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牛翠英(女)
整理人:霍芝冉
口述人基本信息:现68岁,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霍家村人,现居河南安阳市区。
奶奶一生辛劳,操持家务;亲眼见证了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用最朴实、最平凡的语言勾勒描绘那个漫长遥远、泛黄模糊的过去的时光碎片。
我是1955年出生的,过去了这么久,我对小时候的印象还是有的。那时候我们没有手机,不像你们成天抱着手机钻在手机里,但现在我用手机听戏看剧也很方便,戴耳机也挺合适。我记得那时候我在家门口跟一群小孩儿在墙边玩儿倒立,远远地就看见我爸爸骑着车下班回家,然后我就从墙上下来赶紧跑回家开始做饭。
我上学成绩不好,俺爸跟我说让我别上学了,作为老大就在家跟我学做饭,给家里人做饭吧。然后全家供小妹也就是你小姨奶奶上学。我大姐,就是你大姨奶奶在外面上班挣钱,我就跟着俺爸爸学做饭,从小端锅拿勺,他在做饭,我就在旁边,边看边学。
俺爸爸当年小时候跟着别人在地主家里干活,给地主家做饭。那天地主家给俺爸爸那群做饭的孩子说,让他们去"嚼嚼"蒜,俺爸爸就把蒜放在嘴里嚼碎了吐出来放一边留着用。俺爸爸很迷惑,哭着跑回家说:"不干啦!不干啦!辣死俺啦!让俺用嘴嚼那个蒜瓣儿,辣死俺啦!"其实地主家的意思是让俺爸爸把蒜放进蒜缸里用蒜锤子捣碎了留着做饭用。
俺爸爸没听懂土话,以为是让他们用嘴把蒜嚼一嚼。后来俺爸爸跟着别人去打仗,回来之后政府就给俺爸爸分配到厂里当车间主任了。那回我放学回家,路过他们厂子的窗户,俺爸看见我了,给我招手:"嘿!小妮儿过来呀!"然后俺爸爸给我抓了一把炒芝麻让我吃。
那时候我们还在街上捡别人吃剩的西瓜皮,他们没啃干净的,我们一群小孩儿就把它捡起来自己再啃啃。那时候路上没什么车,都是黄土路,路上都是土可多,大马路很宽,还有小孩儿在马路中间踢足球。
后来,我学会了做饭,就开始一直在家干家务。那时候买东西用的还是粮票,每家的粮票都是有数的,按人头分,所以以前的人家里会生很多孩子,就像"老大管老二,老二教老三,老三带老四,老四看老五,老五抓老六,老六抱老七"的事情常见得很......平常买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票。
从米票、肉票、糖果票到肥皂票、煤票、棉花票等,生活里头的方方面面都能用粮票买到。发猪肉票,一人一个月一斤猪肉。这些猪肉一块钱一斤。用猪肉票就可以买到便宜猪肉。这些猪肉就是计划内的猪肉,是优先供应的。供应之后剩下的猪肉,可以放到那些特供商店里,高价卖,50块钱一斤。
有钱人觉得一人一个月一斤猪肉不够吃的,可以买高价猪肉。这样,既能让穷人也能吃到一点猪肉,也能满足富人的奢华需求。这样对我们这些贫苦人家很有好处,大家都能吃得上猪肉,但对那些有钱人家不太公平了,他们想买多一点肉会更贵。
在那个年代,还流行补丁衣服,而且每户人家里兄弟姐妹也很多,一件衣服很多人都穿个来回,也就出现了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人堆儿里可能也找不出一个穿补丁衣服的人,除了衣服本身时髦的造型。
我还记得十年闹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俺姐姐不上学了,俺也不上学了。俺们天天跟着队长出去游街,学校都不上课了。游街的时候我们还是小学生,年龄很小,啥也不懂,就是跟着人家走。再后来,你爸上学的时候不好好上,打了第一节下课铃,他就跑回家了。我问他:"你咋接还回来呀?"你爸说打铃了,放学了。那其实是第一堂课下课。
你爸在学校很皮,踩在桌子上乱跳乱窜。把自己的桌子搬到教室的角落,那里地势低,他就把水洒地上,自己坐在水坑里,他说:"凉快嘞!"你爸是改革开放那年出生的,在那之后,生活就好了点儿,感觉生活有了变化。
邻居家谁家买了电视,那一群群小孩儿就扎堆儿,凑到人家家里头,挤在一起看电视,先开始是黑白电视,后来有了彩电,后来大屁股电视机也换成了液晶电视。社会在一步步发展,现在你们年轻人都抱这个手机,吃饭看,睡觉躺床上也看,一天到晚抱着手机,都把眼睛毁了,现在的小孩儿都戴着眼镜,一个班的都是近视眼儿,那时候就没多少近视眼儿。
我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也不行了。你们这些下一"伐"儿的小孩也都长大了,以后就靠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