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今年七月,我毕业 + 正式工作一周年了。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一年之后,我迎来了以下变化:
- 我不再因为工作焦虑到无法入睡
- 我不再在休息时回想工作内容
- 我不再因为上级的批评而忧心忡忡、暗自回想
- 我不再在业余时间花大量时间提升技术
- 我将计划、复盘、阅读、运动、早睡早起等习惯融入了我的生活
社会和校园的差别确实很大,也许每个刚走出校园,步入职场的职场新人都要花时间适应这个'新世界'
在这里,没有朋友,大家的行为出发点都是基于利益
在这里,没有作业,工作是不可能做完的,并且你需要自行决定做(不做)哪些工作
在这里,没有老师,提问不一定是一个被表扬的行为
在这里,没有放学,工作和休息时间并不泾渭分明,同事通常并不会因为你在休息而放弃找你
在这里,没有孩子气和个性,大家都需要具备或表演出一个成年人应有的素质
在这里,会有学校里不存在的一些恶臭,比如:甩锅、抢功、扯皮
我始终不能认同某些同事的工作观,对我而言,工作永远不可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工作有可能占据我的大部分时间,但不可能在我内心成为Top 1,对公司而言少一个我没关系,对家庭、朋友来说我则是必不可少的。
说回Q2季度,这个季度工作上变化最大的是我的工作心态,在内化了"只有10%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观点后,我尝试着用一种合作者 的角色进行工作,而不是维持之前的执行者角色
执行者:靠谱的交付来自需求方的需求,不考虑需求的具体实现是否合理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
合作者:
- 能不能不做:先思考需求的意义,这个需求本质上要解决什么问题
- 能不能做的更好:思考并验证当前方案是否有问题,有问题则带着可能的解决方案讨论,这一步尽量在线下进行,因为大段的文字沟通可能会导致信息失真
- 什么时候做:确定需求最终方案以及优先级
完成了角色上的转变之后,我发现在工作满意度上有不错的提升。因为工作年限的关系,日常工作中大部分都是执行性动作,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很大,大部分都是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处于'执行者'角色时,这些执行性工作通常来自上级,很难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也许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上级的肯定;而处于'合作者'角色时,虽然大部分执行性工作还是低价值的,但我清楚需求的意义和它能带来的价值,在实现的过程中能获得部分成就感,工作的投入程度也比之前更加深度。
在我眼里,一份工作除了物质回报、未来成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成就感\意义感,这直接关系到你能否全情投入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是深度工作和快乐工作的前提。
财富
程序员/工程师如何获取财富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提及这个话题,以下几个问题一定是绕不开的
- 如何保持主业的竞争力?
- 是否要投资?
- 要不要做副业?
- 如何开源节流?
为什么程序员工资高?
程序员(工程师)薪资高是共识,但这真的是因为程序员工作更辛苦、入行门槛高吗?其实不尽然。
诚然,程序员薪资高有很多因素,比如科技公司(买家)支付能力强、行业持续增长,技能要求高、工作时间长等等都助推了程序员的薪资水平,但这些都不是最本质的原因。
程序员高薪的本质,是因为这份工作具有强大的杠杆效应,写出来的代码能跨越时间的维度存在并产生影响力,价值无法估量,Linux一段核心代码的价值无法估价。它一经写出,就会被无数次复制、引用、运行、组合、迭代,服务于海量场景和用户,这种放大效应就是杠杆。杠杆效应越大,潜在的收益就越高,工作产出就越不和工时挂钩。
只要能够使用上杠杆的工作,都会有超额收益。
- 销售:销冠的一份努力,如签下大单、建立渠道等,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销售额和利润,而销售本身也能收获基于成交额的返点
- 内容创作者:一条优质视频、一篇优质文章、一本优质书创作出来之后,就能被无限次观看、阅读和传播,从而持续产生收益和影响力
- 企业家:一次优质决策带来的收益无可估量,这也是为什么CEO薪资与普通工人薪资的比值越来越高的原因
仅仅拥有杠杆潜力还不够,稀缺性才是价值产生的市场基石。如果某项技能供应充足,那么即使有杠杆效应,也会在一段时间后被入局的新人涌入,从而拉低价格。
稀缺性可分为两类
相对稀缺: 这是更常见、也更现实的状态。指在特定的竞争环境或比较群体中拥有显著优势
- 一位应届毕业生,拥有异常丰富的项目经验、技术栈广度和开源贡献,形成了相对于同龄人的"护城河"。
- 一位在某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对公司复杂业务逻辑和系统架构的深刻理解,形成了相对于新入职同事的不可替代性。
- 一位小众技术栈开发者拥有特定领域的扎实经验,在相关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部分人的优势(如不错的开发经验、特定业务知识)都属于相对稀缺,它是在"萝卜坑"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绝对稀缺: 极难达到,指的是在整个市场甚至更大范围内,拥有无可争议、极难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了极宽的护城河
- 某个技术的顶尖水平,例如Linux系统内核的核心维护者、某个关键理论的开创者
- 积累了足以产生可观被动收入的资产
- 掌握一整套能够闭环的流程,真正拥有生产资料
这种稀缺性几近垄断,是零和博弈中的终极赢家。
程序员的高薪密码:杠杆 + 稀缺性
- 杠杆提供了放大价值的潜力,代码可以服务万千用户,创造巨大价值
- 稀缺性决定了谁有资格去撬动这个杠杆并获取相应回报,如果技能不稀缺,那么高薪就会被竞争摊薄。程序员需要持续学习、深耕领域、积累经验来构建和维护自己的相对优势
至于达到绝对稀缺,那是一条更为艰难、同时回报也更加惊人的道路(参考Meta花一亿美金挖AI人才)。如何从相对稀缺向绝对稀缺迈进,或者扩大自己的相对稀缺程度,是每位追求成长的工程师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正确看待技术与竞争力的关系
上文已经点出了一个结论:技术能力强≠竞争力强,而稀缺性强≈竞争力强。
正因如此,这一年我刻意调整了重心,没有选择在纯技术维度上'卷',而是选择构建更符合自身特性的护城河。
我的主业工作内容是做K8S二开,K8S是一个已经成为业界事实标准的技术。相比于我业余时间的其他学习成果,我认为一个k8s commiter/reviewer的title更加有说服力,于是去年开始尝试给k8s做贡献。新人给庞大的开源项目做贡献一定会遇到的三点问题是:
- 项目足够庞大、复杂,难以上手
- 代码合入难度大,贡献不容易被认可,通常只有很明显的typo才能快速合入
- 缺乏动力,开源毕竟无奖励机制,社区贡献者太多,反馈机制较弱
我很快意识到,我并非传统的'极客型'工程师,与大部分工程师不同的是,我更擅长和人打交道,思考抽象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和机器打交道;我的业余时间更多投入在阅读、看电影、看长视频,获取跨领域认知,而不是浸淫在代码的世界里,阅读优秀源码,深耕技术深度并不能给我带来激情和成就感。
我越来越觉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做事的本质上都是在做人,做人的态度会自然而然反应到你做的所有事上。 你的工作方式、原则、信誉最终会渗透到每一次交付中。我践行着一套严苛且可验证的行为原则,包括靠谱交付、信息透明、高效沟通等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稳定性和可信赖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这是机器和代码难以复制的深层竞争力。
另外,技术的价值被高估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AI的工程能力(代码生成、问题排查、文档撰写)已经非常强大了,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会更强大。我平常使用gpt-4.1作为我的辅助开发工具,我认为现在它的工程能力已经超过中级工程师了(包括我),体现在以下方面
- 减少记忆负担:AI能够快速给出准确命令或语法,减少记忆命令、参数、语法的负担
- 基础生产力:快速生成前端代码,脚本编写、测试用例
- 强大的debug能力:快速给出bug解决方案,不再需要花大量时间查询报错(尤其是冷门),stackoverflow的流量跌至谷底就是铁证
对初、中级工程师来说,更快地写更多代码不再是安全的护城河,投入大量时间仅追求"技术熟练度",其收益正在被高速发展的Ai摊薄。初级、中级工程师也许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更快提高技术水平,而是更高效的使用Ai,了解Ai前沿动态。而我们无法确定的是,Ai最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普通工程师的技术进步速度是否比AI更快?
那什么价值被低估了呢?沟通、汇报、拉通对齐、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被低估了, 我认为未来最有价值的工程师有两类,其一是行业猛禽级工程师,其二是最懂'人-机-问题'三角关系,并能快速落地需求、解决问题的工程师。
是否需要投资
先说结论:投资需要忍受不确定性的波动风险,不投资需要忍受确定性的资产贬值风险。 二者都需要支付代价,前者为波动买单,后者为确定性买单,如果你能忍受后者的风险,那么你可以不选择投资。
如何理解金融市场的0收益率?
- 绝对数额静止:和绝对数额作比较,一段时间后绝对数额没有变化,则认为0收益。五万现金锁进抽屉,一年后仍是五万元。数字未变,购买力已被稀释。
- 无风险利率对标:和无风险利率作比较,金钱&资产本身就有时间价值,比如银行定期、零钱通可以带来部分收益,但这个收益率仍然小于通货膨胀速度。
- 对比通膨速度:当每年的利率能够超过通货膨胀速度,整体资产就迈过了贬值的门槛,能够实现保值或者增值。
- 对比大盘上涨速度:大盘增长是目前市场上可选的最优、能经的起时间验证的标的,也是最不需要费力就能获取的收益率。有个英语词汇叫做
low hanging fruit
,指的是低处、易摘的果实,大盘的涨幅就是我们最易摘的果实,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唯一需要忍受的只是波动。
关于投资的一些真相
- 波动是门票,不是罚单。与其害怕波动,追涨杀跌,不如把波动当成入场券。波动是你付出的门票,就像你去迪士尼需要买门票一样,迪斯尼门票赋予游玩权利,市场波动是获取资产增值权的通行费,只是支付门票的方式产生了区别,不再是一次性结清,而是进入市场之后的不定期波动抵扣长期收益。
- 投资结果与智商,与智慧有关。诺贝尔经济学家也会亏钱,巴菲特凭借价值投资的理念持续几十年盈利。
- 学费的本质是认知税。允许自己为以下项目付费:试错成本、时间成本,禁止自己为重复错误交易行为付费。如果长期都无法盈利,
- 每笔交易都是在进行交易体系的培养,建立交易清单,记录每笔交易情况、出发点、收益情况。
- 投资最重要的两件事:平和的心态以及合理的资产配置,二者的重要性远超择时与标的。
理解机会成本
先引入一个概念:机会成本,指的是为获取某项资源所放弃的价值。
比如买了一辆10w的车,但是你耗费的机会成本有三重
- 直接消费成本:你花了10w元,你的现金减少了10w
- 持续持有成本:你每个月需要支付一笔几百-几千的养车费:包括停车费、保险、油钱等等,你的每月现金流减少了一部分,假设为8000/年
- 资本盈利成本:你损失了让10w元盈利的机会,按当前美元存款利率5%计算,你少了每年5000的正向现金流
你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为: 10w + 13000 * years
拒绝或延迟非必要的消费,是迈向财富自由最重要、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步。
开源>节流
因为生活基础成本存在刚性下限(衣食住行),压缩空间有限,而收入增长无理论天花板。并且节流本身会带来生活品质的下降,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远方,眼前的苟且也是重中之重。
什么钱不能省
1.安全成本:预防性投入的边际收益远高于事后补救成本。例如:家用电器、插线板必须合规;汽车刹车系统保养等
2.时间成本:提升效率,用金钱置换成本。例如:高性能电脑、手机等生产力工具;必要的知识付费服务;近居住所的溢价等
3.健康相关: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一环,修复成本远高于养护成本。例如:优质蛋白的摄入、人体工学椅、定期体检等
4.体验相关:人生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生命和钱的关系就像是你在驾驶一辆车,赚钱像是开去加油站,你开车的目的不可能是只为了加油站,而是路上的风景。例如:偶尔满足一次的口腹之欲,为自己的爱好付费、旅游、体验未体验过的新鲜事物等
生活
最近两个周末琐事都比较多,所以拖到今天才有时间动笔梳理最近的事项。
个人提升
运动49.8H,逐步增加力量训练的占比。
阅读78.2H,日均阅读50min,阅读的内容愈发宽泛,高质量书籍反复研读。睡前阅读纸质书籍,本季度也完成了五本纸质书的阅读。

学会了游泳,但换气还不是很顺畅。
开始早睡早起,最近的睡眠时间是22:30-6:00,注重睡眠质量,睡前阴瑜伽拉伸、远离蓝光、阅读,睡醒喝水、锻炼、阅读。自我提升的时间都放在了清晨,每天的精力和效率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爱好
登顶翡翠之眼,完成第一次雪山攀登
进行潜水、射击、跳伞、看泰拳等人生体验


Q2项目复盘
项目 | 预期与实现 | 备注 |
---|---|---|
减重到130斤以下 | 150/130 | 体重Q2几乎没往下掉 |
运动时长超100H | 49.8/100 | 每周三-四练,需要提高频率 |
学会游泳 | 达成 | |
徒步:勒多曼因、南太行、剑龙山、龙斗峰、武功山、莫六公、鸡笼顶、野丹霞 | 徒步:鸡笼顶、翡翠之眼旅行:马来西亚+泰国 | 勒多封山,转去翡翠之眼南太行封山,未去武功山路上大巴坏了,未成功去马来西亚和泰国体验了潜水、射击、跳伞 |
阅读120H,至少十五篇阅读笔记 | 阅读时间:78.2/120笔记:19/15 | 日均阅读50min,还可以再提升 |
英语学完赖世雄美语音标、美语中级系列,多邻国全部章节 | 赖世雄:音标多领国 11/32 | 英语暂时放一下,没有时间同时开那么多条支线 |
美投君的所有视频 | 完成 | |
课代表立正的所有视频 | 完成 | |
focus okr上的目标,不断推动 | okr完成度70%+ | |
周均工作40h,专注于有价值的工作,M+工作时间占比 > 60% | 只追踪了一段时间 | |
更新一版简历 | 未更新 | 没有跳槽的计划,不浪费时间更新简历 |
Q3规划
个人提升
- 体重135
- 运动60h
- 阅读90h,十五篇阅读笔记
爱好
- 徒步:大南山、武功山、莫六公、牛奶排、牛湖
- 能够慢跑15Km
工作 & 专业能力
- 周均工作40h,专注于有价值的工作,M+工作时间占比 > 60%
- 尝试自媒体,至少三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