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医疗 踩在中国医疗科技跃迁的风口上

恐怕没有哪一家本土医疗装备企业能像东软医疗一样,每一段成长的升维都发生在中国医疗科技跃迁史最重要的节点上。

在工业制造领域,医疗装备产业由于涉及数十个学科领域,其技术复合程度毫不逊于今天公众所熟知的EUV光刻机,是一门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能够代表一国的工业制造和创新水平。

其中,医学影像设备被认为是医疗科技中的最具含金量也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器"。自1971年全球第一台x射线CT机诞生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凭借压倒性的技术和资本优势,牢牢把持全球市场。

而在14亿人口的中国,东软医疗的名字则注定与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的成长,紧密连接。

第一国产CT、第一台国产超导磁共振、第一台国产X射线机、第一台国产三维彩超、第一台无轨悬吊智能血管机......

无数个中国"第一台"是中国医疗科技企业的崛起之路,也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跨国巨头之外,有更加自主的市场选择权。

从诞生之日,东软医疗就以一己之力肩负起国产影像设备的突破,但对于寻求持续发展和壮大的企业来说,融入外部资本是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

于是,东软董事长刘积仁早早便将东软医疗置于独立发展的航道上。

先是在发展初期积极与外资合作,以快速提升自身管理和技术水平;后在中高端设备的突飞猛进和关键零部件的攻坚战上,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成功突围......

如今,在东软医疗携光子CT等革命性技术开始"弯道超车"时,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国家队"以产业投资人的角色成为东软医疗的资本后盾,一切又变得不同了。

拥有自主技术和相对完整产业链能力的东软医疗,终于可以将"成为全球医疗服务的最佳价值创造者"的目标变成全力释出的新质生产力,在国家资本意志和本土创新力的双重加持下,狂飙突进。

从无到有

"引外资"立市场

1988年秋,一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开了我们"以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发展"的格局。

9年后,沈阳近郊刚刚落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大软件园里,中国第一台临床应用CT机下线,中国成为美、德、日、荷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制造CT机的国家。

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医疗装备产业本土化发展的发端。以自主之精神,填补医疗装备产业之空白,开创属于中国的品牌,东软医疗唤起的是整个行业的血脉觉醒。

从"0"到"1"的突破,或许在今天看来就是游标卡尺的复刻和核心技术的"另辟蹊径",但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零突破"就是天大的事。

毕竟在没有国产CT的年代,国人看病检查需要担负沉重负担,我们没有一点点议价的权力。

东软医疗"咬碎后槽牙"推出一系列"创世纪"的产品,不仅打下来了国内医疗检查的价格,也赢得了跨国公司的资本青睐。

△1997年中国第一台国产CT诞生于东软

2004年,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及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向东软医疗抛出橄榄枝,与其共同出资设立了"东软飞利浦"。

在那个以吸引、利用外资为主和"以市场换技术"的年代,"东软飞利浦"的诞生为中国医疗装备行业带来了CT、X线、MRI以及超声系列产品等的研发、生产的全面突破。

飞利浦的资金注入为东软医疗在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的初步积累夯实了基础,也帮助其正式迈入国际合作的历史快车道,为东软医疗日后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战略资源。

需要特书一笔的是,当初"东软飞利浦"是以东软医疗知识产权入股,飞利浦现金投资的合作形式落地的。这与当时几乎都是外方投技术,中方投资金的合作模式完全不同。

能够让全球顶级的科技公司认同东软医疗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投资中国本土企业,在那个时期绝对是一件很"炸裂"的事。

而从一开始,就将"拥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奉为践行中国医疗科技发展的必然路径,东软医疗凭此牢牢将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不仅迅速在本土市场上打开局面,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化舞台上"借船出海"的东软医疗同样疾风速进。

2013年时,东软医疗收购飞利浦所持的原东软飞利浦的51%股权,十年合作完美收官。

双方资源协同、优势互补,使飞利浦不仅获得了丰厚回报,同时也拓展了其临床使用型产品线;东软医疗则在供应链管理、质量体系建设上完成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

从有到强

"引设资"冲高端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迎来发展最快的一个历史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上,大规模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催生了本土医疗设备厂商的集体爆发。

作为本土医疗装备的领军级企业,东软医疗已渐渐成为产品线覆盖最为全面,研发制造能力相对均衡,综合竞争力优势明显的头部企业。

毫无疑问,东软医疗这样优质的投资标的,又怎会被资本方轻视。

而这个阶段,也正是国内社会资本PE/VC机构最为活跃的阶段,他们在互联网领域带动的投资热潮,又迅速向壁垒更高的工业制造领域扩散。

本土医疗装备制造企业在2015年左右的那轮资本热潮中,各个估值水涨船高。这一次,东软医疗则被高盛、弘毅等大牌机构所垂青。

2014年12月间,东软集团与弘毅投资、高盛、CPPIB(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通和资本等机构达成战略投资协议,旗下东软医疗与东软熙康共计获得3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这一规模体量的投资,刷新了彼时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单笔最大融资纪录,也再一次验证了市场方、资本方对于东软医疗雄心勃勃投入技术创新的超高信心。

随着资金的注入,在沈阳之外,东软医疗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以及韩国京畿道的研发中心相继落成,研发人员数量迫近800人,占员工总数三成;公司核心专利申请和软件著作权数量近1700件。

此时东软医疗"向上再向上"的雄心壮志,已然昭然若揭。

有了头部社会资本的强力加持,对于开始攻坚高端产品和关键技术的东软医疗而言,自然是如虎添翼。

在这个阶段上,东软医疗的技术和产品出现了"井喷"之势。

在CT这样的优势项目上,东软医疗一路做到了行业技术顶层的512层CT,同时也在探测器、高压发生器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等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可控。

在另一个打破垄断,填补空白的项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上,2016年立项到2019年NeuAngio 30C、30F、30F Flex陆续上市,再到首创DSA/CT一站式综合诊疗产品,东软医疗出手就是"高端"。

而随着最能显现东软医疗技术突围的"重器"------全球首台0.235秒超宽体CT、业界首款双能3.0T磁共振、全球首创一站式智慧导管室、中国首款180皮秒级PET/CT以及全球首创螺旋容积调强放疗平台等创新产品如"下饺子"一般问世,"全线高端"的东软医疗已然成了行业强者。

△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首款3.0T磁共振

"全线高端"之外,还有"全栈智能"的加持。

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软件经验,东软医疗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全线影像产品和全域工作流,从医技科室拓展到临床科室乃至科研教学场景,实现了从设备端到应用端的全栈智能。

东软医疗顺应时代要求,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其全面超越、引领行业的伏笔,已跃然纸上。

从强到超

"引国资"打开新格局

2024年7月,东软医疗再一次以创纪录的融资事件,刷屏了整个医疗装备产业。

这一次,是中央直属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旗下的通用技术资本成为东软医疗的第一大股东,此次跟投的还有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同样是央企中国诚通集团旗下的基金。

实际上,疫情前后几年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事件虽然依旧保有一定活跃度和数量级,但以2023年统计数据看,大部分投融资案例金额都在5000万元以下,并没有出现影响市场格局的资产交易。

虽然双方均未披露此次投融资的规模,但以东软医疗此前的估值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实际成为前者的最大股东,这意味此次交易规模放在整个医疗健康投融资领域,也都是极其罕有的。

据悉,从初次交换意向到双方战略合作协议落笔,一共不过173天。这在国家资本投资民营企业的案例中,同样罕有。

为何产业资本"国家队"对投资东软医疗如此坚定?我们或许能从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于旭波的话里找到答案。

"战略投资东软医疗,不仅完善了通用技术集团在医药医疗健康产业的布局和生态,形成良好的业务协同效应,更是通用技术集团立足国家战略,承担国家使命,保证国家医疗健康安全的关键行动。"

能担纲国家使命的企业,必然要在行业和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大体量投资东软医疗,通用技术集团必然也是对其有着极高的价值认同的。

正如前述,东软医疗可以说是中国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开创者,不仅填补了无数国产空白,更通过不懈坚持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上的全面突围。

但对于东软医疗等中国医疗设备企业而言,比肩全球优秀企业绝不是终极目标,随着越来越多新兴技术在本土市场的大规模应用,本土医疗设备企业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

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医疗装备产业本身就是需要不断进行科学技术跃迁来实现高效能、高质量的典型产业。

今年5月,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CT获得首幅人体图像,这意味着在光子CT这种能够引发行业技术革命的新赛道上,东软医疗已经成为本土企业的创新引领者。

从追赶到超越,已经在中国很多产业领域发生,亦如早些年的家电产业,亦如今天的新能源产业,如今睥睨全球市场,引领和主导行业发展,其实都经历过技术跃迁的阶段。

可以预见,获得通用技术集团资源加持的东软医疗,将再一次实现技术跃迁,向"领跑"的新阶段加速迈进。

相关推荐
yidiancaijing6 个月前
东软“引战”国家队 通用技术“补链”大国重器
东软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