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级线程
-
定义:用户级线程是由用户程序(而不是操作系统内核)创建和管理的线程。它们是进程内的执行单元,可以独立执行不同的任务,但它们共享进程的内存空间和资源。
-
特点:
- 轻量级:用户线程的创建、切换和销毁通常比内核线程更快速,因为它们不需要内核的干预。
- 用户控制:用户线程的创建和管理由用户程序负责,用户可以自由控制线程的行为和生命周期。
- 无需特权模式切换:用户线程不需要在特权模式(例如内核态)和用户模式之间进行频繁的切换,因此具有更低的开销。
-
优点:
- 线程管理的代价比内核线程少得多。
- 允许每个进程定制自己的调度算法,线程管理比较灵活。
- 线程能够利用的表空间和堆栈空间比内核级线程多。
-
缺点:
- 资源调度按照进程进行,多个处理机下,同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只能在同一个处理机下分时复用,无法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
- 如果一个线程被阻塞,它关联的内核线程可能会处于空闲状态,造成资源浪费。
- 某些操作需要内核的支持,如硬件中断处理和系统调用,用户线程在执行这些操作时可能会导致整个进程的阻塞。
内核级线程
-
定义:内核级线程是指由内核管理的线程。用户应用程序通过API和系统调用来访问线程工具。
-
特点:
- 内核支持:内核线程的创建、撤销和调度都需要内核的支持。
- 线程并行:内核线程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线程并行,因为线程的调度是由操作系统内核负责的。
-
优点:
-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线程并行。
- 不需要运行时系统的参与。
- 当有多个处理机时,一个进程的多个线程可以同时执行。
-
缺点:
- 需要内核进行调度,可能增加系统的开销。
- 频繁的模式切换(从用户态到内核态)可能导致内核开支增加。
主要区别
- 内核感知:内核支持线程是操作系统内核可感知的,而用户级线程是操作系统内核不可感知的。
- 管理方式:用户级线程的创建、撤销和调度不需要操作系统内核的支持,是在语言(如Java)这一级处理的;而内核支持线程的创建、撤销和调度都需要操作系统内核提供支持。
- 系统调用:用户级线程执行系统调用指令时将导致其所属进程被中断,而内核支持线程执行系统调用指令时,只导致该线程被中断。
- CPU调度:在只有用户级线程的系统内,CPU调度还是以进程为单位;在有内核支持线程的系统内,CPU调度则以线程为单位。
- 程序实体:用户级线程的程序实体是运行在用户态下的程序,而内核支持线程的程序实体则是可以运行在任何状态下的程序。
综上所述,用户级线程和内核级线程在定义、特点、优缺点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选择哪种线程类型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