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P回顾与不足
STP的核心机制
-
根桥选举:通过比较BID(Bridge ID,优先级+MAC地址),最小者胜出。
-
端口角色:根端口(RP)、指定端口(DP)、阻塞端口(Alternate)。
-
状态切换:需经历Blocking→Listening→Learning→Forwarding,耗时至少30秒(2×Forward Delay)。
STP的缺陷
-
收敛慢:端口状态切换延迟高,拓扑变化时易引发临时环路。
-
资源浪费:所有VLAN共享一棵生成树,无法负载均衡。
-
TCN机制不灵活:主机频繁上下线会触发大量TCN BPDU,影响稳定性。
二、RSTP的核心改进
端口状态简化
STP状态 | RSTP状态 | 功能描述 |
---|---|---|
Disabled | Discarding | 不参与生成树计算 |
Blocking | Discarding | 阻塞流量,不学习MAC |
Listening | Discarding | 参与计算,但不转发数据(可以发送配置BPDU) |
Learning | Learning | 学习MAC,但不转发数据 |
Forwarding | Forwarding | 正常转发数据 |
新增端口角色
-
Backup端口:为同一交换机的冗余端口(用于共享介质场景)。
-
Aternate端口:根端口的备份,提供冗余路径
-
边缘端口 :直接连接终端,跳过延迟直接进入Forwarding状态。
注意:Alternate端口针对的是其他交换机的指定端口 ,Backup端口针对的是同一交换机的指定端口
BPDU优化
-
主动发送:交换机自行周期发送RST BPDU(无需依赖根桥),Hello Time=2秒。
-
快速老化:BPDU超时时间为3×Hello Time(6秒)。
-
阻塞状态的端口可以立即的对收到的低优先级的RST BPDU做出回应
三、RSTP快速收敛原理
边缘端口机制
-
连接终端的端口无需延迟,立即转发。
-
若收到BPDU则转为普通端口参与生成树计算,避免环路风险。
P/A(Proposal/Agreement)机制(阻塞端口->指定端口)
-
适用场景 :点到点链路(如交换机直连)且只能是点到点不能一对多。
#### P/A机制收敛过程**(没有处于监听状态的指定端口快速变为转发状态)**:
1. 指定端口发送Proposal(提议)。
2. 下游交换机同步拓扑后回复Agreement(确认)。
3. 指定端口立即进入Forwarding状态。原理SWA初始为根网桥,SWB网桥ID比SWC优先级更高,SWD E0/1为阻塞端口。现SWD变为根网桥,E0/1端口由Alternate端口变为指定端口,触发P/A机制向SWC的E0/1接口发送一个P BPDU,SWC从E0/1(指定端口-\>根端口,转发状态不变,不触发P/A机制)接口收到之后立马阻塞E0/2接口,随机应答一个Agreement BPDU给SWD,SWD的E0/1接口立马变为转发接口;SWC的E0/2端口由于为了应答SWD由指定的端口变为了阻塞端口,但是应答完之后,又得从阻塞端口变为指定端口,触发P/A机制,向SWA的E0/1端口发送P BPDU;回到SWD,SWD从E0/2端口发送配置BPDU给SWB,SWB知道了SWD是根网桥(两端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转发状态不变,不触发P/A机制),随机给SWA发送SRT BPDU,接收E0/2(指定端口-\>根端口,转发状态不变,不触发P/A机制),SWA收到之后,将E0/1阻塞(指定端口-\>Alternate端口),此时从SWC发来的P BPDU无法收到,且无法给SWC回复一个A BPDU,所以SWC的E0/2接口不能直接变为转发状态,但是这个接口不通信不影响交换机之间的通信。
拓扑变化处理
-
触发条件:仅非边缘端口进入Forwarding状态时触发。
-
响应动作:
-
在两倍Hello时间内向所有其它指定端口和根端口发送TC置位 BPDU报文。
-
清除除接收到TC报文的端口之外的所有指定端口和根端口学习 的MAC地址)。
-
四、RSTP与STP兼容性
混合网络中的行为
-
RSTP端口连续收到3次STP BPDU时,回退为STP模式(丧失快速收敛能力)。
-
建议:将STP设备置于网络边缘。
五、典型配置案例
基础配置(华为交换机)
# 启用RSTP并设置优先级
[SWA] stp enable
[SWA] stp mode rstp
[SWA] stp priority 4096 # 指定根桥优先级
-
配置边缘端口
[SWC] interface Ethernet 0/1
[SWC-Ethernet0/1] stp edged-port enable # 边缘端口
- 强制指定点到点链路
[SWA] interface Ethernet 0/10
[SWA-Ethernet0/10] stp point-to-point force=true # 启用P/A机制
六、总结对比
特性 | STP(802.1D) | RSTP(802.1w) |
---|---|---|
收敛时间 | 30秒以上 | 1-2秒(边缘端口/P/A机制) |
端口状态 | 5种 | 3种(合并Discarding) |
端口角色 | 3种(RP/DP/Alternate) | 5种(新增Backup/边缘端口) |
拓扑变化处理 | TCN/TCA机制 | TC置位BPDU |
关键改进点:RSTP通过状态简化、主动BPDU、P/A握手和边缘端口,显著提升收敛速度,同时保持与STP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