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在用go的时候,每次遇到程序退出,go会抛出一个panic的提示
Golang
panic: runtime error: index out of range [5] with length 3
goroutine 1 [running]:
main.main()
/path/to/your/code/main.go:7 +0x45
exit status 2
这就表示程序遇到了无法处理的错误,可能会导致崩溃。我们今天看下,panic机制的底层原理、场景,探讨下是否可以完全避免panic。
panic是什么?
golang的panic,是一种报错机制。 即:在golang在遇到无法处理的错误时,会使程序进入恐慌状态,提前终止当前代码的运行
。一旦触发,函数会逐层回溯调用栈,执行每一层的defer,直到程序崩溃或者recover捕获panic。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panic
当程序底层主动调用了panic()时,会将panic逐级回调。但还有的错误类型 是不能被panic的,比如并发读写map。这种场景下,可能会导致程序不一致或者不可恢复状态
,让程序继续往下走,可能会导致DB或者缓存等等写脏等重大问题,所以还不如让程序崩溃。
线上服务常见的崩溃场景-不能从父gorutine恢复子gorutine
在起子协程时,因为父子协程不共享defer链,defer链是挂在GMP的G上的。当go
一个新的gorutine,defer链并不会被迁移到子gorutine的G`上,这就导致子gorutine也需要重新去recover一遍,这非常容易错漏。
解决
有两种方式去共享gorutine之间的数据:
- 是共享内存加锁的方式
- 通过channel的方式,让gorutine之间完成通信
channel通信的代码
Golang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 全局通知通道,用于传递 panic 信息
var notifier chan interface{}
// 启动全局 panic 捕获机制
func startGlobalPanicCapturing() {
// 创建一个无缓冲的通道
notifier = make(chan interface{})
// 启动一个 goroutine 来监听通道
go func() {
for {
select {
case r := <-notifier:
// 打印捕获到的 panic 信息
fmt.Printf("捕获到 panic: %v\n", r)
}
}
}()
}
// Go 函数用于安全地启动一个 goroutine
func Go(f func()) {
go func() {
// 使用 defer 和 recover 来捕获 panic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 将 panic 信息发送到通知通道
notifier <- r
}
}()
// 执行传入的函数
f()
}()
}
func main() {
// 启动全局 panic 捕获机制
startGlobalPanicCapturing()
// 启动一个 goroutine,模拟数组越界访问引发 panic
Go(func() {
a := make([]int, 1)
println(a[1])
})
// 等待一段时间,确保 panic 信息被捕获和处理
time.Sleep(time.Second)
}
重点总结
- panic 是什么:说明 Go 语言中的 panic 是一种报错机制,当遇到无法处理的错误时,会使程序进入恐慌状态,提前终止当前代码运行,触发后函数逐层回溯调用栈,执行 defer,直至程序崩溃或被 recover 捕获。
-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 panic:提到有些错误类型不能被 panic,如并发读写 map,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程序出现不一致或不可恢复状态,甚至引发数据库或缓存写脏等重大问题,此时让程序崩溃或许更好。
- 线上服务常见的崩溃场景 - 不能从父 gorutine 恢复子 gorutine:解释了起子协程时,由于父子协程不共享 defer 链(defer 链挂在 GMP 的 G 上),新的 gorutine 中 defer 链不会迁移,导致子 gorutine 需重新 recover,容易出现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