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入门机器学习-决策树

决策树

上一篇博客从数学原理和代码角度解释了逻辑回归,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决策树。

专栏链接

和我一起入门机器学习

数学原理

一颗完整的决策树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 根节点:就是树最顶端的节点,即初始特征
  • 叶子节点:树最底部的节点,也就是决策结果
  • 内部节点:除了叶节点,都是内部节点

决策树采用的是自顶向下的递归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以信息熵为度量构造一棵熵值下降最快的树,到叶子节点的熵值为0,此时每个叶子节点的实例都属于同一类。

信息论知识

信息熵概念

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取值为X1、X2、...、Xn,发生概率分别为P1、P2、...、Pn,则信息熵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 X ) = − ∑ i = 1 n p i l o g ( p i ) H(X)=-\sum_{i=1}^np_ilog(p_i) </math>H(X)=−i=1∑npilog(pi)

信息熵用于描述信息的不确定度,概率越大,可能性越大,信息量越小,不确定度越小,熵越小。

条件熵

设随机变量(X, Y)具有联合概率分布: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P ( X = x i , Y = y i ) = p i j P(X=x_i,Y=y_i)=p_{ij} </math>P(X=xi,Y=yi)=pij

条件熵H(Y|X)表示在已知随机变量X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不确定性。

(X, Y)发生所包含的熵,减去X单独发生的熵,就是在X发生的前提下,Y发生带来的熵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 Y ∣ X ) = H ( X , Y ) − H ( X ) H(Y|X)=H(X,Y)-H(X) </math>H(Y∣X)=H(X,Y)−H(X)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 X , Y ) − H ( X ) = − ∑ x , y p ( x , y ) l o g p ( x , y ) + ∑ x p ( x ) = − ∑ x , y p ( x , y ) l o g p ( x , y ) + ∑ x ( ∑ y p ( x , y ) ) l o g p ( x ) = − ∑ x , y p ( x , y ) l o g p ( x , y ) + ∑ x , y p ( x , y ) l o g p ( x ) = − ∑ x , y p ( x , y ) l o g p ( y ∣ x ) H(X,Y)-H(X)=-\sum_{x,y}p(x,y)logp(x,y)+\sum_xp(x) =-\sum_{x,y}p(x,y)logp(x,y)+\sum_x(\sum_yp(x,y))logp(x) =-\sum_{x,y}p(x,y)logp(x,y)+\sum_{x,y}p(x,y)logp(x) =-\sum_{x,y}p(x,y)logp(y|x) </math>H(X,Y)−H(X)=−x,y∑p(x,y)logp(x,y)+x∑p(x)=−x,y∑p(x,y)logp(x,y)+x∑(y∑p(x,y))logp(x)=−x,y∑p(x,y)logp(x,y)+x,y∑p(x,y)logp(x)=−x,y∑p(x,y)logp(y∣x)

相对熵

ID3算法

核心是在决策树各个节点上应用信息增益准则选择特征,递归地构建决策树。

**具体方法是:**从根结点开始,对节点计算所有可能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节点的特征,由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建立子节点,再对子节点递归的调用以上方法,构建决策树;直到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均很小或没有特征可以选择为止

ID3相当于用极大似然法 进行概率模型的选择。使用二分法则易于对树构建过程中进行调整以处理连续性特征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如果特征值大于给定值就走左子树,否则走右子树。

**信息增益:**给定一个样本集D,划分前样本集合D的熵是一定的,用H0表示,使用某个特征A划分数据集D,计算划分后的数据子集的熵,用H'表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信息增益 = H 0 − H ′ 信息增益=H_0-H' </math>信息增益=H0−H′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0 = − 5 14 l o g 5 14 − 9 14 l o g 9 14 = 0.9403 H_0=-\frac{5}{14}log\frac{5}{14}-\frac{9}{14}log\frac{9}{14}=0.9403 </math>H0=−145log145−149log149=0.9403

选天气特征: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1 = − 2 5 l o g 2 5 − 3 5 l o g 3 5 = 0.9710 H_1=-\frac{2}{5}log\frac{2}{5}-\frac{3}{5}log\frac{3}{5}=0.9710 </math>H1=−52log52−53log53=0.9710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2 = − l o g 1 = 0 H_2=-log1=0 </math>H2=−log1=0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3 = − 2 5 l o g 2 5 − 3 5 l o g 3 5 = 0.9710 H_3=-\frac{2}{5}log\frac{2}{5}-\frac{3}{5}log\frac{3}{5}=0.9710 </math>H3=−52log52−53log53=0.9710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 = 5 14 H 1 + 4 14 H 2 + 5 14 H 3 = 0.6936 H'=\frac{5}{14}H_1+\frac{4}{14}H_2+\frac{5}{14}H_3=0.6936 </math>H′=145H1+144H2+145H3=0.6936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信息增益 = 0.9403 − 0.6936 = 0.2467 信息增益=0.9403-0.6936=0.2467 </math>信息增益=0.9403−0.6936=0.2467

局限:信息增益偏向取值较多的特征

原因:特征的取值较多时 ,根据此特征划分更容易得到纯度更高的子集,因此划分之后的熵更低,由于划分前的熵是一定的,因此信息增益更大,因此信息增益比较偏向取值较多的特征。(比如ID类特征,如果根据ID划分的话,每个人的ID都是不同的,那么每个子集的熵都为0,那么信息增益就很大了。)

C4.5算法

算法用信息增益率 选择特征,在树的构造过程中会进行剪枝操作优化,能够自动完成对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处理;在选择分割特征时选择信息增益率最大的特征。

为了解决信息增益的局限,引入了信息增益率的概念。分支过多容易导致过拟合,造成不理想的后果。定义决策指标=信息增益/特征本身的熵。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0 = 0.9403 , H 1 = 0.9710 , H 2 = 0 , H 3 = 0.9710 H_0=0.9403,H_1=0.9710,H_2=0,H_3=0.9710 </math>H0=0.9403,H1=0.9710,H2=0,H3=0.9710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 = 5 14 H 1 + 4 14 H 2 + 5 14 H 3 = 0.6936 H'=\frac{5}{14}H_1+\frac{4}{14}H_2+\frac{5}{14}H_3=0.6936 </math>H′=145H1+144H2+145H3=0.6936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H 0 ′ = − ( 5 14 l o g 5 14 + 4 14 l o g 4 14 + 5 14 l o g 5 14 ) = 1.5774 H_0'=-(\frac{5}{14}log\frac{5}{14}+\frac{4}{14}log\frac{4}{14}+\frac{5}{14}log\frac{5}{14})=1.5774 </math>H0′=−(145log145+144log144+145log145)=1.5774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信息增益率 = H ′ / H 0 ′ = 0.1566 信息增益率=H'/H_0'=0.1566 </math>信息增益率=H′/H0′=0.1566

既然信息增益可以计算,为什么C4.5还使用信息增益率:

在使用信息增益的时候,如果某个特征有很多取值,使用这个取值多的特征会得到大的信息增益,这个问题是出现很多分支,将数据划分更细,模型复杂度更高,出现过拟合的几率更大。使用信息增益比就是为了解决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的问题。使用信息增益率对取值多的特征加上的惩罚,对这个问题进行校正。

信息增益率本质:是在信息增益的基础上乘上一个惩罚系数。特征个数较多时,惩罚参数较小;特征个数较少时,惩罚参数较大。

Gini系数和CART算法

使用Gini作为分割属性选择的标准,选择Gini最大的作为当前数据集的分割属性。

Gini:表示在样本集合中一个随机选中的样本被分错的概率

Gini指数越小表示集合中被选中的样本被分错的概率越小,也就是说集合的纯度越高,反之,集合越不纯。

Gini指数(Gini不纯度)=样本被选中的概率*样本被分错的概率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display="block"> G i n i ( p ) = ∑ k = 1 K p k ( 1 − p k ) = 1 − ∑ k = 1 K p k 2 = 1 − ∑ k = 1 K ( ∣ C k ∣ ∣ D ∣ ) 2 Gini(p)=\sum_{k=1}^Kp_k(1-p_k)=1-\sum_{k=1}^Kp_k^2=1-\sum_{k=1}^K(\frac{|C_k|}{|D|})^2 </math>Gini(p)=k=1∑Kpk(1−pk)=1−k=1∑Kpk2=1−k=1∑K(∣D∣∣Ck∣)2

  • Pk表示选中的样本属于k类别的概率,被错分的概率为1-Pk
  • 样本集合中有K个类别,一个随机选中的样本可属于这K个类别中的任意一个
  • 当样本属于每一个类别的概率都相等即均为1/k时,Gini系数最大,不确定度最小

CART决策树又称分类回归树。当CART是分类树时,采用Gini值作为结点分裂的依据;当CART为回归树时,采用MSE作为结点分裂的依据

CART算法由以下两步组成:

  • 决策树生成:基于训练数据集生成决策树,生成的决策树要尽量大
  • 决策树剪枝用验证数据集对已生成的树进行剪枝并选择最优子树,这时用损失函数最小作为剪枝的标准。

Gini指数和信息熵都表示数据不确定性,为什么CART使用Gini指数

信息熵logK都是值越大,数据的不确定性越大。信息熵需要计算对数,计算量大;信息熵是可以处理多个类别,Gini指数就是针对两个类计算的,由于CART树是一个二叉树,每次都是选择yes or no进行划分,从这个角度也是应该选择简单的Gini指数进行计算。

Gini指数存在的问题?

Gini指数偏向于多值属性。当类数较大时,Gini指数求解比较困难;Gini指数倾向于支持在两个分区中生成大小相同的测试

ID3 vs C4.5 vs CART

ID3 C4.5 CART
分叉情况 多叉树 多叉树 二叉树
应用类型 分类树 分类树 分类和回归树
生成过程特征是否复用 不复用 不复用(离散型特征)和复用(连续型特征) 复用
特征选择方式 信息增益 信息增益比 分类树:Gini 回归树:MSE
优点 产生的规则易于理解;准确率较高;实现简单
缺点 1、不能对连续数据进行处理,只能通过连续数据离散化进行处理 2、采用信息增益进行数据分裂容易偏向取值较多的特征,准确性不如信息增益率 3、缺失值不好处理 4、没有采用剪枝,决策树的结构可能过于复杂,出现过拟合 1、对数据进行多次顺序扫描和排序,效率较低 2、只适合小规模数据集,需要将数据放到内存中
C4.5算法改进 将连续的特征离散化,取相邻两样本值的平均值,其中第i个划分点
采用信息增益率的方法,它是信息增益和特征熵的比值,特征数较多的特征对应的特征熵越大,它作为分母,可以校正信息增益偏向取值较多的特征的问题
主要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在样本某些特征缺失的情况下选择划分的属性 对于第一个子问题,对于某一个有缺失特征值的特征A。C4.5的思路是将数据分成两部分,对每个样本设置一个权重,然后划分数据,一部分是有特征值A的数据D1,另一部分是没有特征A的数据D2,然后对于没有缺失特征A的数据集D1来和对应的A特征的各个特征值一起计算加权权重后的信息增益比,最后乘上一个系数,这个系数是无特征A缺失的样本加权后所占加权总样本的比例
二选定了划分属性,对于在该属性上缺失特征的样本的处理 对于第二个子问题,可以将缺失特征的样本同时划分入所有的子节点。不过将该样本的权重按各个子节点样本的数量比例来分配。比如缺失特征A的样本a之前权重为1,特征A有3个特征A1,A2,A3。3个特征值对应的无缺失A特征的样本个数为2,3,4。则a同时划分入A1,A2,A3。对应权重调节为2/9,3/9,4/9
引入了正则化系数进行初步的剪枝,剪枝有两种: 预剪枝:在构造过程中,当某个节点满足剪枝条件,则直接停止此分支的构造 后剪枝:先构造完成完整的决策树,再通过某些条件遍历树进行剪枝

决策树

定义:决策树就是一棵树,其中根节点和内部节点是输入特征的判定条件,叶子节点就是最终结果。

其损失函数通常是正则化的极大似然函数;

目标:以损失函数为目标函数的最小化。

算法通常是一个递归的选择最优特征,并根据该特征对训练数据进行分割,使得对各个子数据集有一个最好的分类过程。

判断数据集'纯'的指标有三个:

  • Gini指数
  • 错误率

决策树的数据split原理或者流程

  • 将所有样本看作一个节点
  • 根据纯度量化指标,计算每一个特征的纯度,根据最不纯的特征进行数据划分
  •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每一个叶子节点都足够纯或者达到停止条件

构造决策树的步骤

  • 特征选择
  • 决策树的生成(包括预剪枝)------只考虑局部最优
  • 决策树的剪枝(后剪枝)------只考虑全局最优

决策树算法中如何避免过拟合和欠拟合

  • 过拟合:

    • 选择能够反映业务逻辑的训练集去产生决策树;
    • 剪枝操作(预剪枝和后剪枝);
    • k折交叉验证
  • 欠拟合:

    • 增加树的深度;
    • 随机森林RF

决策树怎么剪枝

  • 预剪枝 :在构造决策树的过程中加入限制,比如控制叶子节点最少的样本个数、树的最大深度,提前停止
  • 后剪枝 :在决策树构造完成之后,根据加上正则化的结构风险最小化自下向上进行的剪枝操作 。损失函数加上惩罚项(叶子节点个数

剪枝的目的是防止过拟合,是模型在测试数据上表现良好,增强鲁棒性

决策树的优缺点

  • 优点

    • 决策树模型可读性好,具有描述性,有助于人工分析
    • 效率高,决策树只需要一次性构建,反复使用,每一次预测的最大计算次数不超过决策树的深度
  • 缺点:

    • 即使做了预剪枝,它也经常过拟合,泛化性能很差
    • 对中间值的缺失敏感
    • ID3算法计算信息增益时结果偏向数值多的特征

如果特征很多,决策树中最后没有用到的特征一定无用吗?

不是。从两个角度考虑:

  • 一是特征替换性,如果已经使用的特征A和特征B可以替代特征C,特征C可能就没有被使用,但是如果把特征C单独拿出来训练,依然有效。
  • 二是决策树的每一条路径就是计算条件概率的条件,前面的条件如果包含了后面的条件,只是这个条件在这颗树中是无用的,如果把这个条件拿出来也是可以帮助分析的。

决策树怎么做回归

给回归定义一个损失函数,比如L2损失,可以把分叉结果量化;最终的输出值是分支下的样本均值

决策树算法的停止条件

  • 最小节点数:当节点的数据量小于一个指定的数量时,不继续分裂。两个原因:一是数据量少时,再做分裂容易强化噪声数据的作用;二是降低树生长的复杂性。提前结束分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过拟合的影响。
  • 熵或Gini值小于阈值:当熵或Gini值过小时,表示数据的纯度比较大,如果熵或者Gini值小于一定程度,节点停止分裂
  • 决策树的深度达到指定的条件:决策树的深度是所有叶子节点的最大深度,当深度到达指定的上限大小时,停止分裂
  • 所有特征已经使用完毕,不能继续进行分裂

代码实战

python 复制代码
# 导入所需的库和模块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ost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Regresso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absolute_error, mean_squared_error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export_graphviz
import pydot

# 加载波士顿房屋价格数据集
boston = load_boston()

# 划分数据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boston.data, boston.target,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这里从决策树回归角度来进行代码实战,首先加载波士顿房屋的价格数据集,并且划分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

python 复制代码
# 创建决策树回归模型
regressor = DecisionTreeRegressor(max_depth=4)

# 训练模型
regressor.fit(X_train, y_train)

接着创建决策树回归模型,并且训练

python 复制代码
# 预测
y_pred = regressor.predict(X_test)

# 计算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
mae = mean_absolute_error(y_test, y_pred)
mse = 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
print("Mean Absolute Error:", mae)
print("Mean Squared Error:", mse)

## Mean Absolute Error: 2.630697886796957
## Mean Squared Error: 10.747180683038659

最后进行预测,并计算MAE和MSE指标

相关推荐
学术会议2 小时前
“智能控制的新纪元:2025年机器学习与控制工程国际会议引领变革
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计算机网络·机器学习·区块链
Ricciflows4 小时前
MIT线性代数教材: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人工智能·学习·线性代数·机器学习·数学建模·矩阵
AI完全体5 小时前
【AI日记】24.12.27 kaggle 比赛 2-15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kaggle 比赛
EterNity_TiMe_6 小时前
【论文复现】农作物病害分类(Web端实现)
前端·人工智能·python·机器学习·分类·数据挖掘
z千鑫8 小时前
【AIGC】AI、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之间的关系详解:你必须知道的5个关键点!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金书世界8 小时前
自动驾驶AVM环视算法--python版本的车轮投影模式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驾驶
Kai HVZ8 小时前
《机器学习》——利用OpenCV库中的KNN算法进行图像识别
opencv·算法·机器学习
itwangyang5209 小时前
AIDD - 基于多层图注意力神经网络的药物-靶点相互作用预测模型研究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可喜~可乐10 小时前
决策树入门指南:从原理到实践
人工智能·python·算法·决策树·机器学习
Ven%11 小时前
llamafactory报错:双卡4090GPU,训练qwen2.5:7B、14B时报错GPU显存不足(out of memory),轻松搞定~~~
运维·服务器·人工智能·python·深度学习·机器学习·ll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