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故障恢复的宏观思路
我们知道DBMS是利用内存(主存)和外存(辅存)这样的存储体系进行数据库的管理,其中内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缓存是易失的。而事务时DBMS对数据库进行控制的基本单元,宏观上是由程序设置的一条或者多条SQL语句的一次执行;微观上是对数据元素的一系列基本操作,如读写等,需要提交(commit)和撤销(abort)。事务满足ACID特性,而故障恢复设计的是如何保证原子性和持久性,即故障恢复需要把DB由当前的不正确状态恢复到已知为正确的某一状态,要保证已经commit的事务要保持持久性,确保其保存到我们的外存永久存储介质上;未完成的事务为了保持一致性,恢复其至未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 **原子性:**事务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都执行,要么全都不执行。
- **持久性:**提交的事务对数据库产生的影响是持久的,未提交的事务对数据库不应有影响。
注:DBMS中故障恢复程序约占10%。
实际遇到的故障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
| 故障类型 | 故障原因 | 影响范围 |
| 事务故障 | 某一个程序(事务)自身运行错误所引起的故障 | 影响该程序(事务)本身 |
| 系统故障 | 掉电、非正常关机等所引起的故障 | 影响正在运行的事务以及数据库缓冲区,数据库缓冲区将涉及正在运行和已经运行的事务 |
| 介质故障 | 由于介质损害等所引起的故障 | 影响是全面的,既影响内存中的数据,又影响介质中的存储数据 |
1.1 事务故障恢复思路
事务故障可通过重做事务(Redo)和撤销事务(Undo)来恢复。重做事务可保证提交事务的持久性,而撤销事务则消除未提交事务的影响
1.2 系统故障恢复思路
系统故障可通过运行日志(System Log)进行恢复。
运行日志是DBMS维护的一个文件,该文件以流水方式(速度很快) 记录了每一个事务对数据库的每一次操作及顺序。当事务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时:先写运行日志;写成功后,再将缓冲区信息刷到外存即磁盘上。当发生系统故障时,我们可以根据运行日志记录的事务操作顺序重做事务(当事务在发生故障时已经正确结束)或撤销事务(当事务在发生故障时未结束),但是这样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运行日志可能保留了很久的记录,我们应道从哪一个点开始恢复呢,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检查点(checkpoint)机制 ,检查点是这样的时刻:在该时刻,DBMS强制使内存DB Buffer中的内容与介质DB的内容保持一致。
进行系统故障恢复时:
检查点之前结束的事务不需要处理(已经写回DB介质);
检查点之后结束或发生的事务需要依据运行日志进行恢复(不能确定是否写回DB):故障点前结束的重做,故障点时刻未结束的撤销。
1.3 介质故障恢复思路
由于介质故障影响是全面的,发生该故障时首先需要用转储点的副本替换破坏的数据库,然后再根据运行日志进行恢复。
1.4 小结
2. 什么是日志
2.1 日志
日志是一个包含日志记录的只能追加的顺序文件夹,不同事务的日志交错存储,按发生时间存储。
发生系统故障时,使用日志进行恢复:
- 故障时已提交的事务,重做(Redo)
- 故障时未提交的事务,撤销(Undo)
日志涉及到设计元素和事务。
2.2 缓冲区策略
日志类型和缓冲区的策略相关,为了确定应何时将内存中的更改刷宝到磁盘上,数据库定义了steal/no-steal和force/no-force缓冲区策略。
缓冲区的处理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根据是否允许在commit之前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磁盘中,分为 Steal / No steal策略;根据是否要求在commit点及之前将数据写入磁盘中,分为Force / No force 处理策略。
|--------------|-----------------------------------------------------------------------------------------|
| Force | 内存中的数据最晚在commit 的时候写入磁盘 |
| No force | 内存中的数据可以一直保留,在commit之后 过一段时间再写入 磁盘。(此时在系统崩溃的时候可能还没写入到磁盘,需要Redo)--灵活 |
| Steal | 允许在事务commit之前 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磁盘。(此时若系统在commit之前崩溃时,已经有数据写入到磁盘了,要恢复到崩溃前的状态,需要Undo)--灵活 |
| No steal | 不允许 在事务commit之前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磁盘。 |
2.3 缓冲区处理策略与日志/恢复策略的关系
3. 三种类型的运行日志
日志分三种类型,Undo型日志、Redo型日志、Undo/Redo型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