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家好,我是某大三前端预备役选手🐶,最近闭关修炼Vue3响应式源码,不仅手撕了reactive
、shallowReactive
、ref
等核心API,还顺带偷师了尤大团队的代码设计哲学!今天就用大长文+灵魂图解 ,带大家深入Vue3响应式的灵魂腹地!(文末有手写代码GitHub仓库哦~)
先谈谈响应式带给我们的便利吧,以前我们改一个页面上的数据,是不是要一大串的document.querySelector
和一大串的.innerHTML
,然后写半天还还发现,列表更新了以后界面还是纹丝不动,直到我们遇见了响应式系统
,它用简单的{{ }}
胡子标签和Proxy
或是Object.defineproperty
治好了我们的敲烂的手指头了。
在文章的讲解之前可以仔细的看看这个思维导图:
看懂了这个也差不多就了解透了响应式机制了的底层了。
一、开胃菜:先看Vue3响应式的"超能力"
1.1 效果展示:控制台里的魔法剧场
用户提供的App.vue
中有这样一段效果验证代码:
javascript
// reactive的深层响应:对象套娃也能追踪
const obj = reactive({ dog: { name: 'wangcai' } });
effect(() => { r2 = obj.dog.name }); // 依赖收集
obj.dog.name = 'wangcai2'; // 修改触发effect回调!
// shallowReactive的深层失效:摆烂的艺术
const obj2 = shallowReactive({ dog: { name: 'wangcai' } });
obj2.dog.name = 'wangcai666'; // 修改无效!控制台纹丝不动
效果解读:
reactive
像尽职的保安,对象每一层变动都死死盯住shallowReactive
则是摸鱼达人 ,只管第一层,深层属性爱咋咋地。 这主要就体现出来了Proxy
相对于Object.defineproperty
的性能优势,没必要对象的每一层都去代理监听,有需要的可以通过递归
的方式来全部代理。
二、底层原理:Proxy与依赖收集的双簧戏
2.1 为什么Proxy是Vue3的"天选之子"?
旧时代的痛点(Object.defineProperty):
- 递归劫持:初始化时就深度遍历所有属性,性能堪忧
- 数组监听缺陷 :无法检测
arr[0]=1
这类索引赋值 - 新增属性 :必须手动调用
Vue.set
Proxy的降维打击:
javascript
// 用户源码中的代理创建(reactive.js)
function createReactiveObject(target, proxyMap, handler) {
const existingProxy = proxyMap.get(target);
if (existingProxy) return existingProxy; // 缓存优化
const proxy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 核心魔法
proxyMap.set(target, proxy);
return proxy;
}
- 懒代理(Lazy Proxy):访问属性时才递归代理,减少不必要的性能消耗
- 全类型支持:完美处理数组、Map、Set等复杂数据结构
- 非侵入式:无需修改原对象,保持数据纯净性
2.2 依赖收集:三明治结构的艺术
Vue3的依赖管理系统像智能物流网络:
- WeakMap(target → Map):第一层记录目标对象
- Map(key → Set):第二层记录对象属性
- Set(effects):第三层存储副作用函数
源码中的精妙设计(effect.js):
javascript
let activeEffect = null; // 当前激活的副作用
function track(target, key) {
if (!activeEffect) return;
le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if (!depsMap) targetMap.set(target, (depsMap = new Map()));
let deps = depsMap.get(key);
if (!deps) depsMap.set(key, (deps = new Set()));
deps.add(activeEffect); // 将当前effect存入Set
}
- 全局靶点 :
activeEffect
标记当前正在执行的副作用 - 弱引用优化 :
WeakMap
自动释放无引用的对象,避免内存泄漏
三、源码级解析:手撕三大核心API
3.1 reactive:深度代理的递归陷阱
核心逻辑链:
- 创建代理 → 2. 拦截getter → 3. 递归代理子对象
javascript
// baseHandlers.js中的get拦截器
function createGetter(shallow = false) {
return function get(target, key) {
track(target, key); // 收集依赖
const res = target[key];
// 递归代理:非shallow模式且值为对象时
return isObject(res) ? (shallow ? res : reactive(res)) : res;
};
}
设计亮点:
- 延迟代理:只有被访问的属性才会被代理,减少初始化开销
- 缓存策略 :通过
reactiveMap
避免重复创建代理对象
3.2 shallowReactive:浅层代理的精打细算
与reactive
的核心区别在于:
javascript
// shallowReactive的getter处理(baseHandlers.js)
const shallowReactiveGet = createGetter(true); // 传参shallow=true
// 当访问obj.dog.name时:
// reactive → 返回dog对象的代理
// shallowReactive → 直接返回原始dog对象
适用场景:
- 明确知道只需监听第一层变化的场景
- 性能敏感的大型数据对象
3.3 ref:基本类型的救世主
为什么需要ref?
- Proxy无法代理基本类型(如number、string)
- 需要包裹为对象
{ value: 1 }
并通过getter/setter拦截
源码中的class魔法(ref.js):
javascript
class RefImpl {
constructor(val) {
this._isRef = true; // 身份标识
this._val = convert(val); // 对象类型转reactive
}
get value() {
track(this, 'value'); // 依赖收集
return this._val;
}
set value(newVal) {
if (newVal === this._val) return;
this._val = convert(newVal);
trigger(this, 'value'); // 触发更新
}
}
隐藏技巧:
- 自动解包 :在模板中使用
ref
时无需.value
(Vue编译器黑魔法) - 对象转换 :若传入对象,内部自动用
reactive
包裹
四、尤大团队的代码之道:从源码中学编程美学
4.1 模块化设计:像乐高一样写代码
用户源码中的模块划分堪称教科书:
csharp
reactivity/
├─ effect.js // 依赖管理
├─ reactive.js // 响应式对象创建
├─ ref.js // 基本类型响应式
├─ baseHandlers.js // Proxy拦截器
└─ shard/ // 工具函数
设计哲学:
- 单一职责原则:每个文件只做一件事
- 高内聚低耦合 :
effect
模块不关心具体代理实现 - 开闭原则:新增功能时无需修改已有模块
4.2 防御性编程:永远不要相信用户
源码中随处可见的防御性判断:
javascript
// reactive.js中对非对象的处理
if (typeof target !== 'object') {
console.warn('reactive 必须是一个对象');
return target; // 优雅降级
}
// effect.js中的空判断
if (!depsMap) return;
if (!deps) return;
启示录:
- 对输入参数做严格校验
- 关键路径添加安全守卫
4.3 性能优化:每一毫秒都值得争取
- WeakMap缓存:避免重复创建代理对象
- 懒递归代理:减少不必要的属性遍历
- Set去重:防止重复收集依赖
五、延伸思考:从Vue3看框架设计哲学
5.1 为什么Vue3选择响应式而非React的Immutable?
- 开发体验:直接修改数据 vs 总是返回新对象
- 性能取舍:精准更新 vs 全量Diff
- 心智模型:拥抱可变数据 vs 函数式不可变
5.2 如何设计一个高性能响应式系统?
- 选择代理方案(Proxy/Object.defineProperty)
- 设计依赖收集机制(靶点标记+三级存储)
- 优化更新触发(批量处理、异步调度)
- 提供灵活API(ref/reactive/computed)
六、实战宝典:手写代码GitHub仓库
我已将完整手写实现上传至GitHub,包含:
reactive
/shallowReactive
ref
/computed
effect
依赖追踪- 单元测试示例
七、总结:响应式系统的星辰大海
Vue3的响应式设计就像一部精密的瑞士钟表:
- Proxy是擒纵器,精准控制数据流动
- effect是发条,驱动副作用有序执行
- 模块化架构是齿轮组,各部件严丝合缝
最后以用户笔记中的金句共勉:
"读源码不是目的,而是理解设计思想的手段。" ------ 这才是进阶高级开发的必经之路!
下期预告:《Diff算法九阴真经:如何手写一个虚拟DOM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