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体系结构
- [2.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体系结构](#2.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体系结构)
-
- [2.1 计算机网络概念](#2.1 计算机网络概念)
-
- [2.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2.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 [2.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2.1.3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2.1.3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 [2.1.4 局域网技术](#2.1.4 局域网技术)
- [2.1.5 广域网技术](#2.1.5 广域网技术)
- [2.1.6 无线网络](#2.1.6 无线网络)
- [2.1.7 因特网接入方式](#2.1.7 因特网接入方式)
- [2.2 因特网体系结构](#2.2 因特网体系结构)
-
- [2.2.1 因特网的概念](#2.2.1 因特网的概念)
- [2.2.2 因特网的特点](#2.2.2 因特网的特点)
- [2.2.3 因特网协议分层(TCP/IP 协议)](#2.2.3 因特网协议分层(TCP/IP 协议))
- [2.3 OSI-RM 与 TCP/IP 的关系](#2.3 OSI-RM 与 TCP/IP 的关系)
- [2.4 TCP/IP 协议簇](#2.4 TCP/IP 协议簇)
- 本章核心要点
2.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体系结构
2.1 计算机网络概念
2.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 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通过通信协议实现资源共享的独立计算机的集合,由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形成。
- 发展历程:
- 20 世纪 50 年代:面向终端的网络(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远地计算机,共享计算资源)。
- 20 世纪 60 年代末:ARPANET 出现,标志着计算机网络正式形成。
-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开放系统互连 7 层参考模型(OSI-RM),规范网络体系结构。
- 20 世纪 80 年代:微型计算机普及推动局域网崛起,形成网络互联格局。
- 20 世纪 90 年代:WWW 出现、因特网商业化,以太网成为局域网主流,TCP/IP 成为网络互联必选协议。
- 21 世纪:无线网络快速发展,下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加速。
2.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网络拓扑图:抽象化表示,主机和联网设备为 "结点",通信线路为 "链路"。
- 结点:分交换结点(信息转发的联网设备)和访问结点(使用 / 提供服务的主机)。
- 链路:拓扑图中的通信线路。
- 按覆盖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覆盖大范围(如国家、全球)。
- 城域网(MAN):覆盖城市范围。
- 局域网(LAN):覆盖局部区域(如办公室、校园)。
- 个域网(PAN):覆盖个人周边(如手机与耳机的连接)。
- 按拓扑结构分类:总线型网、环型网、星型网、网状网。
2.1.3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
网络协议及相关概念
- 网络协议三要素:
- 语法:规定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 语义:表明信息要表达的内容。
- 同步规则:定义双方交互关系和事件顺序。
- 协议分层的好处:
- 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分而治之。
- 利于网络互联,协议转换仅涉及部分层次。
- 屏蔽下层技术变化,不影响上层应用协议。
- 核心术语:
- 实体:实现特定协议功能的硬件 / 软件模块。
- 对等实体:通信双方对等层中完成相同协议功能的实体(遵循同一协议通信)。
- 服务:下层实体为上层实体提供的功能(下层是服务提供者,上层是服务使用者)。
-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发送方对等实体将 "服务数据单元(SDU)" 加上 "协议控制信息(PCI)",形成 "协议数据单元(PDU,PDU=PCI+SDU)";接收方逐层解封装。
- 接口:相邻层次实体的交互点,称为 "服务访问点(SAP)"。
- 信源:通信系统的发送方;信宿:通信系统的接收方。
- 网络协议三要素:
-
OSI 体系结构
-
网络划分:资源子网(主机及末端系统,提供服务)和通信子网(通信设备及线路,负责数据传输)。交换结点属于通信子网,访问结点属于资源子网(主机中底层通信部分也属通信子网)。
-
OSI 七层参考模型
(ISO 制定)及功能:
- 物理层:涉及网络接口和传输介质的机械、电气、功能及规程特性(如二进制位编码、传输速率、位同步),数据单位为 "比特(Bit)";传输模式分单工、半双工、全双工;线路连接分点到点(专用链路)和多点(多设备共享链路)。
- 数据链路层:将不可靠物理层转为无差错链路,功能包括数据成帧、介质访问控制(MAC)、物理寻址、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数据单位为 "帧(Frame)";分为逻辑链路控制(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 网络层:负责报文分组(Packet)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端到端传输,功能包括逻辑寻址、路由选择、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属通信子网范畴。
- 传输层:负责整个报文从源到目的的传输,功能包括连接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报文分段与组装、主机进程寻址,数据单位为 "报文段";实现高层与通信子网的隔离。
- 会话层:控制网络会话(建立、维护、同步交互过程)。
- 表示层:处理信息表示与转换(如加密 / 解密、压缩 / 解压、格式转换)。
-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访问网络资源的界面(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WWW 服务)。
-
2.1.4 局域网技术
- 核心特点:覆盖范围小、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多为单一单位所有。
- 以太网(主流局域网技术):
- 起源:20 世纪 70 年代由 Xerox 公司发明,1978 年 Xerox、Intel、DEC 标准化,IEEE 802.3 兼容该标准。
- 发展:传输介质从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双绞线;速率从 10Mbps→快速以太网(100Base-T)→千兆以太网(IEEE 802.3z)→10G 以太网(IEEE 802.3ae),数据帧格式统一。
- MAC 地址:48 位全球唯一(前 24 位由 IEEE 分配,后 24 位由厂商分配),分单播、广播、组播地址;帧大小 64-1518 字节。
- 介质访问控制:采用 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 / 冲突检测)技术 ------ 发送时检测冲突,冲突后放弃传输,通过二进制指数退让策略随机重试。
- 扩展设备:中继器(放大信号)、网桥(连接网段)。
- 其他局域网技术: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IEEE 802.4 令牌总线、IEEE 802.5 令牌环。
2.1.5 广域网技术
- ARPANET(首个广域网):分组交换实验床,早期用 1822 协议,后采用 X.25 标准;寻址为层次化结构(部分位表示目的分组交换结点 PSN,部分位表示 PSN 相连的主机端口)。
- X.25:
- 定义:CCITT 1976 年提出,是网络与外部数据终端设备(DTE)的接口标准。
- 层次结构:自底向上为物理层(采用 X.21 标准)、数据链路层(用 HDLC 子集 LAPB)、分组层(建立 DTE 与 DCE 的逻辑信道,支持呼叫虚电路和永久虚电路)。
- 帧中继(FR):
- 基于 X.25 发展,简化中间结点处理(省略分组层,数据链路层仅检测差错不纠错,错误由两端高层恢复),实现快速转发(识别目的地址后立即转发)。
- 异步传输模式(ATM):
- 性质:信元中继协议,面向连接,结合电路交换(实时性)和分组交换(灵活性)。
- 传输介质:双绞线、光纤、无线信道(交换机间多用电光纤)。
- 信元结构:固定 53 字节(5 字节首部 + 48 字节数据),短小定长利于高速交换。
- 复用技术:统计时分复用(时隙分配不固定,按通信量和排队规则动态分配)。
- 接口:UNI(用户 - 网络接口)、NNI(网络 - 网络接口)。
2.1.6 无线网络
- 无线广域网(WWAN) :
- 蜂窝技术:将地理区域划分为 "蜂窝",主流系统包括 GSM(窄带 TDMA)、CDMA(扩频技术,频谱利用率高)、3G、4G。
- 3G 标准:WCDMA(欧洲,演进路径:GSM→GPRS→EDGE→WCDMA)、CDMA2000(美国 / 韩国,演进路径:CDMA IS95→CDMA2000 1x→CDMA2000 3x)、TD-SCDMA(中国,直接从 2G 过渡到 3G)、WiMAX(802.16,2007 年成为第 4 个 3G 标准)。
- 4G 标准:2012 年确立 LTE-Advanced(含中国 TD-LTE-Advanced、欧洲 FDD-LTE-Advanced)和 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
- 卫星通信:通过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转发信号,覆盖广(适合边远地区),但延迟高、部署成本大(需低轨道卫星)。
- 蜂窝技术:将地理区域划分为 "蜂窝",主流系统包括 GSM(窄带 TDMA)、CDMA(扩频技术,频谱利用率高)、3G、4G。
- 无线城域网(WMAN) :
- 核心技术:WiMAX(与 IEEE 802.16 标准相关),解决 "最后一英里" 宽带接入问题。
- 特点:部署灵活、传输速率高、覆盖范围广(最远 50km)、支持非视距传输、集成 WLAN 移动性与有线宽带高带宽、支持 QoS、加密保护数据安全。
- 无线局域网(WLAN) :
- 起源: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基于 ISM 频段(无需授权)发展。
- IEEE 802.11 系列标准:
- 802.11(1997):速率最高 2Mbps,物理层支持红外线、FHSS(跳频扩频)、DSSS(直接序列扩频);MAC 层用 CSMA/CA(载波监听多点接入 / 冲突避免),支持 CRC 校验和包分片。
- 802.11b(1999):2.4GHz 频段,速率 11Mbps(支持动态调节为 5.5/2/1Mbps),兼容 802.11。
- 802.11a:5GHz 频段,速率 54Mbps,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与 802.11b 不兼容。
- 802.11g(2003):速率是 802.11b 的 5 倍,兼容 802.11b。
- 802.11n(2009):2.4GHz 和 5GHz 频段,多输入输出天线,速率 54Mbps-600Mbps(实际 75-150Mbps)。
- 设备:无线站(计算机 + 无线网卡)、无线接入点(AP,桥接无线与有线网络,符合 802.1d 桥接协议)。
- 优势:安装灵活、速率高、覆盖广、经济、支持移动。
- 无线个域网(WPAN) :
- 蓝牙:短距离通信(10-100 米),2.4GHz 频段,跳频扩频技术,速率 1Mbps(1.1 标准)、2Mbps(2.0 标准)、24Mbps(3.0 标准);支持语音 / 数据,分底层硬件、中间协议、高层应用框架。
- ZigBee(IEEE 802.15.4):低成本、低功耗(5 号电池用半年以上)、低速率(10-250kbps)、短时延,支持 65000 节点组网,加密用 AES 128。
- IrDA(红外):视距传输,速率 16Mbps,接收角度 120 度,成熟但耐用性差。
- UWB(超宽带):宽频段(几 Hz 到几 GHz),速率几十到几百 Mbps,功耗低但可能干扰其他通信。
2.1.7 因特网接入方式
文档未详细展开,主要指连接因特网的技术手段(如有线、无线接入等)。
2.2 因特网体系结构
2.2.1 因特网的概念
- 定义:通过网络互联技术将异构网络互联而成的统一网络。
- 网络互联核心问题:
- 协议转换:解决异构网络协议差异(层次结构、功能、实施细节)。
- 寻址:统一地址分配机制,保证全局唯一性。
- 路径选择:从源到目的网络选择最佳路径。
- 协议转换方式:
- 网关:实现不同协议转换,要求转换层次及以上协议相同;若顶层协议不同,需加虚拟层。
- 互联层次:
- 应用级互联:早期方法,适应性差(增减功能 / 硬件需大量编程)。
- 网络级互联:底层通信与上层应用分离,仅需调整网络层适应硬件变化,上层应用面向标准通信网络(因特网采用)。
2.2.2 因特网的特点
- 对用户隐藏底层网络技术和结构,呈现为统一网络(逻辑上虚拟,物理上由多网络互联)。
- 不限制网络拓扑结构。
- 平等对待所有能传输数据分组的通信系统。
- 任何两个非相邻网络的计算机可通过中间网络通信。
2.2.3 因特网协议分层(TCP/IP 协议)
- 4 层结构:
- 网络接口层:对应 OSI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支持现有底层网络技术(无统一定义)。
- 网络层(互联网层 / IP 层):处理 IP 数据报传输、差错控制、路由选择、拥塞控制。
- 传输层:为两台主机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通信,包含 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SCTP(流控制传输协议)。
- 应用层:提供常用应用程序协议规范(如 HTTP、FTP)。
2.3 OSI-RM 与 TCP/IP 的关系
- 层次对应:OSI 为 7 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IP 为 4 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其中 TCP/IP 的 "网络接口层" 对应 OSI 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应用层" 对应 OSI 会话层 + 表示层 + 应用层。
- 差异:OSI 是通用参考模型,TCP/IP 是实际应用的协议簇;OSI 层次更细,TCP/IP 更简洁;OSI 先有模型后有协议,TCP/IP 先有协议后有模型。
2.4 TCP/IP 协议簇
- 构成:以 IP 为核心,包含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一系列协议。
- 协议关系:应用进程可直接与网络层交互;下层模块需与多个上层模块交互。
本章核心要点
- 按拓扑结构,网络分总线型、环型、星型、网状网;按覆盖范围分 WAN、MAN、LAN、PAN。
- 网络分资源子网(主机等)和通信子网(通信设备等)。
-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规则;对等实体按协议通信。
- 网络互联核心问题:协议转换、寻址、路径选择;网关实现协议转换。
- TCP/IP 协议分 4 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IP 是网络层及协议簇的核心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