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PU组成
CPU内部由ALU(算术逻辑单元)、CU(控制器)、寄存器(PC、IR、PSW、DR、通用寄存器等)、中断系统组成,外部通过总线与控制总线、数据总线、地址总线进行相连,对数据和程序进行相关的操作
CPU的功能:
(1)指令控制:按照顺序进行取指操作,由控制器CU完成取指和分析指令的操作。
(2)操作控制:能对指令进行译码、寄存、执行的有关操作。
(3)时间控制:对各种操作进行的时间实施定时。
(4)数据加工:能够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该功能的实现由ALU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完成。
(5)处理中断:能够响应输入输出设备发出的中断请求。
一、控制器,又叫控制单元(CU,Control Unit)
控制器的功能:
(1)从指令cache中取出一条指令,并指出下一条指令在指令cache中的位置。
(2)对指令进行译码或测试,并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以便于启动规定的动作。例如:一次数据cache的读写操作,一个算术逻辑运算操作,一个输入输出操作。
(3)指挥并控制CPU,数据cache和输入输出设备之间数据流向的方向。
控制器内部的组成部分:
程序计数器(PC):用来存放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
指令寄存器(IR):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
指令译码器(ID):对指令进行"翻译",确定指令执行什么操作,以决定操作的性质和方法。
控制电路:根据指令译码器的分析,发出控制信号,完成该指令的所有操作。
详细分析CPU取指的流程:
指令的地址保存在程序计数器(PC)中,取指过程中,不需要使用ALU,要想把指令从内存单元中取出来,先要知道指令的地址,即需要从PC中取出指令地址。PC先把指令地址传输到MAR(存储器地址寄存器),通过MAR把信号送到地址总线,最后送到存储器。这时存储器已经得到系统将要执行的指令地址。
然后由控制单元CU向存储器发出读命令,读出的数据由存储器通过数据总线送到MDR,再由MDR送到==IR(指令寄存器)==中。这是程序计数器PC自动加一,从而确定了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二、运算器,又叫算术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
针对每一种算术运算,都必须有一个相对应的基本硬件配置,其核心部件是加法器和寄存器。
算术逻辑单元的功能:
(1)执行所有的算术运算。
(2)执行所有的逻辑运算,并进行逻辑测试。如零值测试或两个数的比较。
三、寄存器
寄存器是用来暂时保存运算和控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以及控制、状态信息的。CPU的寄存器被分为:用户可见寄存器、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用户可见寄存器:
(1)通用寄存器:存放原始数据和运算结果,可以作为某种寻址方式所需的专用寄存器。当算术逻辑单元ALU执行算数或逻辑运算时,通用寄存器为ALU提供一个工作区。现代计算机中,为了减少CPU访问存储器的次数,提高运算速度,往往设置大量的寄存器。通用寄存器一般由CPU直接访问,CPU对寄存器的访问速度远大于访问主存的速度。
(2)数据寄存器:存放操作数、运算结果和运算的中间结果,以减少访问存储器的次数,或者存放从存储器读取的数据以及写入存储器的数据的寄存器。寄存了将要写入到计算机主存储器(例如:RAM)的数据,或由计算机主存储器读取后的数据。它就像缓冲器,持有从内存复制的数据,以准备给处理器使用。
(3)地址寄存器:用来保存当前CPU所访问的内存单元的地址。由于在内存和CPU之间存在着操作速度上的差别,所以必须使用地址寄存器来保持地址信息,直到内存的读/写操作完成为止 。
(4)条件码寄存器:存放条件码(条件码:体现当前指令执行结果的各种状态信息,如有无进位(CF位)、有无溢出(OV位)、结果正负(SF位)、结果是否为零(ZF位)、奇偶标志位(P位)等),可作程序分支的依据。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1)控制寄存器:控制寄存器(CR0~CR3)用于控制和确定处理器的操作模式以及当前执行任务的特性。
(2)状态寄存器:
状态寄存器:存放条件码
PSW寄存器:保存由算数指令和逻辑指令运算或测试结果建立的各种条形码;保存中断和系统工作状态等信息。
四、多核与单核,多线程与单线程。
多线程在单cpu中其实也是顺序执行的,不过系统可以帮你切换那个执行而已,其实并没有快(反而慢),同一时间只能一个线程在跑,而系统给每个线程切换的的时间片段大概10ms左右,看起来像是同时跑, 但实际上是每个线程跑一点点就换到其它线程继续跑.
单核开多线程的缺点:效率不会有提高的,切换线程反倒会增加开销。一般没有必要的话,尤其在单核CPU的时候,不推荐使用多线程单核CPU的时候,不推荐使用多线程。
单核使用CPU的情况:因为IO操作不占用CPU,I/O操作又有磁盘IO,网络IO,占用CPU真正的是计算。
eg:CPU 对磁盘的文件进行操作。
从上图我们就可以发现CPU在将指令告诉DMA的时候就处于空闲状态了。
如果磁盘IO读取的数据较大,则会长时间停留在第三步中。
那么CPU空闲下来的时间,为啥我们不好好利用起来呢?
因此就出现了多线程,当一个任务被执行到第三步 磁盘将内容加载到内存中的时候且执行时间巨长,CPU则空闲的,那么我们就切换线程,让它执行其他的任务,整体就提高的任务完成的效率。
1.并发性:多线程允许应用程序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即使在单核 CPU 上,操作系统可以使用时间分片来切换不同线程的执行,从而实现并发性。这对于某些任务并行性不高,但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情况仍然有用。
2.10密集型任务:在进行大量10操作(如文件读写、网络请求、数据库查询)时,多线程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效率。当一个线程在等待10操作完成时,CPU可以切换到另一个线程,以充分利用CPU时间。
3.异步编程:多线程可以用于异步编程,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性。例如,在图形用户界面(GUI)应用程序中,一个线程可以负责用户界面的渲染,而另一个线程可以处理用户输入或后台任务。
4.任务分解:多线程可以用于将大型任务分解成更小的子任务,以便并行执行这些子任务。这可以提高某些计算密集型任务的性能。
5.多核 CPU 迁移:如果应用程序已经使用多线程,将来可以更容易地迁移到多核 CPU 环境中。这样,即使只有一个核心可用,应用程序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多核CPU的性能。
虽然在单核 CPU 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并行计算,但多线程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并发性和任务切换,从而改善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响应性。
多个cpu的话就可以在多个cpu中同时执行。
线程必然不是越多越好,线程切换也是要开销的,当你增加一个线程的时候,增加的额外开销要小于该线程能够消除的阻塞时间,这才叫物有所值。
什么时候该使用多线程呢?这要分四种情况讨论:
a.多核CPU------计算密集型任务。此时要尽量使用多线程,可以提高任务执行效率,例如加密解密,数据压缩解压缩(视频、音频、普通数据),否则只能使一个核心满载,而其他核心闲置。
b.单核CPU------计算密集型任务。此时的任务已经把CPU资源100%消耗了,就没必要也不可能使用多线程来提高计算效率了;相反,如果要做人机交互,最好还是要用多线程,避免用户没法对计算机进行操作。
c.单核CPU------IO密集型任务,使用多线程还是为了人机交互方便,
d.多核CPU------IO密集型任务,这就更不用说了,跟单核时候原因一样
五、CPU的多核和应用程序的多线程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a1: 多核就是系统同时可以运行多个线程,比如双核可以同时执行两个线程。单核儿只能一次执行一个线程。
a2: 试了一个ping 从192.168.0.1 到192.169.0.255的程序
用多线程做的,发现在单核的机器上和多核的机器运行性能有两倍左右的差异。
a3: 多核对于用户,应该说对于程序员来说,是透明的,根本不用管它,当你是单核的编程就可以了,除非使用OpenMP进行编程,就用很多条条框框了,另外你上面的测试是不准确的,网络(主要是远程主机)会因为不同时候而有不同的响应速度,你应该在干净的本机同环境下进行测试.但是,对于多线程多核优于单核还是可以确定的. 总之,我们不用担心程序在单核或多核上会出现并发问题.
a4: 多核指的是CPU有多个核心,多线程是程序有多个线程在同时执行。
多核也要用多线程才能发挥优势。
同样,多线程要在多核上才能真正有优势。
这点来说,对程序员不是透明的。程序员可以控制程序/线程在哪个CPU(核)上运行。用户也可以控制程序在哪几个核上运行。所以多核,多线程对用户和程序员都不是透明的。程序员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让程序最大限度的发挥机器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