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前面内容枯燥,可以直接跳转到api内容
performance 下有navigation timing和resource timing两个较大重叠的api,前者用于衡量html的性能,后者用于衡量资源。
web performance 很大程度依赖对于静态的的获取和解析,即便随着网络、客户端等基础设施的巨大提高,客户端渲染和服务端渲染分一杯羹,SAP和MPA分庭抗礼,静态资源依旧是网站性能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从这个大背景入手,主要讨论如何更好的利用 performance api来评价网站的加载性能,特别说明的是,因为在笔者的知识体系中,格外将路由切换排除在外,所以这里的加载性能特指首屏加载,即不包含页面切换或者跳转的情况。
performance中有关size的内容
通过使用api传入不同的参数,我们能够获取不同的性能参数:
arduino
// Get Navigation Timing entries: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navigation');
// Get Resource Timing entries: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resource');
这也是传统监控系统用来获取性能数据的底层原理。最最常见的就是下图:
其中每个阶段,都有其影响因素,对于网站性能来说,传统的优化措施,也基本针对以上的阶段进行。
performance api中size 的知识点
其实performance api中的内容很多,今天先随机介绍一下有关size的内容出来:
有关size
对于资源(item)来说,通过api能获取到decodedBodySize、encodedBodySize、transferSize:
arduino
const {decodedBodySize,encodedBodySize,transferSize}=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resource")[item]
encodedbodySize
根据这个encodedbodySize,我们能够得到传输过程的字节大小,拿三星商城shop.samung.com.cn举个例子,其网站首页不同资源的encodedBodySize的均值分别为:
这里能看到不同资源类型在网络传输过程的资源大小,其中
- js在100k左右,
- css在50k以下下,
- image在25k左右
- document在0.5k左右,
- xhr在0.5k
这里我随机找了百度、字节、京东等20多个网站(数据量小,随机每个网站仅使用一个网站的一次数据),将常见的资源按进行展示:
这里我们能到其中
- font大约在60k,
- document在30-40k之间
- js在40k
- xhr在1k一下
上面的数据样本太少,太缺少web行业的最佳实践值出来了。
decodedbodySize
根据这个decodedbodySize,我们能够得到解析后的字节大小,随机把三星商城的首页的decodedbodySize获取,使用排行榜就能得到下图:
在这里能看到不同资源类型解析后的资源大小,其中
- js在400kb左右,
- css在200kb左右,
- font在100kb左右,
- image在27kb左右
- document在1kb左右
- xhr在1k左右
随机找了百度、字节、京东等20多个网站(数据量小,随机每个网站仅使用一个网站的一次数据),将常见的资源按进行展示:
这里我们能到其中
- document超过200kb,
- js超过150kb
- css超过5kb
- xhr低于2kb
不过上面的数据样本太少,太缺少web行业的最佳实践值出来了。
压缩比
仅依靠这两个参数,就能够得到一个文件的压缩比,我们现在把这十几个网站的压缩比展示一下:
这里看到:
- js css document xhr 压缩比低于0.3
- image 与js css document等不一样
- font未压缩
不过上面的数据样本太少,太缺少web行业的最佳实践值出来了。
transferSize
resource timing 中有个特殊的key叫做,transferSize。
这里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发现了,就是上面的encodeBODYsize和decodedBodysize中有个关键的内容,也就是BODY,这里也就是transersize的不同了,mdn中对transferSize这样解释:
The
transferSize
read-only property represents the size (in octets) of the fetched resource. The size includes the response header fields plus the response payload body
理论上来说,排除携带的cookies等信息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t r a n s f e r s i z e = e n c o d e d b o d y S i z e o r d e c o d e d b o d y s i z e (取决于是否压缩) transfersize = encodedbodySize or decodedbodysize(取决于是否压缩) </math>transfersize=encodedbodySizeordecodedbodysize(取决于是否压缩)
但这里不是特意把他列出来的目的,真正的情况在于它的特殊用法:
If the resource is fetched from a local cache, or if it is a cross-origin resource, this property returns zero.
因为即便是缓存的情况下,encodedbodysize和decodedbodysize依然和首次下载一样,所以transfer就派上用场了,上面英文的意思:
如果资源来自本地缓存,或者是跨域资源,则该值为0;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字段来判断是否命中缓存。
理论上可以,然而实际,总有很多aha的moment
通过对十几个网站进行查看,发现在多次取自disk cache或者memeory cache的场景中,transfer的size明显不为0;
真让人不禁的感叹api真是个牛逼的东西,saying is always deceiving。
鉴于今天掘金书写时总是bug,所以今天文章先写到这里,希望这篇技术文对小伙伴有启发,有关缓存的场景我将在下一篇内容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