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程序员的转型之路:经济寒冬中的希望与策略

大家好,我是张飞洪,目前在厦门蓝略数字科技工作。感谢您的阅读,我会不定期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职场经验,希望我的文章能成为你成长路上的助力。让我们一起精进,共同进步。

1.继续打工?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有人讨论一个问题:程序员到了35到40岁,是不是就到了中年危机?是继续找工作,还是自己创业?

我在想,核心问题是:你能不能打一辈子工?

现实中,合适的工作机会并不多。35、40岁再去找能给你机会的老板,很难,这几年很多老板都自身难保。想找稳定工作,但岗位有限。去中小企业,可能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年,三年后公司可能就没了。折腾来折腾去,到50岁,就不是中年危机了,而是要考虑老年问题了。

再说句扎心的,打工的本质是用时间换钱,但人一生中能有效出售的时间不足10%。很多人打一辈子工,最后可能是未富先老,老了还得打零工。像日本,70岁以上打零工的老人比例高达50%,便利店、饭店里很多是老头老太太。

当然有些事业单位,公务员或者国企,央妈背景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2.残酷的裁员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很多大公司会裁掉40岁以上的人?原因很简单:随着年龄增长,虽然你的级别和工资越来越高,但创造的价值却越来越少。年轻人不仅工资低,而且工作更有活力、效率更高。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裁掉那些不创造价值的人是必要的。

回到公司,看看每个岗位上的人是否真的在创造价值。如果有人整天在公司里吹牛、聊天,不干正事,那这样的人肯定会被裁掉,企业需要的是能创造价值的人。这就是管理学的逻辑:挥霹雳之手,使菩萨心肠。下刀要狠要快,不然最后大家都累死。

现在的企业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下面四种人是危险的:

  1. "贵"的:如果你拿100万年薪,但只能创造20万的价值,那企业肯定不会留你。
  2. "假"的:那些整天在公司里表演、聊天、喝茶,但不创造任何业绩的人。
  3. "混"的:那些整天混日子,不努力工作的人。
  4. "怨"的:那些整天抱怨,对公司没有贡献的人。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裁员当然很残酷。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得已的选择。企业如果能养活这些人,谁愿意裁员呢?所以,企业裁掉你,一定是因为你对企业没有贡献。如果你能帮企业挣到足够的钱,老板怎么会裁你呢?
    这个世界是"论功行赏"的,不是"论辛苦"的。你再辛苦,如果没有结果,对企业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将军不会因为你练武练得好就表扬你,而是看你杀掉了多少敌人。社会竞争就像足球比赛,不看你踢得漂不漂亮,只看你能不能把球踢进对方球门。
    所以,如果你不是以上四种人,就不要轻易辞职:人生中99%的问题,靠辞职是解决不了的。

3.不怕转型

如果在 IT 行业实在找不到出路,那怎么办?从长远的人生角度看,35、40岁还很年轻,应该拿出勇气转型,做自己的小老板。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没有出路,那我就去送外卖,去开滴滴,去拣货,都是为人民服务,职业哪来贵贱之分?我觉得自己的心态还可以,因为从小从泥坑里摸爬滚打长大的,从来不觉得那是苦。

可能很多程序员以前为了高工资,都是主动跳槽,都是被挽留的那种。但是形势变化了,我们也要跟着变化。没有什么比转变心态更重要了。不怨天尤人,舞照跳,觉照睡。与其自我颓废,悲观丧气,不如选择继续相信这个时代、相信国家,才是最好的出路。

有了信心,精神振奋起来了,就有能量寻找机会、解决问题。

自己总结两点心态调整:一是选择相信,尽管经济不好,但要看到希望;二是适应变化,改变自己。

4.转型原则

转型的三个原则:

  1. 以强打弱:人到中年,体力不如年轻人,但阅历、智慧是优势。要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赛道,降维打击,找那些"傻子能挣钱"的领域,你去了就能颠覆它。你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优势和专长,去找出来。
  2. 学习借鉴:别自己瞎想,多看看别人怎么成功的,把他们的经验看透,比较自己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得更好,这才是关键。
  3. 拒绝内耗:做决定前深度思考,一旦决定,就做到极致。做新事情会有黑洞期,没有正反馈,很寂寞,但要坚持下去,把不对的地方一件件改对。成功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总之,35、40岁转型做小老板并不难,这并不是造火箭、研发芯片那种高难度的事。人和人的能力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多思考是第一步,但动手去做才能找到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你转型的起点,加油,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