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云报到原创。
开源决定软件未来,已成为全球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之一。"开源"思想的诞生,可以说是计算机发展史中极具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页,是科技自由与技术极客思想的延伸。
数字化浪潮奔涌,从软件开发的底层逻辑到技术创新的前沿探索,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到生态体系的繁荣构建,开源不仅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更在全球范围内搭建起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产业生态框架。
新的一年,开源又将带领我们去往怎样的方向?
开源+AI的"黄金时代"
开源操作系统Linux、开源AI大模型Llama、深度学习开发框架PyTorch......众多成功开源项目已经证明,以"开源"为牵引,持续激发产业生机与创新活力,其价值已远远超出技术本身,甚至成为主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优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开源已经成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模式,同时全球开源软件项目的数量持续呈稳定增长态势,开源AI蓬勃发展。据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数据显示,去年(2024年)Github的贡献量同比增长15.6%,通用生成式AI项目总数同比增长95.7%。截至2023年,Github上有7万个通用人工智能项目,Huggingface上有超过30万个模型,增长率200%。
目前,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和99%的企业都在使用开源软件,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大多基于开源。据统计,如果没有开源软件,企业研发成本将是现在的3.5倍。
在AI领域,开源模型社区一直没有缺席。开源模型社区在Meta的开源大型语言模型LlaMa及LlaMa2的支持下,进行着密集的科研和工程迭代,比如:试图用更小的模型,释放出与大模型类似的能力;支持更长的上下文;采用效率更高的算法和框架来训练模型等等。
可以说,开源社区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科技普惠,让全球的人们都能共享AI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那么,开源行业还会有怎样的新变化?
近日,科技云报到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栗蔚表示,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把开源当作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AI与云的深度融合,CPU体系向智算体系进化,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给开源带来的明显变化。
近年来,我国扎实构建国内开源体系,设立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和CCF开源委员会等开源组织不断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区培育、行业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有益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开发者群体,开源参与者数量、增长速度均位居世界前列,开源项目数量已达3000万个。
同时,大市场带来大应用。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开源应用市场,涌现出大批超级用户,比如阿里、京东、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的电商平台和社交网络技术体系,对于开源技术的创新应用都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为开源技术成熟演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下,我国正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下,中国开源产业哪些方面可以迎来跨越式发展?栗蔚表示,中国自身所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新型举国体制都为开源体系建设创造了优渥土壤与良好环境。
以鸿蒙、欧拉为代表的开源生态已取得不错的成绩。截至目前,以开源鸿蒙为底座的生态设备数量突破10亿台。自2024年以来,开源欧拉(OpenEuler)新增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已突破50%,新增装机量突破500万套,累计装机量超过1000万套,并已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运营商等各行业核心应用场景,实现规模商业落地。
同时,开源正在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近日,《纽约时报》注意到,中国企业正在缩小与美国的AI技术差距,同时通过向公众开放分享开源技术,进一步加速发展。
《纽约时报》援引十几名中国科技公司的技术专家和研究人员的话报道称,他们认为,开源技术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的关键原因,开源人工智能将会是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后来居上的机遇。
中国开源之路"征程如海"
相比海外开源项目,国产开源项目在项目立意、技术实现、应用场景、运营模式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中国特色的部分。栗蔚表示,在全球,开源有的采用基金会形式,有的采用像安卓这类联盟的运作方式。
在国内,既有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也有像中国信通院OSCAR这类开源联盟的运营模式,通过社区把开发者和企业集合到一起,聚集行业力量对某一技术领域进行联合攻关,从而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产品。
比如作为开源项目孵化平台的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目前已经孵化出OpenHarmony、OpenEuler等优秀开源项目。此外,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OSCAR)帮助20余家企业建立开源办公室,推动超过50家企业,100个软件产品的开源安全国标评估工作。
成功孵化算网云系统开放社区(CNCOS)AI云操作系统项目(AICOS)等重点项目社区运营,有效攻克算网云领域融合调度技术难点,成员单位超过50家。四年多来,也见证了开源改变千行百业的力量。
如同硬币的两面,与闭源相比,开源有优势也有挑战。
当前中国开源产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力量和资源相对分散,同一个技术有很多开源项目,难以形成合力。对此,栗蔚认为,开源建设还是要力出一孔,力量不能过于分散,大的软件企业需要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并且加强人工智能、智算云操作系统等新兴技术的开源项目布局,共同构建一个良性的开源社区。
其次,还需要解决的是由于开放带来的安全性问题。随着开源软件项目数量持续增长,开源技术覆盖领域加速扩大,开源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漏洞、信息泄露、密码管理等都存在风险。最新一年在全球84%的代码库中包含至少一个已知开源漏洞,其中有74%是高风险漏洞。
另外,部分开源软件还涉及开源许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而我国作为开源的后来者,在开源规则、标准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开源安全漏洞管理、提升开源许可证合规性、强化开源安全治理等方面仍需加强。
对于开源行业面临的风险,栗蔚认为建立一整套事前、事中、事后的规范流程在开源引进和评估过程中至关重要。事前,企业需要再内部建立一套规范的开源标准体系,并将体系的管理体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开源的安全评估手段以及相关的软件管理平台,也都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必备选项。同时,要形成清晰的软件物料清单SBOM,对开源和非开源组件全面掌握。
事中,要对整个开发运维流程进行监控,并分析系统中的不同开源组件是否存在许可证冲突的问题。同时,对开源社区的运行状态也需要进行监控,要及时替换停止运营的社区。
事后,需要建立一套退出机制。虽然开源无国界,但目前全球主流的代码托管平台和开源基金会,以及大量的核心开源项目和开源许可证仍掌握在别国手中,存在随时断供的风险。当开源软件发生断供时,是不是有可替代的软件进行补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相应的退出机制。
在2024 OSCAR开源产业大会提到,中国开源产业在人形机器人、芯片指令集等开源硬件产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对于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开源发展趋势,栗蔚表示,中国信通院在开源产业已经积累起了丰富经验,依托AI Cloud OS(AICOS)开源社区这样的开源操作系统,一方面会做底层软硬件的兼容适配;另一方面,面向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的不同上层应用,做接口的操作和开源。
2025年,信通院将持续深化AI云操作系统在更多行业和场景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在更多行业发挥作用,比如提供低空算力网、人形机器人、云机器人等相关应用和服务。同时,信通院将继续拓展开源生态合作,进一步与更多机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聚集各方优势能力,为更多行业赋能。
除了人工智能领域,开源技术还在数据安全、智能家居、节能环保甚至航天等多个领域实现落地应用。对于很多企业、行业来说,拥抱开源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成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战略考量。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正在掀起一场开源建设热潮。武汉发布全国首个开源体系建设方案,扎根在此的开源社区拥有超750万全球社区用户,正成长为开源开放创新高地;北京积极推动北京国际开源社区建设,面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部署一批基础性、前瞻性开源项目;
上海正探索大模型的新型开源和推广模式,降低广大的创新创业团队、中小企业等大模型训练的门槛;广东正以开源活动赛事为生态平台,组织推动开源产业交流,引导创建省级开源方向特色产业园......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开源生态建设,各方共同构成中国软件产业及开源生态建设的生动图景。
中国开源之路"征程如海",随着AI时代的到来,开源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人人都将是开源的受益者。当前,正值中国开源力量腾飞之时,开源行业为爱好者创造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将进一步扩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并定义新的开源商业模式,它给未来技术变革带来的可能性,或许将要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关于科技云报到】
企业级IT领域Top10新媒体。聚焦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网络安全、大数据、区块链等企业级科技领域。原创文章和视频获工信部权威认可,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博会、国家网安周、可信云大会与全球云计算等大型活动的官方指定传播媒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