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mbok 是一个 Java 库,通过注解的方式在编译时自动为类生成 getter、setter、equals、hashCode 等方法,以简化代码和提高开发效率。本文主要谈谈代码简化背后的代价。
引入Lombok之前是怎么做的
IDE中添加getter/setter, toString等代码:
@Data
在使用Lombok过程中,如果对于各种注解的底层原理不理解的话,很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当我们使用@Data定义一个类的时候,会自动帮我们生成equals()方法 。但是如果只使用了@Data,而不使用@EqualsAndHashCode(callSuper=true)的话,会默认是@EqualsAndHashCode(callSuper=false),这时候生成的equals()方法只会比较子类的属性,不会考虑从父类继承的属性,无论父类属性访问权限是否开放。这就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代码可读性
在代码中使用了Lombok,确实可以帮忙减少很多代码,因为Lombok会帮忙自动生成很多代码。但是这些代码是要在编译阶段才会生成的,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其实很多代码其实是缺失的。在代码中大量使用Lombok,就导致代码的可读性会低很多,而且也会给代码调试带来一定的问题。 比如,我们想要知道某个类中的某个属性的getter方法都被哪些类引用的话,就没那么简单了。
侵入性
因为Lombok的使用要求开发者一定要在IDE中安装对应的插件。如果未安装插件的话,使用IDE打开一个基于Lombok的项目的话会提示找不到方法等错误。导致项目编译失败。也就是说,如果项目组中有一个人使用了Lombok,那么其他人就必须也要安装IDE插件。否则就没办法协同开发。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定义的一个jar包中使用了Lombok,那么就要求所有依赖这个jar包的所有应用都必须安装插件,这种侵入性是很高的。
破坏了封装性
假设我们有一个User类,使用Lombok的@Data注解来自动生成getter和setter方法:
java
import lombok.Data;
@Data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没有显式地编写getter和setter方法,但Lombok会在编译时自动生成它们。这样,外部代码可以直接访问和修改User类的name和age属性,从而破坏了封装性。
而面向对象封装的定义是:通过访问权限控制,隐藏内部数据,外部仅能通过类提供的有限的接口访问、修改内部数据。所以,暴露不应该暴露的 setter 方法,明显违反了面向对象的封装特性。
好的做法应该是不提供getter/setter,而是只提供一个public的add方法,同时去修改name、age属性。
总结
- 可能存在对队友不友好、对代码不友好、对调试不友好、对升级不友好等问题。
- Lombok还会导致破坏封装性的问题。@Data中覆盖equals和hashCode的坑等。需要知道其中的坑。
- 其实我们不缺时间写Getter和Setter的。
- Java14中Record(用于创建小型不可变的对象)可以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