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nerstone中RAFT的buffer的实现

1.概览:

谈到raft协议实现就绕不开网上流行的mit6.824,但其为go语言,官方没有lab的答案,框架也很晦涩难懂,且全网没有一个博客对其有清晰的解释,有的只是甩一堆名词然后直接贴没有任何注释的代码,非常不适合学习。

但是github上面的cornerstone是纯c++实现的一个非常优雅且精简的raft协议,码风优美,代码易懂,接口清晰,对c++党非常友好,也很适合初学raft的人来学习。

鉴于cornerstone这么优秀的代码还没人对其有过源码级解析,我决定记录自己学习其源码过程并对其源码进行详细解析。

那我们得从哪里开始分析cornerstone呢?开始的切入点应该越小越好,同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在很多环节又用得到。

buffer是cornerstone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rpc发送请求,接受response,到log记录等等方面都采用buffer来存储信息。

因此让我们先从buffer开始我们对cornerstone源码的解析。

2.buffer的总体架构


如图,总体buffer可分为3部分:
size:记录data块的字节个数,从0开始编号(size = 0代表data块为空而不是buffer为空),不包括前面的sizepossize + pos 统称header )。

根据size的大小(也就是data块的字节数)可将buffer分为大块与小块,其中size >= 0x8000 为大块,否则为小块。(这里有个问题:大小块size都是一个范围,我们要怎么快速来确定buffer是大块还是小块呢?这个问题答案我们放到后面再细说)
pos:记录data块的读写指针,也是从0开始编号(这里pos既记录读又记录写操作的位置,本身是1个指针,存不了两条信息 ,所以我们需要自己手动调整pos
data:存储buffer里面的实际数据,可以是int,ulong,str等多种类型

3.buffer的内存分配

我们先上源码:

bufptr buffer::alloc(const size_t size) {
    if (size >= 0x80000000) {
        throw std::out_of_range("size exceed the max size that cornrestone::buffer could support");
    }

    if (size >= 0x8000) {
        bufptr buf(reinterpret_cast<buffer*>(new char[size + sizeof(uint) * 2]), &free_buffer);
        any_ptr ptr = reinterpret_cast<any_ptr>(buf.get());
        __init_b_block(ptr, size);
        return buf;
    }

    bufptr buf(reinterpret_cast<buffer*>(new char[size + sizeof(ushort) * 2]), &free_buffer);
    any_ptr ptr = reinterpret_cast<any_ptr>(buf.get());
    __init_s_block(ptr, size);
    return buf;
}

我们这里只分析大块的分配,小块的代码同理。
(1) 首先判断要求分配size的大小,如果size >= 0x80000000,直接抛出异常

(2)size >= 0x8000(也就是INT_MAX = 32768)的时候意味着要分配大块。通过new char[size + sizeof(uint) * 2]分配了要求的size + header的字节数。这里bufptr的定义在buffer.hxx里面using bufptr = uptr<buffer, void (*)(buffer*)>;。根据bufptr的定义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指向buffer类的unique_ptr,第二个参数void(*)(buffer*)是一个函数指针, 返回值为void,参数是buffer*,对应着源码里面的&free_buffer,是一个自定义的释放bufptr指向内容的函数。

(3) 把bufptr展开来就是unique_ptr<buffer, &free_buffer> buf(reinterpret_cast<buffer*>(new char[size + sizeof(uint) * 2]), &free_buffer), 这里reinterpret_cast是用于无关类型的相互转换。new char[]返回的是char *指针,但是根据unique_ptr<T> A(xxx)的语法括号里面的xxx是指向T类型的指针,所以我们需要用reinterpret_cast将char *指针转换为buffer *

(4) 完成了内存的分配然后到any_ptr ptr = reinterpret_cast<any_ptr>(buf.get());这里的any_ptr在basic_types.hxx里面的定义是typedef void* any_ptr;。而buf.get()是unique_ptr的一个成员函数,用于获取其原始指针,那么any_ptr ptr = reinterpret_cast<any_ptr>(buf.get());这一行实现的便是将原始指针提取出来并转换为void*类型


(5) 接着是__init_b_block(ptr, size);这个宏定义

#define __init_block(p, s, t) ((t*)(p))[0] = (t)s;\
    ((t*)(p))[1] = 0
#define __init_s_block(p, s) __init_block(p, s, ushort)
#define __init_b_block(p, s) __init_block(p, s, uint);\
    *((uint*)(p)) |= 0x80000000

b_block表示大块,s_block表示小块
(5.1) 不管大块还是小块都通过__init_block(p, s, t)来初始化,t表示类型(ushortuint),p就是指向buffer的指针,s是buffer的size参数。

(5.2) 前面buffer的总体架构 里面我们说过buffer分为三个部分,那么这里的p[0],p[1]很明显就是对应的size pos 参数。

(5.3) 为什么初始化sizepos参数不直接用p[0] = size, p[1] = pos呢?这里的((t*)(p))[0],((t*)(p))[1]又是什么?

由于我们规定size >= 0x8000(USHORT_MAX = 32768 ), 说明我们p[0]存的size在大块的时候就不能用ushort来表示了,必须得用uint类型,所以我们将p指针强转为uint*类型,这样uint*意义下的p[0]便表示以p开始往后数uint个字节来存储我们的size。pos也是同理,因为pos是描述data块的读写指针,所以pos \(\in\) [0, size),也需要考虑是用uint类型还是ushort类型。

(5.4) 在初始化大块的时候为什么要*((uint*)(p)) |= 0x80000000

这里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如何确定buffer是大块还是小块问题的关键。

0x80000000转换为10进制是2^31^,由于大块的sizepos是uint,所以有32位且无符号位,2^31^刚好占据的是uint的最高位。

让p强转为uint*类型后又用*取内容得到uint类型的值(实际上就是uint类型的p[0]),接着将其|= 0x80000000使得最高位为1。

那具体这个最高位为1是怎么用于判断大小块的呢?

#define __is_big_block(p) (0x80000000 & *((uint*)(p)))

我们将p[0]转为uint类型,接着与0x80000000进行相与。

  • 如果是大块,由于我们__init_b_block的时候将p[0]最高位置1,与0x80000000相与的结果就是1,对应的__is_big_block返回值是1
  • 如果是小块,由于&操作是按位进行,所以最高位为0,而后面的位由于0x80000000全为0得到的也是0,对应的__is_big_block返回值是0
    我们便通过位运算而不是进行size >= 0x80000000的判断从而快速确定buffer是大块还是小块。

(6)了解完__init_b_block的宏定义后,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为什么要将bufptr取原始指针后再转化为any_ptr

首先我们得知道智能指针中的unique_ptr有独占所有权 的概念,而uint*与ushort*都是没有所有权管理的普通指针,所以不能进行转换。

但是unique_ptr给我们提供了get()成员函数,允许我们不转移所有权 的使用原始指针,而原始指针是可以转换成我们需要的uint*或者ushort*的。

因此我们需要先调用bufptr.get()取出原始指针,然后转换为void*类型的any_ptr,再根据需要转换为uint*或者ushort*。

4.buffer数据的写入

4.1 byte数据的写入

void buffer::put(byte b) {
    if (size() - pos() < sz_byte) {
        throw std::overflow_error("insufficient buffer to store byte");
    }

    byte* d = data();
    *d = b;
    __mv_fw_block(this, sz_byte);
}

再具体解释怎么写入之前,我们先把代码里面的陌生函数解释一遍。


(1)size()函数

size_t buffer::size() const {
    return (size_t)(__size_of_block(this));
}

__size_of_block的宏定义是

#define __size_of_block(p) (__is_big_block(p)) ? (*((uint*)(p)) ^ 0x80000000) : *((ushort*)(p))
  • 如果是大块,就讲转成int类型的p[0]异或上0x80000000。前面我们说过大块的p[0]需要 |= 0x80000000将最高位置1达到快速判断大小块的目的。在获取大块真实的p[0]表示的size数据时,我们需要反过来取异或将1消掉得到真实的size。
  • 如果是小块,则直接取ushort类型的p[0]

(2)pos()函数

size_t buffer::pos() const {
    return (size_t)(__pos_of_block(this));
}

对应的宏定义是

#define __pos_of_s_block(p) ((ushort*)(p))[1]
#define __pos_of_b_block(p) ((uint*)(p))[1]

根据大块还是小块选择uint或者ushort类型的p[1]

(3)data()函数

byte* buffer::data() const {
    return __data_of_block(this);
}

对应的宏定义:

#define __data_of_block(p) (__is_big_block(p)) ? (byte*) (((byte*)(((uint*)(p)) + 2)) + __pos_of_b_block(p)) : (byte*) (((byte*)(((ushort*)p) + 2)) + __pos_of_s_block(p))

这里的__data_of_block有点复杂,我们以大块为例逐步分解来看,小块同理。

  • 首先通过(uint*)(p)将p转成uint*类型,然后再此基础上 + 2(2个uint的字节)。根据前面buffer的总体架构我们知道,buffer前两个区域是sizepos。大块的size 与 pos均为uint类型,将p转成uint*然后再 + 2便可以实现跳转到data块的开始处。
  • 但是读写buffer的过程中读写指针会变化,比如我们写入了1,然后又想写入0,如果还是从data开始处写的话会直接覆盖开始的1,只有从1的末尾继续写0才合理,换句话说我们要实现追加(append)模式。因此((byte*)(((uint*)(p)) + 2)) + __pos_of_b_block(p)) 通过 +__pos_of_b_block(p) 跳转到当前读写指针的位置。
    小块也是同理,只不过从uint*换成ushort*。

通过这两步我们便可以得到当前读写指针所在位置的指针。

(4)__mv_fw_block(this, sz_byte);

这是一个宏定义

#define __mv_fw_block(p, d) if(__is_big_block(p)){\
    ((uint*)(p))[1] += (d);\
    }\
    else{\
    ((ushort*)(p))[1] += (ushort)(d);\
    }

每次读或者写buffer的时候,我们都要更新p[1]代表的pos,实现流的读入或者流的写入。

比如说要读入12345,我们读了1,让pos += 1,这样再读就可以读到2。如果一次读了123, 就让pos += 3,下次再读就可以从4开始。写也是同理。


介绍完这几个函数后,我们再回到byte数据的写入。

  • 首先判断写入的数据是否超过buffer的大小,如果是,抛出overflow异常
  • 否则取到当前读写指针所在位置的byte *d = data();
  • 通过*d = b写入字节型数据b
  • __mv_fw_block(this, sz_byte);更新读写指针

4.2 int32类型数据的写入

与简单的byte数据直接写入不同,多字节型数据写入有着顺序上的讲究。

我们先来看源码:

void buffer::put(int32 val) {
    if (size() - pos() < sz_int) {
        throw std::overflow_error("insufficient buffer to store int32");
    }

    byte* d = data();
    for (size_t i = 0; i < sz_int; ++i) {
        *(d + i) = (byte)(val >> (i * 8));
    }

    __mv_fw_block(this, sz_int);
}

前面都与byte数据的写入大同小异,重点是后面的for循环

    for (size_t i = 0; i < sz_int; ++i) {
        *(d + i) = (byte)(val >> (i * 8));
    }
  • sz_int是指int的字节个数 ,for循环遍历了要写入的int val的每一个字节。
  • *(d + i)是给从d开始数的第i个字节的位置赋值。
  • (byte)(val >> (i * 8)); 是将val右移了i * 8位,然后通过byte转换取到右移后的低8位。

合起来就是从d开始数的第i个字节的位置赋值成val右移了i * 8位的低8位

我们具体举例来说明:

比如要放入1010001111111110010(10进制 = 327658)。

  • 第一个i = 0, 放入11110010 到buffer的d[0]。
  • 第二次i = 1, 放入01111111 到buffer的d[1]。
  • 第三次i = 2, 放入00010100 到buffer的d[2]。
  • 第四次i = 3, 放入00000000 到buffer的d[3]。

很明显可以看到这是将val按字节进行了逆序存储,为什么不直接按原顺序正向存储呢?

答案就是因为难,我们进行字节的转换是通过(byte)来转的,而这种转换是截取低8位 而非高8位,所以我们for循环遍历val的每个字节时只能做到逆序存储val。

4.3 ulong类型数据的写入

void buffer::put(ulong val) {
    if (size() - pos() < sz_ulong) {
        throw std::overflow_error("insufficient buffer to store int32");
    }

    byte* d = data();
    for (size_t i = 0; i < sz_ulong; ++i) {
        *(d + i) = (byte)(val >> (i * 8));
    }

    __mv_fw_block(this, sz_ulong);
}

解析同4.2,for循环遍历val的每个字节,并且逆序存储。

4.4 string类型数据的写入

void buffer::put(const std::string& str) {
    if (size() - pos() < (str.length() + 1)) {
        throw std::overflow_error("insufficient buffer to store a string");
    }

    byte* d = data();
    for (size_t i = 0; i < str.length(); ++i) {
        *(d + i) = (byte)str[i];
    }

    *(d + str.length()) = (byte)0;
    __mv_fw_block(this, str.length() + 1);
}
  • 由于string类型每一个元素都是char类型(byte其实就是unsigned char),所以即使string也是多字节数据,但是其不需要像int32或者ulong逆序存储。
  • *(d + str.length()) = (byte)0;将最后一个字节置为0,表示字符串的终止,与"hello World!"等c-string在末尾自动添加'\0'同理。

4.5 buffer类型数据的写入

void buffer::put(const buffer& buf) {
    size_t sz = size();
    size_t p = pos();
    size_t src_sz = buf.size();
    size_t src_p = buf.pos();
    if ((sz - p) < (src_sz - src_p)) {
        throw std::overflow_error("insufficient buffer to hold the other buffer");
    }

    byte* d = data();
    byte* src = buf.data();
    ::memcpy(d, src, src_sz - src_p);
    __mv_fw_block(this, src_sz - src_p);
}

通过memcpy实现deep copy。

5.buffer数据的读取

5.1 byte数据的读取

byte buffer::get_byte() {
    size_t avail = size() - pos();
    if (avail < sz_byte) {
        throw std::overflow_error("insufficient buffer available for a byte");
    }

    byte val = *data();
    __mv_fw_block(this, sz_byte);
    return val;
}
  • 先判断buffer是否有足够空间,没有就抛出overflow异常
  • 直接调用data(),获取读写指针所在位置,并用*符号取其内容,得到所需val
  • __mv_fw_block(this, sz_byte);更新读写指针

5.2 int32数据的读取

int32 buffer::get_int() {
    size_t avail = size() - pos();
    if (avail < sz_int) {
        throw std::overflow_error("insufficient buffer available for an int32 value");
    }

    byte* d = data();
    int32 val = 0;
    for (size_t i = 0; i < sz_int; ++i) {
        int32 byte_val = (int32)*(d + i);
        val += (byte_val << (i * 8));
    }

    __mv_fw_block(this, sz_int);
    return val;
}

重点关注for循环,从d开始遍历一个int32的所有字节。

  • 对每个字节取出byte_val
  • byte_val左移 i * 8位后累加到val
  • 返回val

在前面4.2 int32数据的写入中我们已经说过多字节数据是逆序存储的(除string类型)

我们再以1010001111111110010(10进制 = 327658)来举例说明

由于逆序存储buffer中数据应该是11110010|01111111|00010100 |00000000

  • i = 0, 取出byte_val = 11110010, 这个byte_val应该在原始数据里面占据0-7位,因此我们左移 0 * 8 = 0位并累加到val
  • i = 1, 取出byte_val = 01111111, 这个byte_val应该在原始数据里面占据8-15位,因此我们左移 1 * 8 = 8位并累加到val
  • i = 2, 取出byte_val = 00010100, 这个byte_val应该在原始数据里面占据16-23位,因此我们左移 2 * 8 = 16位并累加到val
  • i = 3, 取出byte_val = 00000000, 这个byte_val应该在原始数据里面占据24-31位,因此我们左移 3 * 8 = 24位并累加到val

最后我们便得到正常顺序的数据val

5.3 ulong数据的读取

ulong buffer::get_ulong() {
    size_t avail = size() - pos();
    if (avail < sz_ulong) {
        throw std::overflow_error("insufficient buffer available for an ulong value");
    }

    byte* d = data();
    ulong val = 0L;
    for (size_t i = 0; i < sz_ulong; ++i) {
        ulong byte_val = (ulong)*(d + i);
        val += (byte_val << (i * 8));
    }

    __mv_fw_block(this, sz_ulong);
    return val;
}

分析同5.2,只是遍历的字节数从sz_int 变为sz_ulong

5.4 string类型的读取

const char* buffer::get_str() {
    size_t p = pos();
    size_t s = size();
    size_t i = 0;
    byte* d = data();
    while ((p + i) < s && *(d + i)) ++i;
    if (p + i >= s || i == 0) {
        return nilptr;
    }

    __mv_fw_block(this, i + 1);
    return reinterpret_cast<const char*>(d);
}

string类型数据的读取有点不一样。

while ((p + i) < s && *(d + i)) ++i;
    if (p + i >= s || i == 0) {
        return nilptr;
    }
  • 首先我们不知道string类型数据的长度,我们只知道其以0结尾。所以要用while来一直取

  • while里面判断0直接用 while(*(d + i)) ++i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一个(p + i) < s呢?
    因为只有*(d + i)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是否会越界,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即使遍历完buffer依旧没找到0,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再加一个(p + i) < s保证不会越界

  • 如果p + i >= s说明越界, i == 0说明根本没数据,都应该返回nilptr

      __mv_fw_block(this, i + 1);
      return reinterpret_cast<const char*>(d);
    

最后调整读写指针的__mv_fw_block(this, i + 1);i + 1个字节而不是i的原因:

假设string = "abc"(以'\0'标记结尾),i = 2的时候while条件依旧满足,i++→i = 3

不妨设没读入string前的pos = 0, 这时候__mv_fw_block将pos += (i + 1)→pos = 4

表示下次读写操作都要从pos = 4开始。即跳过了"abc"与'\0'后的第一个位置。

如果__mv_fw_block(this, i + 1);i个字节,则表示下次读写操作要从'\0'开始,会改变'\0'导致无法该字符串无法被识别。

5.5 读取数据并存到指定的buffer里面

void buffer::get(bufptr& dst) {
    size_t sz = dst->size() - dst->pos();
    ::memcpy(dst->data(), data(), sz);
    __mv_fw_block(this, sz);
}
  • 先计算要copy的字节数sz,dst->size() - dst->pos();表示是dst所剩的所有字节
  • ::memcpy(dst->data(), data(), sz); 将data()开始往后数sz字节的数据全部拷贝到dst里面
  • 调整读写指针 __mv_fw_block(this, sz);

6.总结

  • 1.在判断大小块面前,我们巧妙的运用最高位通过位运算来快速判断。
  • 2.buffer最重要的两个操作便是读(get)写(put),在面对多字节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逆序存储的想法。
  • 3.面对智能指针需要转换的情况,我们应该先采取get()得到原始指针,然后再通过reinterpret_cast进行转换。
相关推荐
翔云1234561 个月前
raft: Failed to contact
golang·raft·gc
TomGeller2 个月前
cornerstone中raft_server_resp_handlers源码解析
raft·cornerstone
TomGeller2 个月前
cornerstone中raft_server_req_handlers源码解析
raft·cornerstone
TomGeller2 个月前
cornerstone中raft_server源码解析
raft·cornerstone
请不要叫我菜鸡3 个月前
分布式——一致性模型与共识算法
分布式·后端·区块链·raft·共识算法·zab
请不要叫我菜鸡3 个月前
mit6824-06-Raft学习记录01
分布式·学习·raft·共识算法
ZHOU西口5 个月前
微服务实战系列之玩转Docker(十二)
docker·云原生·raft·swarm·manager·docker swarm·worker
ZHOU西口5 个月前
微服务实战系列之玩转Docker(十一)
docker·云原生·架构·raft·swarm·docker swarm·master-slave
ZHOU西口5 个月前
微服务实战系列之玩转Docker(十)
docker·微服务·云原生·raft·swarm·docker swarm·master-sl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