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修复了一个 Bug,发布到生产环境,然后------砰------同样的 Bug 又出现了......但这次它长了小胡子、带上墨镜了?
欢迎来到《你应用的"恐怖系列"》!
Bug 从来不会真正地死去。
它只是在代码库的另一个地方重生。
带着一个新的 IP 地址。
你经过漫长的调试,终于感到骄傲,告诉经理"搞定了",然后潇洒地关闭了 Jira 工单......结果一周后,QA 发来一张截图,上面竟然还是一个一模一样的问题------只不过这次出现在了另一个流程中。
那不是 Bug。
那是你的应用程序学会了如何生存。
它在进行着进化。就像微波炉里的蟑螂一样。
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反复发生(又名"开发者的诅咒")
别再假装不知道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的 Bug 会带着复仇之心不断卷土重来的原因:
1. 你没有写任何测试
你以为你可以闭着眼睛修复这些Bug。你没有先写一个失败的测试。现在你只是在意臆它能用。那不是修复,那是在祈祷。
"在我的本地是好用的呀" 听起来多棒啊。但是大胆兄弟,生产环境可不是你的本地环境。
2. 你只是在治标不治本
你修复了一个前端的Crash,至少现在用户不会再看到崩溃了。
但真正的问题出在哪儿?一个不靠谱的后端,它有时候会返回 user = null
,因为它......没错,那个 API 是你从StackOverflow
或者AI
里复制过来的。
真正的Bug不在按钮上。真正的Bug在你的代码逻辑里。去深挖一下吧。
3. 你复制粘贴那个函数,就好像它是免费的房子一样
烂代码的传染病:如果你重用烂代码,你就是在克隆烂 Bug。欢迎来到痛苦的无限循环。
DRY 原则的另一面 DRY:别重复你自己。 但更要命的是:别把那些破烂逻辑到处乱用。
4. 你的应用状态比政治地图还复杂
共享状态太多,全局变量到处飞。你的代码,就是一堆定时炸弹上面糊了个界面。
有毒的关系 当一个组件更新了另一个的状态,而被更新的那个却浑然不知......这不叫通信,这叫一段有毒的关系,这叫暗通情愫。
5. 那个"万恶之源"文件™
每个项目都有那么一个文件。
没人想碰它。它有 3000 行逻辑,职责混乱,还有一些 2016 年由一个早已离职的承包商 Kevin 写下的注释。
只要你碰它一次,五次迭代之前的 Bug 就会重新浮现。 Kevin,如果你看到这段话------你为什么要用反射和正则表达式?
怎样能真正的干掉那些反复出现的 Bug(这次是认真的)
好了,吐槽就到这里。咱们来聊聊如何"活下来"。
下面是确保那个 Bug 永远不会再戴着假发卷土重来的方法:
1. ✅ 在修复之前,先写一个测试*
如果你不能在测试中重现 Bug,那你就没有真正找到这个 Bug。
你的目标是在修复它之前,先捕捉到那种"痛苦" 。
java
@Test
void shouldExplodeWhenUserIsNull() {
assertThrows(NullPointerException.class, () -> {
userService.processUser(null);
});
}
你现在有一个失败的测试。一旦它通过了,你就知道 Bug 已经被彻底消灭了。
没有测试=就没有证据。
2. 修复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表面上可见的崩溃
你的 UI 崩溃了?
那就顺便去看看后端吧。
你的后端抛出了一个异常?
那就顺便去检查数据层。
数据库里有垃圾数据?
那就顺便去看看你 2021 年的 CSV 导入任务。
真正的修复感觉就像考古------你需要不断地向深处挖掘,直到 Bug 被石化。
3. 避免在代码库中复制粘贴逻辑
重复是 Bug 滋生的温床。
每次你 Ctrl+C
和 Ctrl+V
那个 formatUserDetails()
函数时,你都在克隆一支由脆弱代码组成的军队。
把通用逻辑重构到工具类里。
在必要时进行抽象。
但拜托------别把同一段有问题的逻辑粘贴到五个文件里。
一个地方有一个 Bug,那只是一个 Bug。
五个地方有同一个 Bug,那将是你职业生涯的悔恨。
4. 📓 记录奇怪的修复
未来的你不会记得你为什么要把那个服务调用封装在 try-catch-swallow
里。
写下注释。或者更好------记录下 Jira 工单的链接。
arduino
// 不要删除: 修复bug: #1423 --- 如果 user.id 是 UUID v1,程序会崩溃
或者你写一个README:
markdown
⚠️ 已知莫名的问题:
- 别在 URL 中使用 `user.id`------这会在旧的 nginx 配置中导致 404 错误
- 如果电子邮件包含 `+` 符号,PayPal 集成就会中断
文档就像时间机器一样。快用上它吧。
5. ☠️ 无情地删除无效代码
僵尸代码是真实存在的。
它就那么安安静静躲在那里......没有注释......没有测试......
有时甚至通过一个没人懂的奇怪代码路径在生产环境中运行着。
如果它没有被使用、不清晰、或不必要------就删除它。
怕什么?Git 有历史记录。 当然了,你也被允许删除 Kevin 那个从 2016 年的"遗留"下来的方法。
额外奖励:知道何时该"烧掉一切,推倒重来"🔥
有时候......修复它是不值得的。
如果你的功能是靠胶水、控制台日志和希望拼凑起来的------那就考虑重写吧。
重新开始。 在重写的过程中编写测试。 使用设计模式,而不是"万能胶"。
一次好的重写,就像是给你的代码库做了一次疗愈。 没错,这会很痛苦。但之后,一切都会感觉更神清气爽
结束调试日志
你以为 Bug 已经死了。 但它正藏在另一个流程中。等待着。观察着。默默地记录着日志。
下一次遇到Bug时,在你宣布"搞定了"之前,问问自己:
- 我写测试了吗?
- 我找到真正的根源了吗?
- 我只在一个地方修复了这个问题吗?
- 六个月后,我还会记得这次修复吗?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
那么恭喜你------你的 Bug 现在是开源且可以自我复制的了。
彻底修复它------否则你将被永远困扰
如果你的 Bug 反复出现,那不是运气不好。那是糟糕的工程实践。
修复得要巧妙。 修复得要深入。 还有拜托------离 Kevin 那个被诅咒的文件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