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模型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 (英语:O pen S ystem I nterconnection Model,缩写:OSI;简称为OSI模型)是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定义于ISO/IEC 7498-1。
该模型将通信系统中的数据流划分为七个层,从分布式应用程序数据的最高层表示到跨通信介质传输数据的物理实现。每个中间层为其上一层提供功能,其自身功能则由其下一层提供。功能的类别通过标准的通信协议在软件中实现。
层级 | 层名及例子 |
---|---|
第七层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为应用软件设计的接口,供应用软件调用。例如:HTTP、FTP、SSH...... |
第六层 | 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把数据转换为能与接收者的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格式。 |
第五层 | 会议层(Session Layer):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计算机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 |
第四层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把传输表头(TH)加至资料以形成分组,传输表头包含所使用的协议等发送信息。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等。 |
第三层 | 网络层(Network Layer):将网络表头(NH)加至数据包,以形成分组。网络表头包含网络资料。例如:互联网协议(IP)等。 |
第二层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表头(DLH)包含物理地址和错误侦测及改错的方法。数据链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数据包末端的字符串。例如以太网、无线局域网(Wi-Fi)和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等。 |
第一层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局域网上传送数据帧(Data Frame),它负责管理电脑通信设备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通。包括了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接口卡、路由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