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投资于人"概念,并22次提及"金融",强调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等工作任务。作为扎根农村近三十年的综合助农服务商,中和农信凭借其191亿元的贷款余额规模、覆盖23省550县域的业务网络,以及从信贷到农业生产服务、乡村电商、新能源的多元化布局,具备精准对接国家政策的天然优势。遵循政府工作报告指引,中和农信可进一步发挥其市场领先地位,在普惠金融、产业升级、数字化赋能及生态共建等方面精准发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聚焦金融普惠,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金融支持是关键一环。中和农信的信贷客户结构充分体现了其普惠属性------89.9%是小农户,68.1%为妇女,68%的客户学历在初中及以下,19.4%为少数民族。这一群体通常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中和农信的模式填补了市场空白。
截至2024年6月,中和农信已覆盖全国550余个县域,入驻超过10万个村庄,通过7200余名员工及12万村级合作伙伴,触达近2亿农村人口。其信贷业务年均增速保持在10%,并且九成贷款用于生产经营,而非消费性借贷,这表明资金真正流入农业生产和农村小微经济。未来,可以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的要求,优化现有风控模型,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审批效率,同时降低融资门槛,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主获得资金支持。此外,还可凭借"信贷+保险"联动模式,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贷款可持续性。
从"输血"到"造血",拓展综合助农服务生态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投资于人",强调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而中和农信早已不再局限于小额贷款服务。近年来,其业务版图已扩展至农业生产服务、农村消费品服务和新能源等领域。2023年非信贷业务收入占比近40%,其中农业生产板块增速显著,从2021年的17.2%跃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30.7%,成为中和农信的第二大业务板块。
作为全国第六大农资农机具电商(市占率10.6%),中和农信可进一步打通农资供应、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全链条,避免农户因信息不对称或渠道不畅而陷入"高买低卖"困境。同时,其户用光伏等新能源业务能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契合乡村振兴+双碳目标"双重政策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和农信可依托"信贷+农技培训""电商+品牌赋能"等模式,真正实现从"资金支持"向"能力建设"升级,帮助农户提升经营水平,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保障民营经济,优化中小微企业金融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而中和农信的客户群体中,不乏农村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主及小微企业。这些经营主体通常缺乏抵质押物,融资难问题突出。
中和农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其本地化服务网络------550个农村服务网点及12万村级合作伙伴,使其能精准掌握客户需求与经营状况,实现高效风控。这种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尤其是向县域中小微企业延伸,定制化金融支持。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加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如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或许广大农村金融平台可适时调整策略,提供更高额度、更灵活的融资方案,助力产业升级。科技赋能,构建农村金融数字新生态
这也给更多聚焦农村金融的平台描绘了发展蓝图,未来或可进一步通过加强数据应用,例如通过农户征信数据、农资购买记录、还款行为等构建更精准的信贷评估模型,并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智慧农业"联动,结合物联网技术提供精准农事指导,帮助农户优化种植决策,真正实现"产业+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

结语:在政策机遇中巩固行业领头羊地位
中和农信近三十年的发展证明,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必须兼具商业可行性与社会价值。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金融改革、民营支持等方向,与企业的业务重点高度契合。未来,中和农信可进一步发挥其规模优势和创新基因,在巩固贷款主业(10%年均增速)的同时,加快农业生产、电商、新能源等辅助板块发展,尤其要提升数字化能力,打造更具韧性的农村金融服务生态。
通过锚定国家政策,抓住农村金融市场机遇,中和农信不仅能为自身创造更大成长空间,更能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中国农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