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将回顾的频次从每两月回顾一次调整成了每个季度调整一次,原因有三个
- 十二周效应,十二周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足够完成一些比较大块的事情,设定十二周的目标然后尽可能发起冲刺
- Review这十二周的目标,设定下个Q的目标,节奏比两个月回顾一次更加友好
- 和职业生涯的时间周期吻合,一般的公司也是按H和Q设定绩效考核周期并进行回顾
工作
从第一次绩效说起
一月份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绩效考核,很幸运的是第一个绩效周期就拿到了不错的成绩,整体感觉绩效的考核流程没有我预想的那么严格。
思考了一下自己能拿到不错绩效的原因
- 校招生,团队有激励的想法
- 态度比较积极
- 整体来说比较靠谱,及时交付,说到做到
- 一直在尝试做有价值的事情
- 沟通、汇报等软能力还算过得去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点
- 横向对比组内其他老员工,无论是技术深度还是对业务的理解程度都显得单薄
- 工作比较佛系,到点下班,不够'卷'
- 还有着学生时代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包括但不限于:1.过分在乎别人的想法,而不是事情的落地 2.认识不到工作是做不完的,导致在低价值工作上投入了过多的时间精力 3.上级指哪打哪,对事情的了解和思考不够
作为一个校招生,其实对职场的认知还是比较片面的,但是我深知认知的重要性,所以也在尽可能快速的形成正确的职场认知。
记得在正式入职的前几个月,还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前辈连过线,当时请教了他两个问题
- 如何在一个历史包袱重、复杂、庞大的项目中不出错?
- 如何成为老板的'嫡系'
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在问
- 如何成为一个靠谱的人,至少在专业素养上是靠谱的
- 如何和老板构建良好的信任关系
关于靠谱:因为我认为靠谱是新人身上最重要的标签,而一个人对你的标签通常在最开始接触的那段时间就已经打上了,之后想再改变自己身上的标签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想在landing期就能够往自己身上打上靠谱的标签,或者至少往那个方向靠拢
关于嫡系:我相信无论任何一份工作,你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你的看法怎样,决定了你工作感受的80%,有一个好老板、相信你的老板,和一个坏老板、厌恶你的老板绝对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嫡系在我眼里也是一个伪命题,嫡系的本质是信任和价值。就是因为部分员工在和老板的接触中不断的建立信任并展示出自己的价值,按预期甚至超预期完成工作,久而久之这部分人自然就成了嫡系,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往这个方向靠拢,你也能成为所谓的嫡系
所以我给自己的职场初期定的目标如下
- 毕业半年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执行者,能够独立cover住对应的模块
- 经得住问,作为这个需求的onwer,要做到无论谁问我,问我什么,都能心里有数,回答的上来
- 保质的完成,不能出现事故或者问题,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个月最多一次事故,如果超过这个频率,则要每天多花时间在代码质量上
- 保量的完成,不要有需求延期的问题,在需求系统上可以把完成时间拉长一点,来对冲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
- 尽可能跳出任务,有大局观,比如想想为什么要做这个,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 主动,各方面都要主动,没有什么事情是主动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主动一点
回过头看看,以上的点我都完成的不错
M+工作
我们可以按照工作的价值,将工作的重要程度分为以下几类
- 高价值工作,即H工作,通常与部门、团队的KR相关联,有明确可量化的产出,能够让老板汇报或者写进自身简历中
- 中等价值工作,即M工作,通常是一个确实值得做的功能点,或者是能解决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案
- 低等价值工作,即L工作,通常是一次性执行的工作
- 无价值工作,即N工作,可做可不做,本质上做和不做没什么区别
直接将工作分成以上几种可能有点抽象,让我们来举一些例子
H工作:做成功了就能成为简历的一部分,通常是一些真正有大价值的工作,比如:发现了一个系统性能问题,排查优化后整体性能提升xx%;解决一个通用问题从而节省xx成本;拉通xx个团队一起落地xx项目
M工作:能解决一类问题的工作,比如有一个系统问题经常出现,通常的解决办法是人力排查一遍case定位问题,但是你写了一个脚本,把人力排查的过程走了一遍,快速定位问题,并节省人力;例如开发一个值班机器人,将日常的值班人力释放出来
L工作:如果一直做的是这类工作,做好了也只是一个普通绩效,做不好立马就会拿低绩效,比如oncall/case排查/面试/支持其他模块的需求/值班/日常业务需求 等等
N工作:可做可不做,做完之后除了你根本没人知道,甚至可能你自己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忘记了。例如:改改按钮大小和布局、改改文字样式、跑一遍现有数据等等,在这些工作中投入时间就是对自己时间的亵渎
我们可以把中等价值及以上的工作叫做M+工作,另一部分叫做L工作。M+工作是我们应该尽量花大部分时间精力做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工作内容中占比<10%,如果想要升职加薪的话,一定要尽量多做M+工作,而不是L工作,因为L工作无法帮助你晋升。
请记住以下这句话:
只有10%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只有10%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只有10%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剩下的那90%呢?
剩下的90%是你的薪水来源,因为组织总是需要有人力处理L工作。
10%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很多职场新人容易延续学校的思维习惯,从而在职场中犯下错误,这些思维习惯带来的很多错误是可观测的,也有一部分是很隐秘的,比如
- 工作平均用力:在学校每一门课满分都是100,它们共同组成了你的成绩,并且每部分的权重是相等的;而现实更接近28法则,甚至是超级28法则,不同工作背后对应的价值区别很大,并且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稀少的
- 认为工作可以做完:因为在学校作业是可以做完的,也应该被做完,所以自然而然的也认为工作也能够做完,并且也应该做完
以上两个思维误区就可能导致了'愚蠢工作'的发生:在L工作上努力过多,在M+工作上努力不足
两个关于工作的定理
- 工作会自动填充空白时间
- 工作会找到擅长处理它的人:杂活会找到擅长处理杂活的人,困难工作会找到擅长解决复杂问题的人,需要拉通其他团队落地的工作会找到擅长沟通组织的人
根据以上的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推论
- 做M+价值工作,可以让你拒绝L价值工作
- M+价值工作越做越多
- 不做一些事情的过程中,你就是在接受L价值工作
M+工作带来的好处
- 个人护城河:解决的困难越大越多,做的成绩越出彩,个人价值越大
- 复利效应:M+价值工作越做越多,对于团队的价值越来越大,过往有成果,相关的机会就会向你靠拢
正确的学习姿势
这个季度最值得反思的事情就是我的学习姿势以及心态,先说说我的心态吧,我是一个特别拧巴也特别内耗的人,我会很容易陷入一种不安全感中。从好的角度来说,不安全感带来焦虑,从而促使我前进;而不好的方面就是它带来的焦虑让我无法停下脚步,享受我的生活。
例如:如果我长时间的玩乐,假设一整个周末都在玩,那么周末晚上我就会懊悔自己又浪费一个周末而没有半点提升;如果我没有第二收入来源,我就会害怕单一的薪资收入体系是否足够稳定;如果我没有除工作外的专业技能提升,我就会焦虑自己之后的跳槽能否顺利,会不会遭遇35岁中年危机
这些焦虑感不断地推着我前进,让我总想找一些事情做,哪怕只是下班看会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用到的技术书籍、周末锻炼一下、或者看几段明天就忘的演讲视频也能让我有一种虚假的满足感,从焦虑中解放出来
但是显然,这种学习不是高效的学习,我将学习分为知识型和技能型两种
- 知识型:数学、物理等需要记忆、理解的学习
- 技能型:游泳、代码等要上手练习的学习
所以正确的学习姿势是什么呢?
- 需要的时候再去学,因为提前学了也大概率会忘记
- 确定自己要学什么,并且只学需要的内容,不需要从头开始系统的学习
- 大量练习,无论知识型还是技能型,如果是技能型学习,请进行输出
注意,我上述说的学习姿势不只是针对技术,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事物这个学习姿势都是适用的,比如你想开一家公司、你想出国、你想换一个行业等等
另外要注意职业发展的边际效应,无论是什么工作,边际效应都是非常强的,在薪资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也许需要花费以前数倍的时间、精力、甚至需要一定的天赋、运气,才能有不错的提升。这个时候转换方向,把部分时间释放出来感受生活、锻炼身体、或者就是打打游戏放松一下都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生活
运动
今年Q1总运动时间为38小时,一月因为各种原因几乎没动,今年加上了力量训练,每周工作日早上空腹进行力量训练,五天工作日刚好对应五分化训练,偶尔加练一下核心或者加一些有氧,周六通常徒步,周日休息,这就是我一周的运动量。
体重从年后的160+变成149+,说明这个策略还是有效果的
阅读
今年依旧在大量阅读,因为阅读真的是一个收益很高的事情,除了时间外几乎不需要花任何成本,而读到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一位高手进行长时间的对话
Q1的日均阅读时间为42min,今年的阅读目标是达成日均阅读1H的成就,另外将自己的阅读全设置成了私密,不再看他人的评论,也不让别人看到我的评论,私密之后感觉阅读安静多了;也不再发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还是太个性化了,我的读书笔记对大部分来说并没有什么价值,再者就是我还是想自己的掘金账号多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可以是深度技术文,也可以是我的想法或者成长记录
2025 Q2目标
身材管理 & 运动 & 爱好
- 减重到130斤以下
- 运动时长超100H
- 学会游泳
- 徒步:勒多曼因、南太行、剑龙山、龙斗峰、武功山、莫六公、鸡笼顶、野丹霞
自我提升
- 阅读120H,至少十五篇阅读笔记
- 英语学完赖世雄美语音标、美语中级系列,多邻国全部章节
- 美股投资:美投君的所有视频
- 职场认知提升:课代表立正的所有视频
工作 & 专业能力
- focus okr上的目标,不断推动
- 周均工作40h,专注于有价值的工作,M+工作时间占比 > 60%
- 更新一次简历
结语
历史复盘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