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梅元知
9月,极越销量2605辆;10月进一步攀升到3107辆,尽管11月略有回落,销量跌至2485辆,但对于一个品牌影响力尚未完全建立、销售渠道有限的新品牌而言,这样的表现已实属不易。然而,就在看似即将步入正轨之时,极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12月11日,极越汽车突然传出解散传闻,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汽车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从12月10日下午起,公司内部就传出股东方将不再投资以及本周将关闭整车业务的消息,此前生产部门已经开启裁员。
11日下午,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在线上召开全员内部会,承认公司经营遇到困难,并提出了四项降本提效的改革措施,声称得到了股东的全力支持。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极越在最近一轮资产盘点中发现资金缺口高达60亿,对于一家经营尚未实现正向循环、依赖资本输血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内部沟通中,极越明确了员工薪资发放只到11月,从11月开始社保无力缴纳,12月的薪资也没有着落。
员工面临着两个艰难的选择:一是拿N + 1直接离职,但最快要明年二月才能拿到赔偿金;二是停薪留职等待融资,不过从12月起暂停薪资发放,且需自行承担社保等费用。
这样的裁员策略引发了员工的强烈不满。12月12日,多位极越汽车员工在公司总部办公室要求极越CEO夏一平补缴社保、医保和公积金,发放今年12月工资以及离职赔偿等,员工的讨债行动持续到晚上。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多地的供应商也齐聚在夏一平办公室门口。据第一财经报道,现场建立的极越供应商群人员已达百余名,这些供应商涉及设备、精品、保险、电子、电池等众多业务领域,要求极越汽车给付的货款最高达亿元级别,大部分供应商的欠款集中在100万元- 1000万元之间,其中19位供应商登记的欠款总金额近9600万元,平均每家供应商的欠款余额超500万元。
极越的危机并非毫无征兆。从产品设计来看,极越的操作逻辑存在一些被认为华而不实的地方。例如,其照搬了特斯拉的屏幕换挡、按键打灯、半幅方向盘,同时又没有门把手、没有交流充电口(且不能换电),这些设计被众多用户评价为集齐了新能源车的所有反人类雷点,导致用户的解释成本极高。
尽管极越的高管们试图为这些设计辩护,并通过大量直播、短视频曝光展示为了使这些设计更好用而附加的冗余设计和成本,但市场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极越车主购买极越的理由更多是基于极氪001的底子(且更便宜)、百度的智驾以及好看的外形和内饰,而非这些所谓的 "创新" 设计。
从股东层面分析,百度和吉利的态度对极越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百度在成立集度汽车时曾有造车梦想,李彦宏也曾多次为其站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度的战略方向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百度将重心转向了AI和大模型的发展,在汽车领域不再执着于亲自造车,而是聚焦自动驾驶业务,如萝卜快跑的商业模式更受其青睐。
据财新报道,百度内部人士表示,公司今年10月曾派财务团队进入极越尽调,发现极越有高达70亿美元的财务窟窿后,决定不再继续投入。
吉利自《台州宣言》发布后,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致力于整合品牌、避免资源浪费。极越并非吉利的"嫡系" 品牌,在其成长历程中,吉利更多地以供应商的身份参与,主要负责提供平台和技术并收取代工费用。当发现极越无法支付代工费用时,吉利立即停掉了极越的生产,导致极越不得不关闭整车业务,订单出现延迟交付的情况。
如今,极越汽车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其门店面临着诸多困境,超过100家极越门店因无法继续缴纳租金和物业费在最近两天被勒令停业,在开业门店中占比接近80%。从11日下午开始,极越要求门店不再提供客户试驾,并锁车保存试驾车辆,各门店也不再接订单。而就在11月,极越还在全国新开了11家门店,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人唏嘘。
极越汽车的危机也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在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新势力品牌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产品的设计和创新需要真正契合市场需求,不能仅仅追求表面的独特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体验;另一方面,股东的支持和战略布局对于品牌的发展至关重要。
极越汽车原本有着不错的发展潜力,其背靠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在技术和生产制造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且在市场销量上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由于产品设计的失误、股东战略的转变以及资金链的断裂,极越陷入了如今的困境。
对于极越汽车的未来,目前充满了不确定性。夏一平虽表示正在想尽办法整合资源,寻求新一轮融资,并有序支付供应商款项,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如果极越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解决员工薪资、社保以及供应商欠款等问题,那么其面临的可能将是彻底的倒闭。
而从行业格局来看,极越的危机也反映出汽车行业淘汰赛的残酷性。在2025年即将正式打响的淘汰赛中,弱势品牌或加速出清,极越是否能够成为幸存者,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极越汽车从曾经的满怀希望到如今的危机四伏,给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它提醒着其他新势力品牌以及传统车企,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要注重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合理规划战略布局,确保资金链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