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背景
推荐系统的模型,通过学习用户历史行为来达到个性化精准推荐的目的,因此模型训练依赖的样本数据,需要包括用户特征、服务端推荐的视频特征,以及用户在推荐视频上是否有一系列的消费行为。
推荐模型数据流,即为推荐模型提供带特征和优化目标的训练样本,包括两个模块,一是Label Join模块,负责用户行为的采集。二是feature extract模块,从原始日志中抽取特征,并基于用户行为计算模型优化的目标label。
在B站早期的推荐模型数据流架构中,如下图所示,采样两阶段特征补齐设计。Label Join模块除了完成用户行为的采集,还需要查询实时特征,补齐训练样本依赖的部分原始特征数据,一般是秒级更新的实时特征,存储在Redis中。而Feature Extract模块在计算样本之前,补齐另外一部分原始特征数据,一般是批量更新的特征数据,存储在KFC中(B站自研的KV系统)
02 问题分析
上述的推荐模型数据流架构,存在"不一致"问题,包括"数据不一致"和"计算不一致"
2.1 数据不一致
在这种自反馈系统中,推理输入的特征版本和训练输入的特征版本,如果有差异的话,会影响模型的准确性。数据不一致有3个原因:
-
访问时间差异。推理服务和Label Join/Feature Extract模块访问同一个特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秒级更新的实时特征,这种数据差异会被放的更大
-
新稿件问题。在线推理服务有稿件服务可获取新稿件的特征。而离线没有这个服务,所以离线缺少新稿件的特征,导致新稿件的推荐不准确
-
特征穿越问题。LabelJoin有N分钟的固定时间窗,所以Feature Extract在查询批量特征的时候,可能批量特征版本已经更新,查到的是最新版本特征,从而导致特征穿越。一般需要有经验的算法工程师,在离线批量特征更新上加上时间延迟,规避穿越问题。但这种规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数据不一致
2.2 计算不一致
这里"计算"指的是从原始数据,生成特征的过程。特征可以用于在线推理和离线训练。特征计算有3个地方:
-
在线推理,一个c++的服务。特征计算使用c++实现
-
Online Feature Extract,实时的样本计算,基于FLINK,特征计算使用java实现
-
Offline Feature Extract,离线样本回溯,基于Spark,特征计算使用python实现
此外这3个地方的数据格式也是不一样的,不是简单的语言之间的转换。需要用户开发3种特征计算逻辑,并且要很小心的对齐
0 3. 一致性架构
为了解决上述的"数据不一致"和"计算不一致",我们将B站推荐模型数据流升级成一致性架构:
-
数据一致性:将在线推理的原始特征现场snapshot,dump到近线。近线基于snapshot做Label Join和Feature Extract。因为在离线用的同一份数据,可保证数据完全一致
-
计算一致性:特征计算逻辑算子化,基于tenforflow实现一个c++ lib。推理服务直接调用特征抽取lib,离线Feature Extract通过java JNI调用c++ lib。特征计算都基于同一个c++ lib,用户只需要定义一次,可保证计算完全一致
3.1 整体架构
-推荐服务,将推理的原始特征现场,打包成snapshot,通过数据集成工具,从在线服务同步到近线Kafka
-在近线,基于flink latency join功能,实现Label Join,为每条请求join用户在稿件上的各种行为label,e.g. 点击、播放、后验等
-Label Join任务输出Shitu,同时写到kafka和hive
-在近线,基于flink实现实时样本计算,消费kafka Shitu,产出训练样本,写到kafka,再接入实时训练。产出模型用于线上推理
-在离线,基于flink/spark实现的批量样本计算,从hive表load Shitu,产出样本写到hive。训练任务依赖hive表作批量的模型训练
3.2 Label Join
Label Join,使用flink letency join(延时拼接)功能,完成每个请求稿件上的用户行为采集。用户行为作为训练样本的label,即模型的优化目标。
flink letency join基于时间驱动,以一个固定时间窗做数据下发。e.g.固定时间窗是N分钟,即每条请求数据到flink任务后,等待N分钟后输出数据
在最新的一致性数据流上,我们在Label Join上增加了事件驱动,增加数据下发的时效性,将数据流的时效性提升60%
-
定义下发事件:原则上按用户不会再看到视频作下发规则。对用户连续请求,按时间排序。如果最新的请求是清屏请求,那这次请求前的所有请求都可以下发。如果是普通请求,那这次请求往前第5个请求可以下发
-
采用事件驱动+时间驱动的数据下发方式,优先事件驱动下发,没有被事件触发的请求,走时间驱动,超时下发
3.3 样本计算
样本计算是基于Label Join产出的Shitu数据,计算训练样本,分两种模式:
-online extract:实时的样本计算,flink streaming计算引擎,读kafka写kafka
-offline extract:离线的批量样本计算,支持flink batch/spark batch两种计算引擎。offline extract支持两种样本计算模式:1) 无新增特征的样本计算,直接读Shitu hive table产也训练样本。2) 有新增特征的样本计算,用户挖掘的新特征,不在Shitu里。训练样本依赖Shitu和新挖掘特征
目前一致性的样本计算框架支持两种模型:
(1)直接计算:一般用于精排模型。整个样本计算过程抽象成几个算子:
-selector:数据筛选。过滤请求或者稿件
-calculate label : 通过用户行为label,计算每个视频的train label
-刷内item采样:在一刷请求内,对稿件进行采样,e.g. 按正负例
-pyfe:调用fealib,生成模型特征
每个算子,都可以支持算法同学根据业务需求自定义
(2)有外部采样的样本计算:一般在召回模型上使用
-calculate label : 通过用户行为label,计算每个视频的train label
-外接一个采样稿件候选池,根据稿件的train label,进行采样。采样逻辑按算法需求可定制
-从KFC查询采样稿件的特征,并组装一条完整的snapshot
-pyfe:调用fealib,生成模型特征
3.4 BackFill
BackFill特征回填,指的是算法同学调研新特征在模型上的收益,流程如下:
-
对于NoDelta模式,直接读Base Shitu,生成全量的训练样本
-
对HasDelta模式,用户挖掘一批新增的特征(delta snapshot)
-
基线Shitu join delta snapshot,生成一份新Shitu
-
基于新Shitu,作全量的特征计算,生成全量训练样本
-
模型训练样本并评估auc,效果不符合预期重新设计数据和特征
同时我们提供了一套python sdk,支持用户在镜像或者jupyter上自己订制特征回填特征的逻辑和流程
3.5 基于protobuf wireformat的partial decode优化
对于在线推理现场snapshot,采用了protobuf组织数据,包含了模型特征需要所有原始数据,单条数据超过250KB,有上千个字段。在样本计算阶段,对snapshot有两个处理逻辑:
调用protobuf ParseFrom接口,将snapshot bytes 反序列化成Message,平均耗时7~8ms
将snapshot所有稿件类的特征做裁剪:一刷请求n个稿件,其中m个稿件参与训练,平均耗时5~6ms
通过性能分析,样本计算中有50%的时间消耗在上述snapshot protobuf解析和处理上。但实际样本计算相关逻辑上,并不需要所有snapshot字段,所以我们使用protobuf wireformat,对snapshot做partial decode,只解析需要的field。最终将snapshot处理的性能从14ms优化到1.5ms,样本计算的cpu资源降低了30%+
04 未来工作
4.1 基于Iceberg批流一体的 训练样本计算框架
如3.1章节的数据流架构中,通过FLINK实时计算产出的训练样本,会同时写到Kafka和Hive表,分别用于实时训练和批量训练。同时离线回溯也可以产出训练样本写到Hive表。这种架构存在两个问题:
(1) 需要额外的FLINK资源,把Kafka中的样本备份到Hive表中,即一个实验样本流,需要搭建两个FLINK任务
(2) 实时样本和离线样本,输入输出的介质不同,框架层面需要适配。下游训练模块也需要适配不同的样本源,无法做到批流一体
未来我们计划引入iceberg实现样本计算框架的批流一体,解决上述问题。Apache Iceberg 是一种用于大型分析表的高性能格式,旨在解决数据存储和计算引擎之间的适配问题,其核心特性之一是支持同时处理流数据和批数据,提供统一的读写接口
框架如下图所示:
-
Label Join产出数据,实时写到iceberg Shitu表
-
样本计算框架,从iceberg Shitu读数据,可以实时计算或批量计算,产出数据写到iceberg样本表
-
训练框架读iceberg样本表,可online training或者batch training
4.2 基于Iceberg MOR的增量特征回填优化
如3.4节的BackFill功能,将全量Shitu和Delta Snapshot拼接之后,再进行样本计算。这个逻辑存在2个问题,一是Shitu数据量比较多,拼接效率低。二是每次都需要全量计算所有特征,性能开销大。当然可以做增量特征计算,在和基线样本拼接。但样本数据量比较大,Hive表拼接性能较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全量计算特征慢。
为此我们计划在4.1工作基础上,利用iceberg的MOR技术,优化BackFill的性能:
-
维护一份基线样本的iceberg表
-
在基线样本iceberg表新建一个branch,增加新特征列
-
基于Shitu和delta snapshot,只做增量特征计算,并将增量特征写到新特征列。这一步只计算增量特征,不需要join,可极大提升性能
-
训练模块读样本表,利用Iceberg MOR的能力,读基线特征+增量特征,再merge成完整的特征列表,完成训练
-End-
作者丨lixiaowei、正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