,它们也在像 OpenTelemetry 一样打造工具,例如 Processor、Pipeline 的设计结构如出一辙。或许这也是高度模块化、插件化的项目中比较值得推广的实践。

总结

除了上面提到的 Session,可观测性领域在 2023 年其实还有很多代表性的亮点,特别是 eBPF。本次 KubeCon + CloudNativeCon Observability Day 稍微缺少了相关的内容,或许是因为演讲者都投稿到隔壁 CiliumCon 去了。

另外,也看到很多 Session 都在着重讲解成本问题,例如 FinOps、Prometheus 在过去一年怎样把内存减半等等。或许这也会是明年的一个工作方向,帮公司节约更多成本,或者在相近的成本下保持数据增长及组件健康 ------ 就从 PromQL Proxy 开始吧。

相关推荐
NiNg_1_23415 分钟前
SpringBoot整合SpringSecurity实现密码加密解密、登录认证退出功能
java·spring boot·后端
Chrikk2 小时前
Go-性能调优实战案例
开发语言·后端·golang
幼儿园老大*2 小时前
Go的环境搭建以及GoLand安装教程
开发语言·经验分享·后端·golang·go
canyuemanyue2 小时前
go语言连续监控事件并回调处理
开发语言·后端·golang
杜杜的man2 小时前
【go从零单排】go语言中的指针
开发语言·后端·golang
customer083 小时前
【开源免费】基于SpringBoot+Vue.JS周边产品销售网站(JAVA毕业设计)
java·vue.js·spring boot·后端·spring cloud·java-ee·开源
Yaml44 小时前
智能化健身房管理:Spring Boot与Vue的创新解决方案
前端·spring boot·后端·mysql·vue·健身房管理
小码编匠5 小时前
一款 C# 编写的神经网络计算图框架
后端·神经网络·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