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自动化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若一味追求自动化测试的覆盖率,而忽视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则可能陷入为自动化而自动化的误区。这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维护成本的剧增,拖累开发进度和交付质量。
而合理平衡维护成本与长期收益的问题,有助于自动化测试持续高效运转,有利于集中资源覆盖核心场景,及时发现和修复缺陷,从而有效保证项目质量。
因此我们需对此问题高度重视,以下是常见的4大处理策略:
测试自动化不踩坑:4 策略告别 "为自动化而自动化"
1、明确自动化测试的价值目标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软件测试自动化的目的,即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如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等,而非完成自动化的指标。
因此需要在启动测试自动化之前,确认我们的核心价值目标。实际上,并非所有测试都适宜或值得自动化,应优先考虑高价值场景,避免盲目追求高覆盖率。
需要识别高ROI场景和高风险场景(数据安全、资金交互方面),对此场景实行优先自动化策略。而高ROI场景一般包括:高频执行场景、重复性高场景、关键业务场景等。
自动化测试
2、建立用例筛选机制
并非所有的测试用例都适合自动化,因此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们需要建立用例价值筛选机制,通过量化评估筛选出自动化收益大于成本的测试用例。
评估筛选机制可从执行频率、稳定性及自动化成本三方面进行筛选,高频执行的用例(如回归测试用例、CI 中的冒烟用例)自动化收益高;需求 / UI 频繁变动的用例自动化维护成本较高,不太合适自动化。
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构建自动化优先级矩阵,以执行频率为横轴,业务影响度为纵轴,对测试用例进行合理划分。通过矩阵,我们可以直接筛选出高频率+高影响度的测试用例。
用例筛选机制
3、定期进行ROI分析
我们需要持续进行评估,定期进行ROI分析。如自动化投入是否带来了净收益?哪些用例的ROI太低需要淘汰或优化?
用例的成本一般包括:开发成本、维护成本、环境/工具成本、学习成本;而用例的收益主要通过计算节省的人工成本、减少的修复成本和故障损失成本等方面。
收益可从以下方面计算:节省的手工测试时间乘以人力成本,加上提前发现缺陷所减少的修复成本,再加上加速发布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以及质量提升所减少的故障损失。我们通过数据来证明自动化测试的实际价值。
ROI分析
4、建立持续维护与优化机制
自动化测试脚本并非静态不变,需根据需求、UI等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因此需要建立持续的脚本维护和优化机制。否则自动化脚本将会快速失效,成为冗余资产反而增加团队负担。
建立持续性维护与优化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到人与版本控制:将脚本维护责任分配到对应功能的测试工程师,并纳入版本控制,从而确保脚本的及时更新维护。
(2)自动化测试持续集成:自动化测试需集成到CI/CD流水线中,每次代码提交自动触发测试。
CoCode自动生成测试脚本
(3)定期审查与清理:每个迭代需同步需求变更,及时更新相关脚本。每季度对用例进行检查,删除半年及以上未执行的冗余脚本。
(4)实时监控:我们可以通过工具统计脚本通过率、维护时间等指标,及时发现并优化负收益脚本。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测试效率,我们可以使用AI工具,如CoCode旗下的Co-Project智能项目管理中的自动生成测试用例、测试脚本和测试报告功能。该平台利用AI技术,能够自动生成针对每个需求的多维度测试用例和测试脚本,从而显著提升测试的覆盖度和全面性,有效保障测试质量,并大幅度减轻测试人员的工作量。
CoCode自动生成测试用例
总之,通过以上四大策略,明确了自动化测试的价值目标、用例的筛选机制、定期ROI分析以及持续优化机制,全方位高效平衡维护成本与长期收益的问题,有效避免为自动化而自动化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