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封面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拥抱变化、终身学习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的人生课题,是保持职场竞争力的关键。
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或许可以归为3类:
思考是一种自我提问的表现形式
- 个人专注时间:静态资料(如书籍、文档、课程视频),阅读、思考与实践;
- 知识与思想碰撞:向师者提问;
- 吃一堑长一智:必须付出代价才能换取学习经验。
其中第2项提问涉及沟通协作,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核心技能。
一、Object:提问与解答,3次以内交互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好的提问,目标是什么?
朴素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效率),获得期望(甚至超出预期)的答案(质量)。
关注2个指标:效率 、质量。
1.1 效率
最直接地,提问与解答的时间可以度量提问效率。考虑以下场景:
- 高中生小张向数学老师请教"圆锥曲线"题目,共耗时 30 分钟(高中一节课时间是 45 分钟)
- 程序员小李遇到软件架构设计问题,在技术网站上发布提问,2 周内补充上下文信息 5 次,获得了 8 个回复,最终确定了决策方案。一方面,小李在此问题上投入精力约 120 分钟。另一方面,问题从提出到解决跨度为 2 周。
由上述 2 个提问场景,可以想到提问与解答包括:同步 和异步,难以使用时间来进行统一衡量。
因此,基于作者个人经验,考虑使用交互次数来衡量提问效率。
以高考志愿网红张雪峰的视角,来看一个提问效率低的情景:







以上提问方式,表现出非正式性、随意性,基本没有提问逻辑,没有达到提问的目标,更像是泛泛而谈,张雪峰老师也就难以给出有效的解答。
如果按分钟付咨询费,那请问花了多少钱又达到了什么目标呢?
1.2 质量
人难以对认知以外的事物做出合理的评判。
如何对解答质量进行评价:知识积累 + 思考 + 兼听则明。
商业性质营销号所表达的内容往往具有明显的引导性、诱导性。
老师在进行问题解答时,可能:
- 故意有一些信息引导,甚至是误导
- 由于自身局限性,无法给出更周全的回答
豆包、Kimi 老师也时常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做到对老师表示尊重,对解答批判式吸收,拿来主义,学以致用。
综合上述分析,决定将交互次数作为提问的综合衡量指标。
交互次数越少,提问质量越高。
正式问答中做到 3 次交互(提问、解答各 3 次)以内,是为最佳。
如果在3次交互后,确定对方无法解答该问题,也被认为是有效的提问。
二、Stupid:愚蠢的提问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助人是美好品德。本文所描述的提问与答疑解惑是一个典型的场景。
如上述中向张雪峰提问的情况,提问者不知道如何提问,没有提问的思维意识,沟通起来非常费劲。
另一方面,家长毕竟是消费者,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张雪峰老师会引导提问,并且掌握对话的节奏。
应该遵守基本的提问礼仪,以表示对问题的尊重、对老师的尊重。
2.1 伸手党
提问一些搜索引擎(百度、小红书、知乎、豆包、Kimi 等)上能查到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的正式提问,非朋友之间闲聊模式。
不好意思,打扰您一下,请问每年软考有几次啊?
(南京市)鼓楼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在哪里啊?
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啊?
2.2 反驳性人格
自我矛盾式提问,当你认真分析理性回答时,每一个方案都被不假思索地逐个反驳。
这类人挺烦人的,属于既要又要还要的提问!
我觉得不算是提问,更多像是情绪发泄,这已经脱离此主题了。
三、Smart:提问的智慧
3.1 提问前,准备
OCQD 结构化提问
正式的提问,可以结构化为以下4部分:
- Object,明确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Context,描述问题的核心上下文信息
- Question,精炼出多个提问语句
- Done,已做的工作,对问题的认识
X Y Problem
"X Y Problem"(X-Y 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沟通问题,它指的是当一个人试图解决一个问题(问题 X)时,却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对问题的理解不全面、缺乏相关知识等),错误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问题 Y)来寻求帮助,而问题 Y 可能并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 Y 并不能解决 X。
这种现象在技术交流、问题解决和日常沟通中非常常见。
核心特点
- 问题 X 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提问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不知道如何直接表达。
- 问题 Y 是提问者认为可以解决 X 的途径,但实际上可能并不相关,或者只是问题 X 的一个侧面。
- 这种现象会导致沟通效率低下,因为解答者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问题 Y 上,而忽略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X。
举例说明
假设你正在准备一顿晚餐,遇到了一个问题(问题 X):你发现烤箱无法正常加热。
你检查了一下,发现烤箱的温度显示没有变化,于是你认为可能是烤箱的温度调节旋钮坏了(问题 Y)。于是你向朋友求助:"我的烤箱温度调节旋钮好像坏了,你能帮我看看怎么修吗?"
然而,实际上问题 X 的真正原因是烤箱的电源插头没有插好,而不是温度调节旋钮的问题。如果你的朋友按照你的描述去检查旋钮,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忽略了真正需要解决的电源问题。
做到结构化提问的第1条:明确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有效避免 X Y Problem。
渐进式提问
上下文信息为解答者提供了问题的背景和环境,使其能够快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核心。
如果提供过多的上下文信息,显得啰啰嗦嗦,可能会让解答者感到困惑,难以抓住重点。
如果提供的上下文信息太少,解答者又不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基于问题背景全貌,去帮助解决问题,也就无法把握解答的方向。
过多或过少都不行,那该怎么办呢?
渐进式提问,表达核心内容,然后根据交互情况,按需逐渐丰富和补充,帮助解答者理解问题全貌。
从上面的流程图可以发现,如果提问质量高,最少只走2次判断逻辑,就能达到结束提问。
明确提问语句
过多的描述性表达可能会让问题显得冗长且缺乏重点,导致解答者难以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难以在问题的认识上达成一致,容易跑偏。
因此,至少确定1到2个明确具体的问答语句是非常重要的。
已做工作
我们在提问前,一定是经过努力探索与思考的,应体现出来。
一来表现自己的认真与诚恳。
二来提高沟通效率,避免重复回答已知的内容。
比如我所遇到的一种情况:
我对问题已经尽可能理解,已经读了文档,但因为文档质量较差,无法解决问题。
- 向 A 提问请教,A 说去找 B
- 向 B 提问请教,B 说去找 C,看一下文档,文档里都写了。
- 向 C 提问请教,C 说去找一下 A 或 B,工作可能不一样。
再比如,某一项目的解决方案有 5 种,已经知道了最常见的 3 种,那么在提问的时候就应该说明信息。
在提问的时候,把已经清楚的信息、已经做过的工作表达出来,可以避免重复回答与绕圈子。
3.2 提问时,诚恳与尊重
一定要做好提问准备再去提问,提问时建议遵循以下步骤:
-
优先使用文字描述,逻辑清晰,格式优美(推荐使用 Markdown 编辑),通过微信消息、邮件或共享文档的方式传递。
-
提前预约时间,态度诚恳。
如果问题背景很复杂,且内容很多,当面描述支支吾吾,现场组织语言,对个人表达能力是有较高要求的。
3.3 提问后,总结
记录与总结
提问时进行记录与总结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它不仅能帮助更好地组织思路,还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至少,要记录问题解决的过程日志,便于自己理清工作思路。
有的工作时间跨度较长,间隔时间久了很容易忘记,尤其是管理者角色每天填一堆表格。
每一次填表,记忆里好像曾经填写过,但实际去填写的过程像是填写一张新表,因为之前填写的信息,已经找不到了。这种现象挺烦人的,哈哈!
另一方面更糟糕的是,容易自相矛盾,上个月填的表和这个月填的表信息不一致😅。
向多人提问
兼听则明,向多人求助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完善的解答。
联想到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边际成本。向一个人提问时间损耗是30分钟,向10个人提问时间损耗是40分钟,而不是30x10=300分钟。
记录与总结,便于分享和传播,向他人提问时,直接甩给对方一个共享文档链接。
对方可以很轻松地加入进此问题的"讨论组"中来,而你几乎不需要再付出任何时间成本。
如果每向一个人提问,都要从头到尾解释说明问题,效率低且很心累。
如果你懒得讲,直接表示:自己翻群聊天记录吧。这样显得有些傲慢,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尊重!
问题闭环
如果问题已经解决了,及时告知,避免他们拿着花了好大功夫才准备好的解决方案给予回复时,得到你冷冰冰的回复:「不用了,已经解决了」
这挺让人无语的,尤其是多方付出了很多时间与心血。
问题闭环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避免浪费他人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体现了提问者的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在提问或请求帮助后,无论问题是否解决,都应及时向提供帮助的人反馈问题的最终状态。这包括:
- 问题解决:告知对方问题已经解决,并感谢对方的帮助。
- 问题未解决:告知对方问题仍未解决,但感谢对方的努力和建议。
总结
本文是基于个人工作情况,对「提问」的一次深刻思考和总结。提问前做好准备工作,提问时掌握提问方法并表示尊重,已做工作知会、完成时告知、向多人提问等等。
掌握提问的智慧,需要长期工作实践,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参考
- GitHub 《提问的智慧》中文翻译,github.com/ryanhanwu/H...
- 豆瓣读书,《提问的智慧》,book.douban.com/subject/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