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优秀的人:只做一件事。
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根本性问题。(擒贼先擒王)
低欲望社会的现象
- 社会的消费、社交、婚育愿望越来越低--社恐化、单身化、少子化、老龄化、人口减少、养老设施和人力资源不足、国家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 个人存款越来越多(尤其是吃到经济红利的那一代人,现在的中老年人群体)
- 经济低迷、消费不振--可能伴随就业率低
其他现象
- 女性寿命普遍长于男性
- 男性失去收入后,女性普遍想要分割财产并离婚,然后享受单身生活。
- 单身人口的增多影响了各个行业的服务形式和产品形式
例如以前是一大家子一起看电视,现在更多的是一个人看电视;
吃饭也从一群人变成了一个人,发展出了"一人食"便当;
大型综合超市遇冷,因为没有家庭主妇会一次采购一家人的生活用品,这种薄利多销面向多人家庭的服务模式不再适用;
卡拉OK也从多人变为单人; - 低欲望化最明显的是年轻人:1.社交活动半径仅限于家周边5KM以内,并且成年后的朋友仍旧是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朋友;2.永旺人,几乎生活在永旺超市,只花一半收入就能一次买齐所有生活必须品,社交和餐饮也在永旺商城完成;3.三井购物广场人,基本日常生活品购买,社交,餐饮都在这里完成。
- 年轻人开始躺平,不再勇敢、拼搏、对未来充满希望。
低欲望社会的原因
- 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不能实现全民免费(或几乎免费)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导致人们从年轻时期就开始疯狂储蓄,为养老和未来可能的医疗费用做准备。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要准备多少才足够,所以就疯狂储蓄,不敢消费。(这也是很多人高收入却不敢消费的原因)
- 没有理财意识和财务规划:导致不能理性规划和判断未来养老和医疗需要多少钱,可以有多少钱用于其他投资和消费,进而导致不敢消费。
- 错误或低效的政策:经济学家照搬西方经济学,认为只要发钱、放贷,人们拿到钱就一定会去消费,进而刺激经济。事实上,在东方国家,发钱、放贷的钱到了人们手上,也只会因为对养老和医疗的担忧,而变为储蓄。因此西方经济学只是基于西方社会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形成的历史经验,并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到东方国家。
- 心理因素:从小被灌输"储蓄是个好习惯",而没有受到充足的金融理财规划投资的教育和培训,甚至很多所谓的金融专业人士也是一样,只是一味的按照公司的需求卖金融产品,并没有对金融理财规划等有清晰的分析和认识。这进一步导致购买金融产品的用户的亏损,给普通大众一种"投资基本都会亏钱"的错误印象。这迫使大家只敢存钱,不敢投资,不敢花钱。
- 不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投资理念不够普及,金融投资平台不够普及,金融从业者仅仅只局限于书本理论而没有自己投资实践的经验。
- 企业对工人类型的需求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的供需不对应:企业需要大量的低端劳动力,但大学生们看不上这种工作,认为不体面、收入低、发展前景差,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和方法,大多与企业实际使用的技术、方法脱节;这进一步加剧了失业率的上涨和企业的用工困境,导致企业不得不对其他国家招聘工人。
西方与东方社会对比
西方(美欧) | 东方(中日韩) |
---|---|
高欲望、易刺激、想消费(享受) | 低欲望、难刺激、不敢消费 |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 |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 |
结论:对东方国家来说,单纯的发钱刺激不了消费,只会变成储蓄。
可行的解决思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 对富人征收更多税款或鼓励富人捐赠--通过捐赠用于养老院建设可以免除部分税款
- 对穷人鼓励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入学前必须参加足够时长的义务劳动;每个人多余的义务劳动时间可以置换为未来自己可以享受的社会服务(包括养老和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