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题目集4~6的总结性Blog

· 前言

本次的三个作业,由答题判题程序- 4、家居强电电路模拟程序- 1、家居强电电路模拟程序 -2组成。

答题判题程序-4是对前三次判题程序的最后升级,设计多个子类继承于基础题类来实现对每种题型的判断和计算分值;而家居强电电路模拟程序-1则是对输入的各个设备在串联关系中的状态更新,其中涉及到设备电压的计算和开关状态的判断,以及受控设备的状态输出;最后家居强电电路模拟程序-2则在前一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并联的内容,在逻辑处理上更加的复杂了。本文将系统性总结这三次题目集的知识点、题量及难度,并分析其中的核心内容和实现方法。

· 题目集概述

· 答题判题程序 - 4:

题目分析:

  1. 数据结构

    题目信息、试卷信息、学生信息、答卷信息分别存储为字典或列表,方便检索与处理。

    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设计为子类单独处理判题逻辑。

  2. 输入处理

    根据输入前缀(如#N:、#T:)判断当前行信息类型,逐一解析存储。

    本次作业新增输出顺序变化:

    只要是正确格式的信息,可以以任意的先后顺序输入各类不同的信息。比如试卷可以出现在题目之前,删除题目的信息可以出现在题目之前等。

    要成功处理以上要求就应该将题目、试卷等信息先

    本次作业新增输入格式内容:

    多选题:格式:"#Z:"+题目编号+" "+"#Q:"+题目内容+" "#A:"+标准答案

    填空题:格式:"#K:"+题目编号+" "+"#Q:"+题目内容+" "#A:"+标准答案
    格式基本的约束与一般的题目输入信息一致。 例如:#K:2 #Q:古琴在古代被称为: #A:瑶琴或七弦琴

    删除题目信息需在存储中直接删除,同时记录。

  3. 判题计算分数规则

    单选题:答案完全匹配为正确,否则为错误。

    多选题:所有正确选项被选择且无错误选项给满分;部分正确无错误选项得半分;错误或无答案得0分。

    填空题:答案完全匹配为正确;部分匹配得半分;错误或无答案得0分。

  4. 输出处理

    按学号与试卷号排序输出。

    输出每道题的详细判定结果和学生总分。

    若题目回答正确则输出true,多选题或者填空题部分正确输出~partially correct,单选题没有部分正确的情况;

    若答案错误或者包含错误选项或者内容则输出~false。

  5. 警告信息

    如果试卷总分不为100,输出"alert: full score of test paper1 is not 100 points"

    如果试卷不存在,输出"the test paper number does not exist"

    如果试卷错误地引用了一道不存在题号的试题,在输出学生答案时,提示"non-existent question~"加答案。

    如果该题号被删除并且在答卷中没有答案则只输出answer is null


设计与分析

正则表达式

  • 使用正则表达式匹配输入格式:匹配题目格式(#N, #Z, #K 等)。匹配试卷信息格式(#T)。匹配答卷信息格式(#S)。
  • Pattern:定义正则表达式。
  • Matcher:执行匹配操作。

数据结构与集合框架

集合类型

  • 使用 Map(HashMap 和 TreeMap)存储数据:
  • Map<Integer, List > testPapers 用于存储试卷题目及分数。
  • Map<Integer, List > answerSheets 用于存储学生答卷。
  • 使用 List(ArrayList)存储问题、答卷等顺序数据。
  • 使用 Set(HashSet)处理多选题答案的集合操作。

排序

  • 使用 Comparator 对答卷按试卷号排序。
  • 使用 TreeMap 对 answerSheets 按学生 ID 进行排序。

流操作

  • 使用 stream 和 mapToInt 方法计算试卷总分。

面向对象设计

封装

  • 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封装为独立的类(如 InputHandler, OutputHandler 等)。使用私有字段和公共方法访问数据。

继承与代码复用

  • 通过继承 Question 类实现不同题型的共同属性与行为(如 getAnswerCorrectnessLevel() 方法)。

多态

  • 使用多态统一调用calculateScore() 等方法。

组合

  • 类中包含其他类的对象,例如 AnswerSheet 包含 QuestionScore 和学生答案。

单一职责

  • InputHandler 专注于输入数据解析。
  • OutputHandler 专注于处理输出。

源码结构分析

  • 设计模式:
    继承与多态:题目类型(单选、多选、填空)继承自 Question,实现不同的行为。
    组合模式:Exam 包含题目集合,AnswerSheet 包含题目分数列表。
    分层设计:输入、逻辑处理、输出各自分离,增强模块化。
    类间关系:
  • Main 负责调用。
    Exam 作为核心类管理题目。
    AnswerSheet 结合 Exam 和 Question 进行答案校验与得分计算。
    InputHandlerOutputHandler 负责与外界的交互。


main 类中调用:
inputHandler.readExamData(exam, testPapers, answerSheets, testIds, students);来处理用户输入
点击查看代码

    // 读取题目、试卷和答卷数据
    public void readExamData(Exam exam, Map<Integer, List<QuestionScore>> testPapers, Map<Integer, List<AnswerSheet>> answerSheets, List<Integer> testIds, Map<Integer, Student> students) {
        while (true) {
            String inputLine = scanner.nextLine();
            if (inputLine.equals("end")) {
                break;  // 输入结束
            }
            // 解析题目信息
            try {
                if (inputLine.startsWith("#N:")) {
                    Pattern questionPattern = Pattern.compile("#N:(\\d+)\\s+(?:(#Q:(.+?))\\s+#A:(.+?))");
                    Matcher matcher = questionPattern.matcher(inputLine);
                    if (matcher.matches()) {
                        int num = Integer.parseInt(matcher.group(1));

                        String questionContent, standardAnswer;

                        // 判断匹配的顺序并获取对应的 group
                        if (matcher.group(3) != null) {
                            // #Q 在前
                            questionContent = matcher.group(3);
                            standardAnswer = matcher.group(4);
                        } else {
                            // #A 在前
                            questionContent = matcher.group(6);
                            standardAnswer = matcher.group(5);
                        }

                        exam.addQuestion(num, new BasicQuestion(num, questionContent, standardAnswer));
                    } else {
                        System.out.println("wrong format:" + inputLine);
                    }
                }                // 解析多选题
                else if (inputLine.startsWith("#Z:")) {
                    Pattern mcPattern = Pattern.compile("#Z:(\\d+)\\s+#Q:(.+?)\\s+#A:(.+)");
                    Matcher matcher = mcPattern.matcher(inputLine);
                    if (matcher.matches()) {
                        int num = Integer.parseInt(matcher.group(1));
                        String questionContent = matcher.group(2);
                        String standardAnswer = matcher.group(3);
                        exam.addQuestion(num, new ChoiceQuestion(num, questionContent, standardAnswer));
                    } else {
                        System.out.println("wrong format:" + inputLine);
                    }
                }

                // 解析填空题
                else if (inputLine.startsWith("#K:")) {
                    Pattern fbPattern = Pattern.compile("#K:(\\d+)\\s+#Q:(.+?)\\s+#A:(.+)");
                    Matcher matcher = fbPattern.matcher(inputLine);
                    if (matcher.matches()) {
                        int num = Integer.parseInt(matcher.group(1));
                        String questionContent = matcher.group(2);
                        String standardAnswer = matcher.group(3);
                        exam.addQuestion(num, new FillInTheBlankQuestion(num,questionContent, standardAnswer));
                    } else {
                        System.out.println("wrong format:" + inputLine);
                    }
                }


                // 解析试卷信息
                else if (inputLine.startsWith("#T:")) {
                    Pattern testPattern = Pattern.compile("#T:(\\d+) ((\\d+-\\d+ ?)+)");
                    Matcher matcher = testPattern.matcher(inputLine);
                    if (matcher.matches()) {
                        int testPaperId = Integer.parseInt(matcher.group(1));
                        List<QuestionScore> paperQuestions = new ArrayList<>();
                        String[] parts = matcher.group(2).split(" ");
                        for (String part : parts) {
                            String[] tValues = part.split("-");
                            int questionNum = Integer.parseInt(tValues[0]);
                            int score = Integer.parseInt(tValues[1]);
                            paperQuestions.add(new QuestionScore(questionNum, score));
                        }
                        testPapers.put(testPaperId, paperQuestions);
                        int totalScore = paperQuestions.stream().mapToInt(QuestionScore::getScore).sum();
                        if (totalScore != 100) {
                            System.out.println("alert: full score of test paper " + testPaperId + " is not 100 points");
                        }
                    } else {
                        System.out.println("wrong format:" + inputLine);
                    }
                }

                // 解析学生信息
                else if (inputLine.startsWith("#X:")) {
                    Pattern studentPattern = Pattern.compile("#X:(.+)");
                    Matcher matcher = studentPattern.matcher(inputLine);
                    if (matcher.matches()) {
                        String[] parts = inputLine.substring(3).split("-");
                        for (String part : parts) {
                            String[] studentData = part.split(" ");
                            int studentId = Integer.parseInt(studentData[0].trim());
                            String studentName = studentData[1].trim();
                            students.put(studentId, new Student(studentId, studentName));
                        }
                    } else {
                        System.out.println("wrong format:" + inputLine);
                    }
                }

                // 解析答卷信息
                else if (inputLine.startsWith("#S:")) {
                    Pattern answerPattern = Pattern.compile("#S:(\\d+) (\\d+)(\\s+(#A:\\d+-(.+)*)*)*");
                    Matcher matcher = answerPattern.matcher(inputLine);
                    if (matcher.matches()) {
                        String[] parts = inputLine.split("#");
                        int testPaperId = Integer.parseInt(parts[1].split(" ")[0].split(":")[1].trim());
                        int studentId = Integer.parseInt(parts[1].split(" ")[1].trim());  // 提取学号
                        AnswerSheet answerSheet = new AnswerSheet(testPaperId);
                        if (parts.length > 2) {
                            for (int i = 2; i < parts.length; i++) {
                                if (parts[i].startsWith("A:")) {
                                    String[] answerParts = parts[i].split("-");
                                    if (answerParts.length == 2) {
                                        int questionNum = Integer.parseInt(answerParts[0].split(":")[1].trim());
                                        String str = answerParts[1]; // 去除可能的空格
                                        String answer = removeLastSpace(str);
                                        answerSheet.addAnswer(questionNum, answer);
                                    }
                                }
                            }
                        }

                        answerSheets.computeIfAbsent(studentId, k -> new ArrayList<>()).add(answerSheet);  // 将答卷关联到学生
                    } else {
                        System.out.println("wrong format:" + inputLine);
                    }
                }

                // 解析删除题目信息
                else if (inputLine.startsWith("#D:N-")) {
                    Pattern deletePattern = Pattern.compile("#D:N-(\\d+)");
                    Matcher matcher = deletePattern.matcher(inputLine);
                    if (matcher.matches()) {
                        int questionNum = Integer.parseInt(inputLine.split("-")[1].trim());
                        exam.removeQuestion(questionNum);  // 移除题目
                    }
                    else {
                        System.out.println("wrong format:" + inputLine);
                    }
                }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wrong format");
            }

        }
    }

该函数 readExamData 用于从输入中解析并加载试卷系统的相关数据,包括题目、试卷、答卷和学生信息。它通过扫描输入的每一行,根据不同的前缀(如 #N:#T: 等)区分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

解析的逻辑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 题目数据解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普通题、多选题、填空题等),使用正则表达式提取题目编号、题干、标准答案等信息。根据题目类型创建相应的题目对象(如 BasicQuestionChoiceQuestion 等),并将其添加到考试对象中。输入格式错误会输出提示。

  • 试卷信息解析

    试卷数据以 #T: 开头,提取试卷编号及其对应的题目编号和分值。分值被封装为 QuestionScore 对象,并存入 testPapers 映射中。同时校验总分是否为 100 分,否则会警告。

  • 学生信息解析

    #X: 开头的输入解析学生编号和姓名,将其存入 students 映射中,关联学生 ID 和学生对象。

  • 答卷信息解析

    #S: 开头的输入解析学生提交的答卷,包括试卷编号、学生编号及其题目作答信息,将答卷与学生对应关系存储到 answerSheets 中。

  • 删除题目

    #D:N- 开头的输入解析需要删除的题目编号,从考试中移除对应题目。

函数通过逐行处理输入,使用正则表达式确保数据格式的正确性,并对异常或格式错误的输入提供警告提示,同时确保将各类数据有序地存储到相应的结构中(如 MapList 等),为试卷系统的后续操作提供数据支持。

AnswerSheet 类用于记录考生对某张试卷的答题情况,以及根据试卷内容输出答案详情和得分情况。该类包含了试卷编号、题目信息、考生的答案,以及输出答案和计算得分的逻辑。
outputAnswers方法输出考生的答案以及其对应的正确性。

实现细节:

  • 遍历所有试卷题目(paperQuestions)。
  • 从 Exam 中获取每道题的 Question 实例。
  • 获取考生答案并进行以下判断:
    • 如果试题不存在于试卷中,输出 non-existent question~0;
    • 如果答案为空,输出 answer is null;
    • 如果题目内容无效(如包含 "invalid"),输出内容加 ~0。
  • 调用 Question 的 getAnswerCorrectnessLevel 方法,获取答案的正确性等级,并输出具体结果。

outputScores类输出考生在每道题上的得分以及总分。

实现细节:

  • 初始化 totalScore 和 earnedScore。
  • 遍历所有题目:
    • 如果题目不存在,得分为 0;
    • 如果题目存在,调用 Question 的 calculateScore 方法计算该题得分,并累计到 totalScore。
  • 按题目顺序输出每题得分,用空格分隔,最后输出总分。

时序图


踩坑心得

1. 乱序输入问题

  • 问题描述:

比如 #N, #Z, #K, #T, #X, #S 等只要是正确格式的信息,可以以任意的先后顺序输入各类不同的信息。比如试卷可以出现在题目之前,删除题目的信息可以出现在题目之前等。

else if (inputLine.startsWith("#S:")) {
                    Pattern answerPattern = Pattern.compile("#S:(\\d+) (\\d+)( (#A:\\d+-(.+)*)*)*");
                    Matcher matcher = answerPattern.matcher(inputLine);
                    if (matcher.matches()) {
                        String[] parts = inputLine.split("#");
                        int testPaperId = Integer.parseInt(parts[1].split(" ")[0].split(":")[1].trim());
                        int studentId = Integer.parseInt(parts[1].split(" ")[1].trim());  // 提取学号
                        List<QuestionScore> paperQuestions = testPapers.get(testPaperId);
                        AnswerSheet answerSheet = new AnswerSheet(testPaperId, paperQuestions);
                        if (parts.length > 2) {
                            for (int i = 2; i < parts.length; i++) {
                                if (parts[i].startsWith("A:")) {
                                    int questionnum = Integer.parseInt(parts[i].split("-")[0].split(":")[1].trim());
                                    String answer = parts[i].split("-")[1].trim();
                                    answerSheet.addAnswer(questionnum, answer);
                                }
                            }
                        }

                        answerSheets.computeIfAbsent(studentId, k -> new ArrayList<>()).add(answerSheet);  // 将答卷关联到学生
                    }

在上面的代码中进行#S答卷内容的解析,如果按代码的逻辑先获得testPapers.get(testPaperId);就会导致乱序输入试卷在答卷前报错。
解决思路:
AnswerSheet answerSheet = new AnswerSheet(testPaperId);修改AnswerSheet类构造方法,
List<QuestionScore> questionScores = testPapers.get(testPaperId);
answerSheet.setPaperQuestions(questionScores);在输出类中获取questionScores 再将该值赋给该对象。

2. 多选题、填空题判分逻辑问题

  • 问题描述:

①如果多选题答卷答案与标准答案部分相同,且没有包含不包括在标准答案中的答案,就判定为部分正确,分数计算为该题分数的一半,多余小数直接舍去。

②如果为填空题同理多选题,但标准答案以或连接多个答案,所以可以根据字符拆分正确答案来计算分值。

解决思路

  1. 多选题: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sPartiallyCorrect(String answer) {
         String[] correctAnswers = this.standardAnswer.split(" ");
         String[] userAnswers = answer.split(" ");
    
         Set<String> correctSet = new HashSet<>(Arrays.asList(correctAnswers));
         Set<String> userSet = new HashSet<>(Arrays.asList(userAnswers));
    
         // 判断用户的答案是否为正确答案的子集,且没有多余选项
         return correctSet.containsAll(userSet) && !userSet.equals(correctSet);
     }
    
  2. 填空题:

     @Override
     public CorrectnessLevel getAnswerCorrectnessLevel(String answer) {
         if (isCorrect(answer)) {
             return CorrectnessLevel.CORRECT;
         } else if (isPartiallyCorrectForFillIn(answer)) {
             return CorrectnessLevel.PARTIALLY_CORRECT;
         } else {
             return CorrectnessLevel.INCORRECT;
         }
     }
    
     // 填空题的部分正确判断
     private boolean isPartiallyCorrectForFillIn(String answer) {
         String[] part = standardAnswer.split("或");
    
         for (String ne : part) {
             if (answer.equals(ne.trim()))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这些判断逻辑根据以下结构体来简化操作逻辑:

    public enum CorrectnessLevel {
        CORRECT,
        PARTIALLY_CORRECT,
        INCORRECT
    }

改进建议

  1. 分清职责,结构更清晰

    现在的代码把逻辑都放在一个类里,显得臃肿。可以拆分成负责输入输出、流程控制、题目解析等不同模块,各自只做自己的事。

  2. 减少重复,提升复用性

    解析题目、验证答案时有很多重复代码。把这些重复逻辑抽取成公共方法或工具类,既省事又方便维护。

  3. 代码更易读,少写嵌套

    多用早返回和拆分小方法的方式,避免复杂的 if-else 嵌套,让代码看起来更直观。

· 家居强电电路模拟程序 - 1

题目分析

1. 电路设备分类

设备分为控制设备受控设备两类,每类包含多种具体设备。

  • 控制设备

    • 开关(K)
      • 状态:0(打开/turned on)1(关闭/closed)
      • 功能:控制电压传递,状态为 1 时,输入电压传递到输出端;为 0 时输出端电压固定为 0
    • 分档调速器(F)
      • 档位:03
      • 功能:输入固定电压,通过档位调节输出电压比例(0.30.60.9)。
    • 连续调速器(L)
      • 档位范围:[0.00, 1.00],精确到两位小数。
      • 功能:输出电压为档位值与输入电压的乘积。
  • 受控设备

    • 白炽灯(B)
      • 工作状态:亮(0~200lux)或灭。
      • 功能:根据电压差计算亮度(线性比例)。
    • 日光灯(R)
      • 工作状态:亮度为180lux0lux
      • 功能:仅取决于是否有电压差。
    • 吊扇(D)
      • 工作状态:停止或转动(转速范围 0~360 转/分钟)。
      • 功能:根据电压差线性调整转速,低于 80V 停止。
2. 电路规则
  1. 电压传递规则
    • 开关决定电压传递状态。
    • 调速器通过档位或比例控制输出电压。
  2. 连接规则
    • 串联方式,电压从电源依次传递。
    • 所有设备需严格按照物理规律接入(如无反馈、并联等复杂情况)。
  3. 输入输出规则
    • 所有设备连接以 VCC 为起点,GND 为终点。
    • 输入无连接的引脚默认为接地(0V)。
  4. 设备编号与状态输出
    • 同种设备按编号顺序依次输出状态。
3. 输入与输出
  • 输入内容
    1. 设备连接信息。
    2. 控制设备调节信息。
    3. 电路结束标志(end)。
  • 输出内容
    • 所有设备的状态或参数值,按设备类型和编号顺序输出。
4. 功能实现核心
  1. 设备状态更新
    • 根据连接关系和调节操作动态更新每个设备的状态。
  2. 电压传递与计算
    • 模拟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布和传递。
    • 处理调速器对电压的调节和受控设备的状态计算。

运行逻辑分析

1. 初始化设备
  • 程序通过继承和多态设计了多种设备类型,包括电源(VCC)、接地(GND)、开关(Switch)、分档调速器(StepSpeedController)、连续调速器(ContinuousSpeedController)、灯(白炽灯和日光灯)、风扇等。
  • 这些设备通过继承基类 Device,实现了多态行为,比如输入电压的设置和状态更新。
  • 特殊设备(如 VCCGND)在程序启动时被初始化。

2. 解析输入
  • 程序从标准输入中读取指令,分为两类:
    • 连接关系[设备1-引脚 设备2-引脚]):通过 parseConnection 方法将设备连接信息解析成 Device 对象,并将连接关系存储到 Circuit 中。
    • 控制命令#设备编号:参数):如开关状态切换、调速器调整等,这些命令被存储到 commands 列表中。

3. 建立电路连接
  • 所有设备通过 connect 方法连接,形成设备链。DevicenextDevice 属性记录下一个设备。
  • 特殊处理:
    • 如果某设备连接到 GND,会调用 Ground.setPreviousDevice,设置电压为零。

4. 执行命令
  • 调用 executeCommands 方法,解析存储的命令并对设备进行操作:
    • 切换开关状态(如开关打开或关闭)。
    • 调整分档调速器的档位。
    • 设置连续调速器的电压比例。
  • 在操作结束后,电路从 VCC 开始,通过 setVoltage 触发电压向后传递,最终更新所有设备的状态。

5. 状态输出
  • 调用 printStatus 方法,根据设备类型输出状态,包括:
    • 开关的开关状态。
    • 调速器的档位。
    • 灯的亮度。
    • 风扇的转速。
  • 每种设备的状态通过其自身的 updateState 方法根据输入电压更新。

知识点总结

1. 面向对象编程 (OOP)
  • 抽象类Device 是所有设备的基类,定义通用属性和方法(如 inputVoltageconnectTo 等),子类通过继承实现具体行为。
  • 多态 :通过 Device 的引用调用子类重写的方法(如 updateState),实现设备的状态更新。
  • 封装:各设备的具体实现细节被封装在子类中,对外提供统一的接口。
2. 继承与类层次设计
  • 程序利用继承,设计了清晰的类层次:
    • Device 是基类。
    • ControlDeviceControlledDevice 是子类,分别表示控制型设备和受控型设备。
    • 各种具体设备(如 SwitchFan 等)再进一步继承上述子类。
3. 电路仿真逻辑
  • 电压传递 :设备通过 connectTo 方法形成链式连接,电压从电源 VCC 开始逐级传递给后续设备。
  • 状态更新:每个设备的状态由输入电压和自身的逻辑决定。
4. 数据结构
  • Map 存储设备:通过设备名称作为键,存储所有设备实例。
  • List 存储连接关系:记录设备间的连接信息。
  • List 存储命令:保存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
5. 输入处理
  • 使用字符串解析连接信息和控制命令。
  • 运用了 String.split 方法对输入进行拆分,并对输入格式进行了简单验证。
6. 流式操作与排序
  • 利用 Java 8 的流式操作对设备按名称排序后输出状态,代码简洁高效。
7. 异常处理与约束
  • 设置电压、电流、亮度等参数时,对输入值进行了范围限制,确保模拟行为的合理性。

源码结构分析

1. 核心模块

  • Device:所有设备的抽象基类,定义了设备的通用属性和行为(如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连接关系等)。
  • 子类划分
    • 电源与接地
      • VCC:电路电源,起始设备,负责提供固定电压。
      • Ground:电路接地,终止设备,确保电压差为0。
    • 控制设备
      • Switch:控制电路通断。
      • StepSpeedController:分档调速器。
      • ContinuousSpeedController:连续调速器。
    • 受控设备
      • IncandescentLamp:白炽灯,亮度根据电压线性变化。
      • FluorescentLamp:日光灯,亮度仅两种状态(180lux或0)。
      • Fan:风扇,转速根据电压非线性变化。

2. 电路管理模块

  • Circuit
    • 负责管理设备集合和连接关系。
    • 提供设备连接、命令执行、状态输出的功能。
  • 方法设计
    • addDevice:添加设备到集合。
    • connect:记录设备连接关系。
    • setConnections:根据连接信息建立设备之间的串联关系。
    • executeCommands:执行控制命令,调整设备状态。
    • printStatus:打印设备状态。

3. 主程序模块

  • Main
    • 处理用户输入。
    • 调用Circuit类的方法完成电路搭建与操作。

4. 类图设计如下:

以下是程序中几个主要方法的讲解,包括它们的功能、实现原理及作用:


1. Circuit.setConnections()

功能:

将所有已添加的设备按照连接关系(connect 方法记录)构建实际的电路。
实现逻辑:

  • 遍历 connections 列表,逐个取出两个引脚之间的连接关系(pin1pin2)。
  • 确定 pin1 对应的设备与 pin2 对应的设备之间的连接:
    • 如果 pin2 是接地设备(Ground),通过 Ground.setPreviousDevice() 设置 pin1 为其上一个设备,并设置电压。
    • 如果是普通设备,则通过设备的 connectTo 方法建立连接。

作用:

  • 将用户输入的电路描述翻译为程序内部的设备连接关系,为后续电压传递和逻辑控制提供支持。
    关键代码:
java 复制代码
for (String[] connection : connections) {
    String pin1 = connection[0].split("-")[0];
    String pin2 = connection[1].split("-")[0];
    if (devices.get(pin2) instanceof Ground) {
        Ground GND = (Ground) devices.get(pin2);
        GND.setPreviousDevice(devices.get(pin1));
    }
    devices.get(pin1).connectTo(devices.get(pin2));
}

2. VCC.setVoltage()

功能:

为电路提供电压源,并向下传递电压到连接的下一个设备。
实现逻辑:

  • 直接将电压值 voltage 传递给 nextDevice
  • 递归更新后续设备的输入电压(通过控制设备或受控设备的逻辑处理)。

作用:

  • 模拟电路中电压从电源流向各设备的过程,开始整个电路的工作。
    关键代码:
java 复制代码
public void setVoltage() {
    this.nextDevice.setInputVoltage(voltage);
}

3. Switch.toggleStatus()

功能:

切换开关的状态(开/关)。
实现逻辑:

  • 切换 status 的布尔值。
  • 根据当前状态(true/false)更新开关的输出电压。
  • 输出电压传递给下一个连接的设备(递归传播)。

作用:

  • 提供对开关的基本操作,用户可以通过命令控制电路工作或中断。
    关键代码:
java 复制代码
public void toggleStatus() {
    this.status = !this.status; // 切换状态
    updateState();              // 更新设备状态
}

4. StepSpeedController.updateState()

功能:

根据档位(level)调整设备的输出电压,并传递给下一个设备。
实现逻辑:

  • 计算当前档位的电压比例(通过 getVoltageRatio 方法)。
  • 根据比例计算输出电压,传递给连接的下一个设备。
  • 如果连接的是开关,需检查开关状态;否则直接传递电压。

作用:

  • 实现分档调速器对设备输入电压的调节。档位和比例对应实际工程中分段电路设计。
    关键代码:
java 复制代码
@Override
void updateState() {
    this.outputVoltage = getVoltageRatio(level) * inputVoltage; // 根据档位比例计算输出电压
    if (nextDevice != null) {
        if (nextDevice instanceof ControlledDevice) {
            ((ControlledDevice) nextDevice).setInputVoltage(outputVoltage);
        } else if (nextDevice instanceof Switch) {
            ((ControlDevice) nextDevice).setInputVoltage(outputVoltage);
        }
    }
}

5. Light.updateState()

功能:

更新灯的亮度,根据电位差(dianshicha)计算亮度值并设置。
实现逻辑:

  • 白炽灯亮度根据电位差线性计算:
    • 0~10V:亮度为 0;
    • 10V~220V:线性计算亮度。
  • 日光灯亮度只有两种状态:
    • 电位差为 0:亮度为 0;
    • 电位差不为 0:亮度为 180lux。

作用:

  • 模拟灯光设备的行为(白炽灯和日光灯特性不同),并体现亮度变化与输入电压的关系。
    关键代码(以白炽灯为例):
java 复制代码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updateState() {
    setDianshicha(); // 计算电位差
    int brightness = 0;
    if (dianshicha < 10) {
        brightness = 0;
    } else if (dianshicha > 10 && dianshicha <= 220) {
        double ratio = (dianshicha - 10) / (220 - 10); 
        brightness = (int) (50 + ratio * 150); 
    }
    this.setBrightness(brightness);
}

6. Circuit.printStatus()

功能:

以指定格式打印各设备的状态,供用户查看电路运行情况。
实现逻辑:

  • 遍历 devices,分别处理不同类型的设备:
    • 开关:打印是否打开;
    • 分档调速器:打印档位;
    • 连续调速器:打印电压比例;
    • 灯:打印亮度;
    • 风扇:打印转速。

作用:

  • 汇总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便于用户调试和分析电路行为。
    关键代码(打印开关状态为例):
java 复制代码
devices.values().stream()
    .filter(device -> device instanceof Switch)
    .sorted(Comparator.comparing(device -> device.name))
    .forEach(device -> {
        Switch s = (Switch) device;
        System.out.println("@" + s.name + ":" + (!s.status ? "turned on" : "closed"));
    });

5. 顺序图设计如下:


踩坑心得

问题 1:建立串联设备之间关系的难题

在电路设计中,设备是串联的(比如 VCC -> 开关 -> 灯),更新设备状态时需要沿着串联关系逐一传播电压,但一开始不清楚如何在程序中表达这种连接关系并递归更新状态。

解决方案:
  • 使用属性连接电路上的设备:
    • 每个设备包含一个 nextDevice 属性,用于指向下一个设备。
    • 更新电压时,递归调用 nextDevice 的更新方法。
  • 设计设备基类的接口:
    • 提供统一的 updateState()connectTo(Device nextDevice) 方法。
    • 子类只需在 updateState() 中实现自己的状态逻辑,无需关心全局串联关系。

实现代码示例:

java 复制代码
abstract class Device {
    protected Device nextDevice;       // 下一个连接设备
    protected double inputVoltage;    // 当前设备输入电压

    public void connectTo(Device nextDevice) {
        this.nextDevice = nextDevice;  // 建立连接
    }

    // 更新设备状态,子类需要重写
    abstract void updateState();

    public void setInputVoltage(double voltage) {
        this.inputVoltage = voltage;
        updateState(); // 根据输入电压更新自身状态
        if (nextDevice != null) {
            nextDevice.setInputVoltage(this.inputVoltage); // 递归传播电压
        }
    }
}
  • 设备的串联关系通过 connectTo 方法逐步构建。
  • 电压的更新从电源(VCC)向后传播,通过递归调用完成。

问题 2:未正确处理开关的状态对电压传播的影响

假设电路为:VCC -> 白炽灯 -> 开关

  • 如果开关关闭,白炽灯的状态不应受电压影响,但在设计中可能直接将 VCC 的电压传递给白炽灯,忽略了开关状态。
  • 开关的状态应决定电压是否能继续传递到后续设备。
问题分析:
  1. 忽视开关的断路行为:
    • 开关断开时,应阻断电压传播,但可能在代码中直接递归调用后续设备的 setInputVoltage 方法。
  2. 开关行为未被单独抽象:
    • 开关在电路中是特殊的设备,既要管理自己的状态(开/关),又要影响电压的传播。
改进方案:
  • 引入开关逻辑:
    • 开关应判断状态(开/关),仅在开启状态下向下传递电压。
  • 修改电压传播逻辑:
    • Switch.updateState() 方法中,控制是否调用后续设备的 setInputVoltage 方法。
实现代码示例:
java 复制代码
class Switch extends Device {
    private boolean status; // 开关状态,true为关闭,false为打开

    public void toggleStatus() {
        this.status = !this.status;  // 切换开关状态
        updateState();
    }

    @Override
    void updateState() {
        if (!status) {  // 如果开关是打开状态
            if (nextDevice != null) {
                nextDevice.setInputVoltage(this.inputVoltage);  // 传递电压
            }
        } else {
            if (nextDevice != null) {
                nextDevice.setInputVoltage(0);  // 阻断电压
            }
        }
    }
}

改进建议

1. 改进串联设备关系的灵活性
  • 问题: 现有的单向链式结构(nextDevice)难以支持复杂电路拓扑(如并联、环路等)。
  • 建议:
    • 使用图或树结构代替单链表,以便更好地描述复杂的电路连接关系。
    • 提供统一的连接接口,支持动态添加或移除设备。

2. 设备状态传播逻辑优化
  • 问题: 电压传播逻辑和设备的工作状态强耦合,重复判断开关等设备的状态,逻辑分散。
  • 建议:
    • 引入统一的电源状态校验机制(如 isPowered() 方法),由设备自主决定是否传播电压或更新状态。
    • 将电源开关的逻辑抽象为独立模块,减少其他设备对其内部逻辑的依赖。

3. 增强扩展性
  • 问题: 不同设备的状态更新逻辑分散在各个类中,扩展新设备需要频繁修改核心代码。
  • 建议:
    • 使用策略模式或配置化设计,将设备的状态更新逻辑解耦为独立模块,便于扩展和维护。
    • 提供统一的设备基类接口,子类仅需实现自己的功能逻辑。

4. 设计上的职责分离
  • 问题: 部分设备(如开关)承担了过多的职责,如既要管理自身状态,还要控制电压传播。
  • 建议:
    • 将职责拆分为更小的模块(如一个专门管理电压传播的控制器)。
    • 开关仅管理自己的开关状态,具体的传播逻辑交由上层处理。

· 家居强电电路模拟程序 - 2

题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