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开源世界比作一条奔涌的大河,过去十年里,中国开发者已经从"岸边试水"变成了"中流击水"。
在最近落下帷幕的 Community Over Code Asia 2025,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伟老师基于《中国开源年度报告》进行的一场分享,用一组数字为这段历程做了注脚:全球开源开发者突破 2200 万,其中中国开发者 198 万,仅次于美国、印度。
而在影响力与贡献度的双轴坐标上,中国以 44% 的贡献度追平了美国近一半的水平,增速却高达 7.48%。更重要的是,Apache SeaTunnel 这样的项目第一次以"中国主导"的身份闯进了全球视野。
SeaTunnel 是谁?
在 2024 年中国 Apache 项目排行榜上,它位列第四,OpenRank 分数两年间从 300 分一路跃升,增幅巨大。
放眼全球,它已然"挤进"前二十,在中国军团里也稳稳站住了脚,成为"中腰部"项目中最具爆发力的一员。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社区与商业的合奏。
十年变迁:从"使用者"到"定义者"
十年前,中国开发者更多扮演着开源世界的"搬运工":下载、试用、反馈,贡献寥寥。转折点出现在 2019 年前后,ASF 孵化器里的中国面孔开始增多,SeaTunnel 正是在 2021 年迈入孵化器的大门。
2023 年,中国开发者对 Apache 基金会的贡献度首次超过美国,2024 年则把优势扩大到"比美国少一半的人,却交出了近一半的贡献"。
这种"质"的跃升,在 SeaTunnel 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
技术纵深------自研 Zeta 引擎在同样硬件下数据同步性能快 30%,让"国产替代"不再只是口号;
-
场景纵深------金融、运营商、互联网三大行业头部客户把它当成数据管道的默认选项,如某国有银行每天用它同步 20 TB 交易流水;
-
社区纵深------PMC 9 人、Committer 60+,其中 60% 来自国内云厂商和一线互联网公司,真正把"公司项目"变成了"社区项目"。
为什么 SeaTunnel 能跑得这么快?
答案藏在 "痛点" 二字。传统数据集成工具要么太重,要么太贵,要么只擅长离线或实时之一。SeaTunnel 用一套插件化架构覆盖了 150 余种数据源,CDC、批流一体、整库同步......所有时髦需求都能一键完成。于是,"用 SeaTunnel 先把数据搬出来"成了很多国内团队的第一选择,落地案例从 Shopee 到顺丰,从美的到小米,不一而足。
社区运营则把技术红利进一步放大。
- 双周一次的线上 Meetup 已经办了 40 余期,大大活跃了社区成员的参与度;
- GitHub 上每月仍有 200+ 活跃 Issue/PR,钉钉群、微信群保持活跃;
- 中文文档占到七成以上,降低了国内开发者的"心理门槛"。
- 深度参与全球开源盛事,向全球开发者进行自我"推介",如在今年的 Community Over Code Asia 上,SeaTunnel 带来了《SeaTunnel 架构分析与 Cloudberry 集成实践》、《现代化文本向量数据 ETL 方案:基于 Apache SeaTunnel 与 Amazon Bedrock 的实践》等多个议题,深入阐述与大数据生态的集成与协同战略。
这些看似琐碎的运营动作,最终沉淀为项目活跃度与用户黏性的双高曲线。
用户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
根据报告预测,到 2025 年底,中国开源开发者将突破 210 万,贡献度与影响力增速分别高达 8% 与 5%,均居全球首位。SeaTunnel 作为"中腰部"项目里的种子选手,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下一批冲击全球 Top20"的热门。理由很简单:
- 技术侧,它已兼容 Iceberg、Paimon、Doris 等新一代湖仓组件,天然站在数据架构升级的浪尖;
- 商业侧,华为云、腾讯云把它打包进自家大数据套件,意味着未来三年还将迎来一波"云厂商红利";
- 社区侧,海外用户比例正在悄然增加,摩根大通、Shopee 的案例证明,中国项目也能讲"全球化故事"。
回望十年,中国开源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靠的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像 SeaTunnel 这样的项目------在真实业务场景里啃最硬的骨头,在社区治理中做最细的功夫,最终在开源世界的坐标系里写下自己的名字。
下一个十年,当更多像 SeaTunnel 一样的项目从"中国 Top20"走向"全球 Top20",那条奔涌的大河也许会出现新的源头,而源头之上,赫然写着"Made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