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智慧,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帮助

PS:封面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拥抱变化、终身学习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的人生课题,是保持职场竞争力的关键。

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或许可以归为3类:

思考是一种自我提问的表现形式

  1. 个人专注时间:静态资料(如书籍、文档、课程视频),阅读、思考与实践;
  2. 知识与思想碰撞:向师者提问;
  3. 吃一堑长一智:必须付出代价才能换取学习经验。

其中第2项提问涉及沟通协作,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核心技能。

一、Object:提问与解答,3次以内交互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好的提问,目标是什么?

朴素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效率),获得期望(甚至超出预期)的答案(质量)。

关注2个指标:效率质量

1.1 效率

最直接地,提问与解答的时间可以度量提问效率。考虑以下场景:

  1. 高中生小张向数学老师请教"圆锥曲线"题目,共耗时 30 分钟(高中一节课时间是 45 分钟)
  2. 程序员小李遇到软件架构设计问题,在技术网站上发布提问,2 周内补充上下文信息 5 次,获得了 8 个回复,最终确定了决策方案。一方面,小李在此问题上投入精力约 120 分钟。另一方面,问题从提出到解决跨度为 2 周。

由上述 2 个提问场景,可以想到提问与解答包括:同步异步,难以使用时间来进行统一衡量。

因此,基于作者个人经验,考虑使用交互次数来衡量提问效率。

以高考志愿网红张雪峰的视角,来看一个提问效率低的情景:


以上提问方式,表现出非正式性、随意性,基本没有提问逻辑,没有达到提问的目标,更像是泛泛而谈,张雪峰老师也就难以给出有效的解答。

如果按分钟付咨询费,那请问花了多少钱又达到了什么目标呢?

1.2 质量

人难以对认知以外的事物做出合理的评判。

如何对解答质量进行评价:知识积累 + 思考 + 兼听则明

商业性质营销号所表达的内容往往具有明显的引导性、诱导性。

老师在进行问题解答时,可能:

  1. 故意有一些信息引导,甚至是误导
  2. 由于自身局限性,无法给出更周全的回答

豆包、Kimi 老师也时常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做到对老师表示尊重,对解答批判式吸收,拿来主义,学以致用。


综合上述分析,决定将交互次数作为提问的综合衡量指标。

交互次数越少,提问质量越高。

正式问答中做到 3 次交互(提问、解答各 3 次)以内,是为最佳。

如果在3次交互后,确定对方无法解答该问题,也被认为是有效的提问。

二、Stupid:愚蠢的提问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助人是美好品德。本文所描述的提问与答疑解惑是一个典型的场景。

如上述中向张雪峰提问的情况,提问者不知道如何提问,没有提问的思维意识,沟通起来非常费劲。

另一方面,家长毕竟是消费者,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张雪峰老师会引导提问,并且掌握对话的节奏。

应该遵守基本的提问礼仪,以表示对问题的尊重、对老师的尊重。

2.1 伸手党

提问一些搜索引擎(百度、小红书、知乎、豆包、Kimi 等)上能查到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的正式提问,非朋友之间闲聊模式。

不好意思,打扰您一下,请问每年软考有几次啊?

(南京市)鼓楼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在哪里啊?

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啊?

2.2 反驳性人格

自我矛盾式提问,当你认真分析理性回答时,每一个方案都被不假思索地逐个反驳。

这类人挺烦人的,属于既要又要还要的提问!

我觉得不算是提问,更多像是情绪发泄,这已经脱离此主题了。

三、Smart:提问的智慧

3.1 提问前,准备

OCQD 结构化提问

正式的提问,可以结构化为以下4部分:

  1. Object,明确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 Context,描述问题的核心上下文信息
  3. Question,精炼出多个提问语句
  4. Done,已做的工作,对问题的认识

X Y Problem

"X Y Problem"(X-Y 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沟通问题,它指的是当一个人试图解决一个问题(问题 X)时,却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对问题的理解不全面、缺乏相关知识等),错误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问题 Y)来寻求帮助,而问题 Y 可能并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 Y 并不能解决 X。

这种现象在技术交流、问题解决和日常沟通中非常常见。

核心特点

  1. 问题 X 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提问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不知道如何直接表达。
  2. 问题 Y 是提问者认为可以解决 X 的途径,但实际上可能并不相关,或者只是问题 X 的一个侧面。
  3. 这种现象会导致沟通效率低下,因为解答者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问题 Y 上,而忽略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X。

举例说明

假设你正在准备一顿晚餐,遇到了一个问题(问题 X):你发现烤箱无法正常加热。

你检查了一下,发现烤箱的温度显示没有变化,于是你认为可能是烤箱的温度调节旋钮坏了(问题 Y)。于是你向朋友求助:"我的烤箱温度调节旋钮好像坏了,你能帮我看看怎么修吗?"

然而,实际上问题 X 的真正原因是烤箱的电源插头没有插好,而不是温度调节旋钮的问题。如果你的朋友按照你的描述去检查旋钮,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忽略了真正需要解决的电源问题。

做到结构化提问的第1条:明确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有效避免 X Y Problem。

渐进式提问

上下文信息为解答者提供了问题的背景和环境,使其能够快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核心。

如果提供过多的上下文信息,显得啰啰嗦嗦,可能会让解答者感到困惑,难以抓住重点。

如果提供的上下文信息太少,解答者又不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基于问题背景全貌,去帮助解决问题,也就无法把握解答的方向。

过多或过少都不行,那该怎么办呢?

渐进式提问,表达核心内容,然后根据交互情况,按需逐渐丰富和补充,帮助解答者理解问题全貌。

flowchart TD A[开始提问] --> B[提出核心问题] B --> C{解答者是否理解问题?} C -->|否| D[补充简略上下文信息] D --> E{问题是否清晰?} E -->|是| F[解答者提供初步建议] E -->|否| D C -->|是| F F --> G{问题是否解决?} G -->|是| H[结束提问] G -->|否| I[根据反馈进一步补充信息] I --> G

从上面的流程图可以发现,如果提问质量高,最少只走2次判断逻辑,就能达到结束提问。

明确提问语句

过多的描述性表达可能会让问题显得冗长且缺乏重点,导致解答者难以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难以在问题的认识上达成一致,容易跑偏。

因此,至少确定1到2个明确具体的问答语句是非常重要的。

已做工作

我们在提问前,一定是经过努力探索与思考的,应体现出来。

一来表现自己的认真与诚恳。

二来提高沟通效率,避免重复回答已知的内容。

比如我所遇到的一种情况:

我对问题已经尽可能理解,已经读了文档,但因为文档质量较差,无法解决问题。

  1. 向 A 提问请教,A 说去找 B
  2. 向 B 提问请教,B 说去找 C,看一下文档,文档里都写了。
  3. 向 C 提问请教,C 说去找一下 A 或 B,工作可能不一样。

再比如,某一项目的解决方案有 5 种,已经知道了最常见的 3 种,那么在提问的时候就应该说明信息。

在提问的时候,把已经清楚的信息、已经做过的工作表达出来,可以避免重复回答与绕圈子。

3.2 提问时,诚恳与尊重

一定要做好提问准备再去提问,提问时建议遵循以下步骤:

  1. 优先使用文字描述,逻辑清晰,格式优美(推荐使用 Markdown 编辑),通过微信消息、邮件或共享文档的方式传递。

  2. 提前预约时间,态度诚恳。

如果问题背景很复杂,且内容很多,当面描述支支吾吾,现场组织语言,对个人表达能力是有较高要求的。

3.3 提问后,总结

记录与总结

提问时进行记录与总结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它不仅能帮助更好地组织思路,还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至少,要记录问题解决的过程日志,便于自己理清工作思路。

有的工作时间跨度较长,间隔时间久了很容易忘记,尤其是管理者角色每天填一堆表格。

每一次填表,记忆里好像曾经填写过,但实际去填写的过程像是填写一张新表,因为之前填写的信息,已经找不到了。这种现象挺烦人的,哈哈!

另一方面更糟糕的是,容易自相矛盾,上个月填的表和这个月填的表信息不一致😅。

向多人提问

兼听则明,向多人求助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完善的解答。

联想到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边际成本。向一个人提问时间损耗是30分钟,向10个人提问时间损耗是40分钟,而不是30x10=300分钟。

记录与总结,便于分享和传播,向他人提问时,直接甩给对方一个共享文档链接。

对方可以很轻松地加入进此问题的"讨论组"中来,而你几乎不需要再付出任何时间成本。

如果每向一个人提问,都要从头到尾解释说明问题,效率低且很心累。

如果你懒得讲,直接表示:自己翻群聊天记录吧。这样显得有些傲慢,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尊重!

问题闭环

如果问题已经解决了,及时告知,避免他们拿着花了好大功夫才准备好的解决方案给予回复时,得到你冷冰冰的回复:「不用了,已经解决了」

这挺让人无语的,尤其是多方付出了很多时间与心血。

问题闭环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避免浪费他人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体现了提问者的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在提问或请求帮助后,无论问题是否解决,都应及时向提供帮助的人反馈问题的最终状态。这包括:

  • 问题解决:告知对方问题已经解决,并感谢对方的帮助。
  • 问题未解决:告知对方问题仍未解决,但感谢对方的努力和建议。

总结

本文是基于个人工作情况,对「提问」的一次深刻思考和总结。提问前做好准备工作,提问时掌握提问方法并表示尊重,已做工作知会、完成时告知、向多人提问等等。

掌握提问的智慧,需要长期工作实践,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参考

  1. GitHub 《提问的智慧》中文翻译,github.com/ryanhanwu/H...
  2. 豆瓣读书,《提问的智慧》,book.douban.com/subject/366...
相关推荐
呉師傅1 小时前
佳能iR-ADV C5560复印机如何扫描文件到电脑
运维·网络·windows·计算机外设·电脑
半梦半醒*1 小时前
Linux网络管理
linux·运维·网络·centos·运维开发
破刺不会编程1 小时前
linux线程概念和控制
linux·运维·服务器·开发语言·c++
Nightwish52 小时前
Linux随记(二十一)
linux·运维·服务器
IT成长日记4 小时前
【自动化运维神器Ansible】Ansible常用模块之File模块详解
运维·自动化·ansible·file·常用模块
獭.獭.4 小时前
Linux -- 文件【上】
linux·运维·服务器·进程·pcb
不会敲代码的XW5 小时前
高可用集群KEEPALIVED的详细部署
运维·云原生
nbsaas-boot6 小时前
收银系统优惠功能架构:可扩展设计指南(含可扩展性思路与落地细节)
java·大数据·运维
爱喝酸奶的桃酥6 小时前
解密负载均衡:如何轻松提升业务性能
运维·负载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