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冬行业到自由边界:我的羡慕
小弟我一毕业就先做了5年前端开发。过去几年,明眼可见的是前端的日子并不好过------需求萎缩、岗位收紧,加上 AI 兴起,现如今,做个网站几乎成了"会打字就能上手"的事😂😂😂。

放眼整个互联网圈也如此,从曾经的高薪光环,变成了动不动就"优化"、动不动就"内卷"的高压地带,加班、内卷、绩效、裁员,这些词成了日常的主旋律。

于是我越来越羡慕那些不被岗位定义的独立开发者/自由职业/远程工作者------他们没有地域限制,不用早晚高峰去地铁挤人/开车塞车,没有老板盯着 KPI,也没人规定你几点打卡、几点下班。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状态简直像是打破了职场的天花板。
这周末,我见了一个朋友------也是我的初代同事,大治。他就是从传统岗位"跳"出去的人之一。以前他主要做开发,但也会做设计(众所周知,早些年,前端开发几乎都是要兼职着画图、切图的)。现在,他平滑过渡,已经是网站架构师,客户要的是网站,从视觉到交互一手包圆,能设计、能编码、能交付,真正做到了"一条龙"服务。
从格子间到自由之路:大治的经历
他说: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培训班里硬生生学出来的。学设计的时候,他蹭了隔壁前端班的课,在 freeCodeCamp 上拿了证书。英语水平不错,可以做技术总结报告;吹牛能力更是顶配------成功劝说两位朋友买下代销售的设备等等。
回想过去,他还不忘向我吐槽:18年的时候,职业还在早期阶段时,老板一声令下要做个管理系统,他就负责调研、写实验版界面,开会讨论一圈,最后又改回第一版 ------ 我说这早就是见多不怪了:这种"兜兜转转回到起点"的事,在职场里太常见了。
最终,他的转折发生在一次项目,因为项目方向和资源分配的争议,他和老板在会议上正面冲突,会后没等 HR 找他谈话,他自己就先递了辞职信------可以说,是他"炒"了老板。

后来,他休息了一段时间,又开始重新找工作,重新找工作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在这个过程中,关键他结识了几个自由职业者。后来他们帮他接到了一些零散项目,零散项目慢慢变成中型项目,中型项目又带来了长期合作。很快,他就体验到了"远程开发"的畅快感------起床不用挤地铁、午休可以去楼下跑步、开会甚至可以穿着拖鞋。这一切,让他下定决心:以后只做远程工作。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找到社区
大治介绍说,远程工作的内容变化不大------99% 都在电脑上。但远程工作的沟通方式不一样,需要学会异步沟通,团队管理也得更现代化。生活上,他能更好地掌控时间,状态好时多干点,状态不好时就去打游戏、跑步,回来补上进度。
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不确定性很强------有时有项目、有时没项目,没项目就没收入。这种"不确定"带来的焦虑,让他一度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直到手里有了可持续性的订单,他才慢慢有了安全感,也能放下对未来的过度担忧。
而这些订单里,有不少是来自同样是独立开发者的朋友------他们组成了团队,不仅会共享自己的客户,还会根据各自的技术背景,帮朋友间对接合适的合作伙伴。对独立开发者来说,这种资源简直是救命稻草。
我听了之后,表示非常认同。独立开发者在事业初期,都会面临资源不足、客户来源单一的问题。没有捷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入有活力的专业社区,和圈子里的从业者共创合作、共享资源。
开发者的共创空间:遇见秦托邦
刚好,最近我接触到一个团队------秦托邦。

这是一个面向独立开发者、自由职业者和远程工作者的线下开放社区,它位于西安秦岭山脚下的剪鸭村,离市区只有 30 分钟车程。

大家在这里分享项目机会、交流技术、抱团接单,不用一个人单打独斗。更重要的是,这里得到了政府补贴,专门吸引年轻人回流山村。社区不仅有【免费入住名额】,后续各项生活成本也极低。

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免费提供上下铺双人间或四人间,配备共享厨房、图书馆、健身房、咖啡馆,以及全天候开放的办公区。 去年一年,这里接待了 400 多位旅居伙伴,办了 200 多场活动。

你可以发起黑客松、为公共空间加 IoT 面板、和设计师做跨界项目,甚至帮社区的边牧"猪猪"写个智能喂食程序。
既有山野的松弛,又有创意的碰撞;
既能独处做事,又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大治说,这种地方很容易让独立开发者"上头"。他推荐给我,我也推荐给大家:

如果你正打算给自己一个新的环境,想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让生活回到自己的掌控里,那么秦托邦就是那个可以试一试的地方。 点击链接/扫码报名/扫码进群!


冲冲冲!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