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想放一首歌听,不注意点进电台里面去了,于是就将就进去翻一翻,在收藏的电台里,看到了很多年前就关注的电台主播,只不过已经很多年没更新了。
这个电台主播曾经是我的精神供给,记得大学那会,有一段时间我每周都会去爬学校对面的白云山,而那会她电台的更新频率也非常高,差不多一个月两更,后面她结婚生娃了,于是就更了最后一次,说是可能无限期退出了。
从那会起,我基本上就没有再听电台了,爬白云山的次数也减少了,整个大学下来,白云山我应该是爬了15次左右,我估计是爬的次数最多的校友吧。
看着她最后的一次更新,我就点进去听了一下,依然是熟悉的声音,忽然把我拉回大学的时光,站在西江边上,轮船开过,傍晚的落霞洒在我孤单的背影上,只不过不会再有那样的时光。
我思考了一个问题,结婚后真的会放弃很多自己曾经热爱的东西,其实可以换一种说法,是妥协,因为结婚后,各种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就来了,加上要照顾孩子,还有工作上的事,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而是全身心扑在家庭上面。
就像曾经很爱踢足球的一个同学,几年前朋友圈基本上都是踢球的视频和图片,但是自从结婚后,就再也没有发过,而是发一些家庭和工作中琐碎的事,或者是娃,之前见面,他说有了家庭后,并且孩子很小,所以基本没有多少时间去踢球,时间一长,自然就没有兴趣了。
还有另外一个朋友,他是南宁的,我读高中那会他在我们县城的步行街开奶茶店,那会每周他都会叫我带上吉他去找他,每次都免费搞一杯奶茶给我,然后背着吉他去政府门口或者东山上面弹琴,他嘶哑的声音唱着Beyond和许巍的歌,偶尔我们也会去酒吧里面喝上几杯。
我上高三的时候,他就回南宁了,虽然高中毕业后我也去到了广西读书,但是从来没有找过他,他说结婚生娃了,没啥时间弹琴,也不太想弹了,每天忙得要死,忙完工作回来哄娃,然后趴着就睡着了,谁还有心思去搞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样的案例太多太多了,但是这并不是真的不热爱了,而是一种妥协,不过只要开始妥协,那基本上就不太可能能找回来了,最终只会留下瘪了气的足球和断弦的吉他。
其实这个社会只要步入社会或者婚姻,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基本上不会再发展什么兴趣爱好的,而是全身心扑在家庭和工作上,所以有人说:大多数中国男人30岁以后就没有再为自己而活。
今天,我们在地铁上,在路上,大家貌似都拖着疲惫的身躯,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这其实就是社会上大部分人的现状,这就是最真实的一面。
那些宣传片上人看起来笑眯眯,甜蜜蜜的样子,其实只是表象,其实掰开菜心后,里面已然是千疮百孔,这说得一点也不过分。
那些能在婚姻后依然没有放弃爱好的人其实是幸运的,因为那是一块自留地,产生的情绪价值并不是谁都能提供的,就像我认识的一个老大哥,40岁不到就当爷爷了,不过自己每天也很辛苦,要修车,还要出去接演出,很是辛苦。
他很喜欢摩旅,隔一段时间他就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出发西藏,出发青海,然后为期一两个星期就回来,然后继续干活,他说家庭是会让你感到幸福,但是只有一个人骑着摩托车上路的时候,看着高原湖泊,时间才真的属于自己。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就能看出,如果你有选择权,那么你就能相对自由,如果没有选择权,那么大概率就得放弃。当然,如果一个人觉得全身心都扑在家庭和工作上会很幸福,那么其实抛下任何东西都无所谓,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幸福的定义不一样。
电台主播放下曾经热爱的电台,同学放下了热爱的足球,朋友放下了吉他,老大哥能够幸运的坚持自己的热爱,ta们都有收获,也有失去,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