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 × LangChain 联合创始人深聊:AI Agent 构建的“残酷真相”与实用建议

"如今最难的,不是做出一个 AI Agent,而是知道何时该放弃某个组件、换条路走。"------ 吴恩达

过去几年,AI 工具日新月异,开发者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乐高积木:LangGraph、RAG、MCP......模块日益丰富,系统构建似乎越来越容易。但现实是,在构建真正可用的 AI 系统时,大多数团队依然卡在任务分解、流程编排、上下文管理或评估等细节上。

就在不久前,吴恩达LangChain 联合创始人 Harrison Chase 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围绕 Agent 构建的认知误区、开发者常踩的坑、模块化工具的选择,以及新兴语音技术的未来潜力,分享了诸多极具价值的观察和建议。本文为这场对话的精选内容整理与编译。

一、别再纠结"是不是 Agent",重点在于"多 Agentic"

吴恩达提出一个新视角:与其争论某个系统是否是 Agent,不如看它有多少"Agenticness(代理性)"。

在他看来,Agent 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分类,而是一个连续谱系。比如,一个自动填表或做检索工作的系统,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就可以视为一种"Agentic System"。

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构建这些系统------尤其是:

  • 任务如何拆分?
  • 流程如何编排?
  • 如何快速发现系统失效的步骤?
  • 每一步该如何评估?

吴恩达指出,这些"流程拆解 + 构建 + 评估"的技能,目前仍然非常稀缺。

现实中的 AI 项目往往卡在这些问题上,而不是卡在大模型本身。

二、Agentic 系统落地最大挑战:流程分解与评估机制

在企业场景中,许多业务流程非常线性:比如填写表单、进行合规查询、数据搬运。这些流程初看简单,实际构建时却面临多个难点:

  • 拆解粒度不合适,流程无法执行;
  • 没有系统性评估机制,问题难以定位;
  • 缺乏"什么时候放弃某方案"的判断力。

许多团队花数月优化一个做不好的组件,结果徒劳无功。而经验丰富的开发者,能迅速换路,跳出死胡同。

"构建 Agent 的关键,不在于 LLM 有多强,而在于你能否构建出良好的任务结构和评估体系。"------ 吴恩达

三、工具越来越多,AI 开发反而越来越"残酷"

很多人以为有了 LangGraph、RAG、Guardrails 等工具,构建系统会更简单。但吴恩达指出:工具多了,组合变难了,选择也变多了,开发反而更"残酷"。

他将这些工具比作"不同形状颜色的乐高积木":

有经验者知道哪块适合当前任务,能迅速搭出稳定原型;

  • LangGraph 构建控制流
  • RAG 优化信息检索
  • MCP 简化系统集成与数据访问
  • Eval 体系快速定位瓶颈
  • Guardrails 限制模型越界行为

没经验者容易"拿错积木",走进冗长迂回的技术误区。

但问题在于,工具更新太快,最佳实践更新更快

以 RAG 为例,过去需要大量调参、迭代 Prompt;如今上下文长度提升,参数变"宽容"了。但这也意味着过去的直觉失效,开发者需要持续更新自己的工具认知。

四、评估系统:最快见效却最常被忽视的积木

"大多数团队还没真正上手做系统评估。"

在吴恩达看来,评估并不是一个复杂系统,完全可以快速搭建、快速受益。例如:

  • 用几个样例和简单 LLM 就能做小范围评估;
  • 初版评估系统再差,也能作为人工 Eyeball 的补充;
  • 有了初版,后续才能逐步迭代。

"就像写论文,先写出来一个'差评估',才知道怎么变好。"------ 吴恩达

这一理念也适用于团队文化建设:构建 AI 系统时,不应等"完美评估"再开始,而应尽早嵌入"小而简"的评估逻辑。

五、被低估的模块:语音栈与 AI 编程协作

除了流程与评估,吴恩达还特别强调了两个被低估的重要方向:

1. 语音技术栈(Voice Stack)

很多开发者以为语音只涉及 Speech-to-Text,但他更看重的是可控的语音 Agentic 工作流。这类系统不仅限于实时语音 API,而是能将语音作为自然交互的一部分,融入多步骤任务中。

"我们看到一些大型企业对语音 Agent 的需求极其迫切。"

2. AI 辅助编程与企业文化

尽管 AI 编程工具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但很多企业仍然禁止使用。这种限制在吴恩达看来,极大限制了技术团队的潜能释放

他提到,自己所在的 AI Fund,"连前台和 CFO 都写代码",鼓励所有成员具备基本编程能力,从而更好理解 AI 系统本质与工作流程。

六、MCP 与工具集成的下一个突破口

尽管 MCP(Model-Computing-Platform)概念为集成工具、数据源、API 提供了良好架构,但目前仍处于"蛮荒阶段"。

  • 许多开源实现跑不通
  • 身份验证、Token 管理仍不成熟
  • DevOps 经验不足导致部署困难

但吴恩达依然看好这个方向,认为MCP 能成为统一 AI 工作流的底座平台,关键是经验与实践不断沉淀。

写在最后:你要构建的,不是 Agent,而是判断力

吴恩达总结道:

"我们不能再靠模糊的直觉做判断,真正有经验的人,是看 Trace、看评估,几分钟内判断哪块坏了、该怎么换。"

真正掌握 Agent 构建核心的人,不是掌握某个"工具",而是拥有一套"看图纸、选材料、识风险、懂组合"的判断逻辑。

未来两年,谁能率先构建出从任务拆解、流程集成、评估优化到协同通信的完整 Agentic 流程,谁就能在这场 AI 系统工程战中取得先机。


📌 延伸阅读

👀 你怎么看 Agentic 架构的落地挑战?欢迎留言交流你的经验与疑问。

相关推荐
lang201509283 分钟前
Spring Boot 入门:5分钟搭建Hello World
java·spring boot·后端
间彧1 小时前
Windows Server,如何使用WSFC+nginx实现集群故障转移
后端
间彧1 小时前
Nginx + Keepalived 实现高可用集群(Linux下)
后端
间彧1 小时前
在Kubernetes中如何部署高可用的Nginx Ingress Controller?
后端
间彧1 小时前
Ribbon负载均衡器和Nginx负载均衡器有什么区别
后端
间彧2 小时前
Nacos详解与项目实战
后端
间彧2 小时前
nginx、网关Gateway、Nacos、多个服务实例之间的数据链路详解
后端
间彧2 小时前
Nacos与Eureka在性能上有哪些具体差异?
后端
间彧2 小时前
详解Nacos健康状态监测机制
后端
间彧2 小时前
如何利用Nacos实现配置的灰度发布?
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