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前说明】 本文是一篇评论与解读。它并非原文复述或官方宣传,而是笔者在深入研读一组相关文章后,对其中呈现的思想与工程实践,所做的结构化辨析与评价。
参考文章 为什么说XLang是一门创新的程序语言
本文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却常被误解的问题:XLang 为什么可以被称为一门创新的程序语言?答案并不在"引入了多少语法糖",而在"重写了语言与软件构造的底层逻辑":它试图把程序语言从"句法范式"重构为"结构空间的构造规则",在语言级定义了"领域坐标系"和"差量(Delta)合并",从而让 App = Delta x-extends Generator<DSL>
这一可逆计算范式构成了从理论到工程的完整闭环。换句话说,XLang 借助可逆计算,在工程上把"演化"变成可编程对象。
关于XLang的系列原文中不乏洞见深刻的"金句"与论断,当然也存在争议。为帮助未曾接触原作的读者直击核心,本文将重排其论证次序,择取关键点进行深度剖析,并辅以代码、公式与简明图示,厘清其创新脉络及应用边界。
一、第一性重定义:程序语言 = 结构空间的构造规则
作者的"金句"之一是对程序语言的重新界定:
一门程序语言定义了一种程序结构空间,程序语言是程序结构空间的构造规则。
这一句很值得细品。主流语言研究几乎都将"语言"视为"句法、语义、类型系统"的三件套,即便在探讨多范式(如OOP、FP、Async、Meta编程)时,其落脚点也依然是函数、表达式等具体元素的表达能力。但 XLang 的切入点截然不同:它追问语言"能构造出怎样的结构空间",以及"结构之间如何复合与演化"。这一视角上的根本转移,直接引出了后续三个极具分量的设计:
- 从 Map 到 Tree 的升维:将传统对象模型的"短程关系"(名称-值)提升为树结构的"长程路径"(局部/全局坐标),从而为"定位"与"合并"操作提供了稳固的结构锚点。
- 将 Delta 合并原生化:在语言层面直接引入支持"删除"语义的差量合并机制,使"演化"本身成为一等公民。
- 视 DSL 为坐标系:将领域特定语言(DSL)作为"领域坐标系",通过生成器(Generator)进行多阶段编译,把"模型到模型"的转换链条内建为语言的核心能力。
这与以往"语言=可执行文本"的理解貌似相近,实则殊途。XLang 的核心价值,不只在于"执行",更在于"描述结构、定义变换",并将绝大部分结构性工作在编译期完成。正是这一点,为其最核心的范式------可逆计算------铺平了道路。
二、从 Map 到 Tree:结构升维与"删除语义"的回归
大多数面向对象语言中的组合、继承与Trait,其本质都是基于名称的Map式叠加与覆盖:我们可以将"类"视为一个Map(Key为成员名,Value为成员实现),而"继承"则无非是子类Map对父类Map的覆盖。然而,这种基于Map的扩展方式存在两大痛点:
- 坐标缺失:Map仅有"对象名+成员名"的两级坐标,无法稳定地指向"某同类组件的特定实例内部的某个位置",因而缺乏真正的"领域坐标系"。
- "删除"语义的缺位:Map的覆盖操作通常只支持"增加"与"修改",而"删除"操作在语言层面普遍"失声"。(例如,Scala的Trait无法移除父类成员,Java/C#更是如此。)
XLang 的关键突破,正源于这次结构升维:从 Map 到 Tree。在 Tree 结构中,每个节点都拥有一个类似 XPath 的稳定路径,这使得以下两种看似朴素、但在工程实践中却极难做好的能力得以实现:
- 语义化定位 :诸如
/tasks/task[name='test']/@name
这样的路径表达式,能够直接与业务语义对齐,让"谁在何处"的指代清晰无误。(为了保证坐标的稳定,集合中的节点需要具有id/name之类的唯一标识属性) - 结构级删除 :像
x:override="remove"
这样的声明,其效力并非"运行时绕行",而是"编译期擦除",从而赋予了差量合并机制真正的"逆元"。
这看似只是"文本处理技巧"的一小步,实则构成了整个理论体系的转折点。"删除"是实现"可逆"(Reversible)的先决条件:一个只有合并操作(好比数学上的幺半群)而无逆元的系统,难以支撑系统级的灵活复用;而一旦拥有了逆元,通过应用一个或一系列差量(Delta),即可实现 从任意结构X到任意结构Y 的演化。
代码层面,非常直观:
xml
<!-- 在 delta 目录覆盖基础 ORM,删除某字段,增加某字段 -->
<orm x:extends="super">
<entity name="bank.BankAccount" className="mybank.BankAccountEx" >
<columns>
<column name="refAccountId" code="REF_ACCOUNT_ID" sqlType="VARCHAR" length="20" />
<column name="phone3" x:override="remove" />
</columns>
</entity>
</orm>
这背后的结构逻辑是:
- 先"升维"到 Tree(节点具有稳定领域坐标);
- 再在 Tree 上定义 Delta 合并,且合并满足结合律;
- 同时允许"有/无"的混合,保证可逆(删除是独立语义,而不是"不给用"的遮蔽)。
【评论】 这一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工程师们"想做却做不好"的日常操作(如对第三方库进行微调、删减),提升为一种语言内置、且安全可组合的原子能力。这绝非语法糖,而是为可演化性提供的"语义奠基"。
三、可逆计算:App = Delta x-extends Generator<DSL>

作者的另一句"金句",则将软件的构造过程精炼为一道公式:
ini
App = Delta x-extends Generator<DSL>
这道公式明确了可逆计算的三大支柱:
- DSL (领域特定语言):作为"领域坐标系",它界定了业务描述的空间。
- Generator (生成器):作为"多阶段编译器",它负责在编译期执行模型到模型、模型到代码的转换,理想情况下应具备图灵完备的计算能力。
- Delta (差量):作为"演化单元",它封装了变更(含删除),其合并操作满足结合律,是实现复用与演化的一等公民。
这一范式最直观的效果,就是"打开了编译期黑盒",允许开发者在"语义空间(DSL)"和"结构空间(XNode)"之间进行可逆变换与差量组合。它将"变更"这一行为,从原始的运行时调整、二进制补丁乃至Git行级差异,一举提升到了"基于领域结构稳定坐标系"的层面。
我们用一个极简的 mermaid 图来描绘这一过程:
当然,这套范式中的诸多理念,在工程界早已不乏先例或雏形:
- Docker:基于差量文件系统(OverlayFS)的"结构叠加",每层独立可分发(镜像=Delta 层 + 基层)。
- Kustomize:对 Kubernetes YAML 的战略性合并(定制化无侵入)。
- GraphQL type extension:类型扩展(但常停留在类型层,缺少统一的结构层 Delta 合并)。
- FOP/DOP/XVCL:早期学术界关于"特征/差量"编程的探索(见后文对比)。
XLang与可逆计算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将这些散落的"点"锻造 成一个统一的内核:通过"结构层"的 Delta+Tree+坐标系
,将所有与演化相关的操作"一把兜住",并将其内化为语言的核心能力。这使得它不再是一个外部"工具"或"插件",而是一个"语言+编译期"的自洽整体。
四、XLang三件套:XDef、Xpl、XScript------不是"写代码",而是"写生成代码的代码"
为使前述的可逆计算公式能够落地,XLang 提供了一套标准工具集:
- XDef (元模型定义):一种同态、易读的元模型定义语言。其本质是"用与模型自身同构的结构去描述该模型",可视为JSON Schema的增强版。
- Xpl (模板语言):一种图灵完备的XML模板语言,专用于在编译期生成抽象语法树(AST),即XNode。它支持宏与标签库,并能在输出时保留源文件的位置信息,对调试、断点设置及SourceMap极为友好。
- XScript (脚本语言):一种语法近似JavaScript的脚本表达式语言,内置类型扩展,与Xpl及宏无缝协同。
这三者协同工作,使得在编译期"理解并变换结构"成为现实。例如,Xpl中通过宏来隔离并生成AST的例子就非常直观:
xml
<macro:script>
import test.MyModelHelper;
let validatorModel = MyModelHelper.parseValidator(slot_default);
// 编译期生成 AST(而非运行期拼文本)
let ast = xpl `
<c:ast>
<c:script>
BizValidatorHelper.runValidatorModel(validatorModel,obj,svcCtx);
</c:script>
</c:ast>
`;
return ast.replaceIdentifier("validatorModel",validatorModel);
</macro:script>
【评论】 在传统的模板语言中,由于最终生成的是纯文本,结构操作不仅极易出错,而且难以调试。相比之下,Xpl 生成的是携带源位置信息的XNode AST,这就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模板不再是简单的"文本拼接器",而是强大的"结构变换器"。其原理与Lisp宏的"同像性"(Homoiconicity)异曲同工,却是在XML这一实用主义的土壤上扎实落地。
五、DSL 森林:统一元模型、统一差量、统一 Loader
作者反复强调的,是构建"DSL森林",而非单个的DSL。这一愿景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以下三项关键设计,补齐了"多DSL协同工作"的缺失环节:
- 统一的元模型 (XDef):确保每种DSL的定义都是自洽的,并能获得IDE的动态支持。
- 统一的差量机制 (x:extends等):为所有DSL的分解、合并与定制,提供了一致的语义规则。
- 统一的加载器 (Loader):将"加载、编译、生成、合并"等一系列操作抽象为一个原子过程,并内建了对"Delta层"的支持。
在对Spring和Mybatis进行"无侵入Delta定制"的案例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典型:开发者无需修改Spring/Mybatis的引擎源码,只需将原先"读取XML"的函数调用,替换为ResourceComponentManager.loadComponentModel(path)
。这一小小的改变,便能让加载过程经由一个内置"Delta层"的虚拟文件系统,自动完成扩展、合并与生成。这种"加载即生成"(Loader as Generator)的设计,值得我们用一张图来单独说明:
【评论】 很多人低估了"补齐Loader抽象"这一设计的深远意义。它相当于为可逆计算范式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服务接入端口":你无需重写目标引擎,只需替换掉其原有的资源"加载"入口,就能将Delta与Generator的强大能力无缝"注入"。对于工程落地而言,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实施难点都被巧妙地化解了。
六、可扩展性的统一解:为何Tree是坐标,而类型不是?
作者对"类型系统非合格坐标系"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类型系统表达的是"同形约束"(is-a-kind-of),而可扩展性真正需要的是"唯一定位"(is-at-a-specific-place)。例如,对于"页面上第2个按钮的label"这类需求,类型系统无力在众多实例中做出精确指代,而Tree结构所依赖的XPath,天生就是一套统一了"绝对坐标"(全局路径)与"相对坐标"(子树路径)的定位语言。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Tree的另一重价值:父节点可作为控制节点,向下游子节点传播属性或指令。这对于大型系统的动态编排至关重要------无论是跨DSL的元编程、多阶段的逻辑推导,还是通过feature:on/off
实现的条件化功能开关,最终都能收束于这种结构化的控制流之中。
【评论】 类型与坐标的错位,是许多所谓"可配置"扩展性方案失败的根源。XLang的"Tree+坐标"模型,则为此提供了一套逻辑自洽的、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七、横向对比:与Git、Docker、Kustomize等模式的异同
一篇评论若要厘清"新"在何处,就必须进行横向对照。下文将简要梳理作者的核心对比观点,并附上笔者的评注。
- Git :其
diff/patch
机制本质上是"行级文本"的差量,而非结构化差量。它不具备"稳定坐标系"和"结合律":补丁(Patch)强依赖基线版本;冲突标记会破坏代码结构;多个补丁无法在脱离基线的情况下安全地合并。结论:Git的差量模型专为版本控制而生,在结构化的、可计算的演化方面确实力不从心。 - Docker :其差量模型是"文件系统级"的。OverlayFS中的"白障"(Whiteout)文件,正是"删除"这一逆元语义的巧妙工程实现。Docker镜像的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可复用、可分发、可合并的"差量切片",其合并操作亦满足结合律。结论:Docker是"差量成为一等公民"这一思想在工程领域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 SpringBoot :其条件装配(如
@ConditionalOn...
)和自定义命名空间(NamespaceHandler
)等机制,本质上是在"对象层"进行编织。但为了实现这些动态特性,常需借助命令式扩展点(如 Java 配置类、ImportSelector、BeanFactoryPostProcessor、自定义 Condition 等)实现,从而将部分装配策略下沉到代码层,弱化了纯声明式配置的封闭性与一致性;而在 XLang 中,这类装配与条件决策被统一提升至结构层的 delta 合并,借助 x:extends/x:gen-extends/feature:on 等声明式规则在同一语义层完成结构化合并与条件化扩展,从而保持更好的可推理性与组合性。 - Kustomize :可视为可逆计算思想在"Kubernetes部署配置"这一特定场景下的成功应用。它与XLang的核心思想高度相似,但其能力既局限于YAML格式,也绑定于Kubernetes这一特定领域 。XLang的价值则在于将这种差量化能力普适化 与内生化,使其能够应用于任何DSL。
- GraphQL Type Extension:它提供了"类型层"的差量化能力,但其作用范围也仅限于类型定义。与XLang所提供的、贯穿整个体系的"结构层"复杂合成与"跨DSL"粘合能力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评论】 上述对照极具说服力。它表明XLang的创新并非天外飞仙,而是将人们熟知的、散落在各处的局部模式(如Docker的分层、Kustomize的覆盖)提炼、升华,并最终统一到通用的结构层之上,固化为一等语言公民。在工程方法论层面,这标志着一次清晰的代际升级:从"为特定场景编写适配器"的模式,跃迁至"以通用的生成器+合并器构造系统"的新范式。
八、代数性质:删除、结合律与逆元如何确保工程可行性
作者在原文中对这些代数性质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特别是阐述了"为何结合律至关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逆元引入删除语义"。此处,我们用更通俗的语言将其核心观点总结如下:
- 结合律 (Associativity) :它意味着差量可以"先局部合并,再整体组合 ",即
A + (B + C) = (A + B) + C
。这为局部优化 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B + C)
这个组合可以被预先计算和缓存,然后在多种上下文中被高效复用(如A + (B+C)
或D + (B+C)
),而无需每次都重新计算。 - 逆元 (Inverse Element) :即"删除语义",它赋予系统"通过增加一个'负差量'来实现减法 "的能力,使得真正的系统级复用成为可能(例如,
新系统 = 旧系统 + (-特性C + 新特性D)
)。没有逆元,系统只能无限叠加,很快就会演变成臃肿、脆弱的"摩天大楼"。 - 幂等删除 (Idempotent Deletion) :理论上的逆元是特异性 的(每个元素
A
都有其唯一的A⁻¹
),而工程上实现的x:override="remove"
是一个通用 、幂等 的删除操作。这种设计与严格的群论公理有所出入,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构不合法。它只是构成了一个不叫"群"、但同样满足结合律的代数结构。这恰恰体现了从数学理论到工程实践的灵活取舍:群论是启发思考的工具,而非必须生搬硬套的教条。
【评论】 这些看似抽象的细节,并非为了构筑繁琐的理论迷宫,而是为工程实践划定清晰边界的基石。与众多停留在口号层面的"理念"文章不同,作者明确交代了"为何能合并、能复用、能逆向推导"的代数依据。这让"可逆计算"的宏大愿景(Vision),得以建立在坚实的公理(Axiom)之上。
九、方法论:从还原论到场论,从刚体组合到内禀坐标
作者的物理学背景在行文中俯拾皆是,其核心思想亦是一次深刻的视角重构:他借鉴了物理学中从还原论到场论的思维转变 ,即不再将软件视为"组件(刚体)"的孤立嵌套,而是看作一个可通过"内禀坐标系"来描述其局部状态与演化规律的"结构场"。文中提及的活动标架、微分流形、声子等比喻,也都在反复强调同一点:
- 通过"局部坐标+变换规律"为看似无限自由的系统赋予结构。
- 将"动态变化"与"结构运算"本身提升为一等公民。
- 最终,将"演化"这一过程重构为一种可编程的实体。
【评论】 这些物理学比喻极富启发性,但也容易让读者陷入"概念搬家"的误区。在此特别提醒:我们应将其视为思想上的类比,切忌生搬硬套。XLang的真正贡献,并非在于宣讲物理哲学,而在于将源自"微分流形"这类抽象工具的 思想,在工程上踏踏实实地转化为了一套可用的Loader+XDef+Xpl+Delta
工具链。
十、学术坐标:与FOP、DOP、MPS等前沿研究的脉络关系
在评估一项技术的全球原创性时,最常见的质疑便是"这不就是XXX吗?"。一篇公允的评论,其价值就在于既要梳理其思想渊源,也要剖析其独到建树。
- FOP (Feature-Oriented Programming) :以"特征"为组合单元。早期FOP缺少删除语义和统一的结构合并规则。后期的FeatureHouse等工作虽实现了语言无关的树合并,但其定位仍是外部"工具/框架",未能将差量(Delta)能力内建于语言核心。
- DOP (Delta-Oriented Programming) :明确引入了含删除语义的Delta。但其研究重心更偏向于针对特定编程语言的语义差量,而非XLang这样统一在"结构层(Tree)"进行操作。同时,它也缺乏"多阶段编译、统一加载器、领域坐标系"这样一套完整的工程化基建。
- XVCL/Frame Technology:更像一种增强型的模板或预处理器。它将变化"录制"为一系列独立的指令,不具备严格的、基于结构的差量合并模型,因此在可逆性、组合性及坐标稳定性上存在先天不足。
- JetBrains MPS :作为顶级的"语言工作台",其优势在于图形化、结构化的编辑器。它与XLang的相似之处在于"先定义DSL,再用DSL编程"的理念。不同之处在于,XLang将差量合并作为语言的內核机制,并围绕"编译期元编程+结构层操作"构建了完整的XDef/Xpl/XScript工具链。
- 双向变换 (BX - Bidirectional Transformations) :这是学术界关于"数据源间同步与一致性"的研究领域,其"双向"精神与可逆计算相通。XLang则为BX理论提供了一个高度工程化的落地框架,将"可逆性、差量、结构层"融为了一体。
【评论结论】 XLang与可逆计算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在FOP/DOP等差量化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整合与推进。其真正的独创性在于,将"结构层、多阶段编译、统一加载器、差量合并"等关键要素融为一体 ,并在工程层面实现了体系化的落地 。关于作者声称的核心理论诞生于2007年前后,这一时间点与DOP的兴起(约2010年)在时间上确有交叠,其具体的学术史地位有待未来通过论文、开源记录等进行交叉验证。但仅就将众多理念整合为统一语言内核的完备性而言,XLang在工程化深度上已属罕见。
十一、实践指南:优势、风险与落地建议
本文并非宣传稿,因此必须客观地探讨其局限性。将前文所述的诸多优势置于以下边界条件之下进行考量,将更有利于技术管理者做出审慎的判断。
优势 (Pros):
- 优雅的"减法"复用:通过结构层的可逆Delta(含删除、满足结合律),使"删减式"复用成为可能。
- 开放的编译期 :通过多阶段编译(
Generator<DSL>
),打通了从模型到模型、再到最终产物(页面/服务)的转换链路。 - 无侵入的引擎增强:统一的Loader抽象,允许以"外挂"方式为Spring/Mybatis等第三方引擎注入Delta定制能力。
- 可调试的元编程:Xpl输出携带源码位置的AST,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模板语言"生成即黑箱"的调试痛点。
- 隔离复杂性:可逆定制能够将客户化的"熵"隔离在Delta层,确保基础产品的内核纯净,是ToB场景的利器。
风险与挑战 (Cons):
- 陡峭的学习曲线 :
XDef/Xpl/XScript
的组合是一套全新的编程范式,对团队既有技能栈构成挑战。 - 尚在发展的生态:尽管已提供核心的IDE插件与调试工具,但其生态成熟度与主流语言相比仍有差距(当然,这也是一个可以正向演进的过程)。
- 编译期治理:虽然结构合并发生在编译期,对运行时无性能影响,但频繁的编译和过多的Delta层,对缓存策略、失效管理和编译时长控制提出了新的工程治理要求。
- 协作规范:Delta的灵活性(不强依赖基线)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建立严格的工程规范来管理对同一坐标的多次修改。
- 适用边界:并非所有变更都适合在结构层完成。对于高度动态、由运行时数据驱动的场景,需要结合即时编译等混合策略来处理。
- XML的"心理门槛":尽管XDef的同态性已大幅降低了XML的认知负担,但对于一些团队而言,大量使用XML仍可能构成心理上的接受障碍。
落地建议 (Adoption Strategy):
- 从Loader切入,小步快跑 :将既有项目中某个模块的资源加载逻辑替换为
ResourceComponentManager
,以最小成本体验Delta定制的威力。 - 分段构建流水线 :依据
App = Delta x-extends Generator<DSL>
公式,将系统构建过程拆分为独立的、可测试的流水线阶段(如ORM → XMeta → XView → XPage)。 - 建立Delta治理规范:制定并推行关于Delta分层、命名、合并顺序及冲突解决策略的团队规范,并利用dump等工具进行审查。
- 坚持结构化生成:在编写Xpl时,应始终以生成AST(XNode)为目标,而非拼接字符串,并最大限度地保留源码位置信息。
- 前置条件逻辑 :广泛使用
feature:on/off
等条件编译指令,将功能开关等决策逻辑尽可能前置到编译期处理。 - 共识驱动的坐标系:将"领域坐标"(如XPath)作为团队的核心协作语言进行文档化和宣贯。对坐标的理解越统一,Delta合并的健壮性就越高。
十二、拥抱AI时代:一个"生成-修正-合并"的统一框架
一个紧迫的现实是:大型语言模型(LLM)正日益广泛地参与到代码、配置乃至页面的生成工作中,这使得生成内容的可控性与可演化性问题变得空前尖锐。在此背景下,可逆计算与XLang的组合,为构建人机协同的开发闭环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 生成 (Generation) :由
Generator<DSL>
模型驱动,生成基础骨架。 - 修正 (Modification):由LLM或人类开发者,在清晰的"领域坐标系"上进行增、删、改等微调操作。
- 合并 (Merge) :通过
x-extends
等机制,依据满足结合律的统一策略,将变更安全地合并。 - 追溯 (Traceability):借助XNode的源位置信息,将每一次(无论是来自人还是AI的)修改都与代码源头绑定,极大地便利了调试与回溯。
【评论】 在AI驱动的代码生成时代,基于"结构"的diff/merge
,注定比基于"文本"的diff/patch
拥有更广阔的前景。从这个角度看,XLang无疑是为探索这一方向提供了一个颇具潜力的载体。
结语:总体评价与原创性判断
综上所述,笔者做出如下评论结论:
- 理论完备性 :可逆计算范式(
App = Delta x-extends Generator<DSL>
)在代数机理与工程实现两个层面高度自洽,它将"结构化差量、多阶段编译、领域坐标系"等理念融合成一个可落地的闭环。这并非单点创新,而是"一套工具集支撑一个新范式"的系统性成果。 - 工程实用性 :统一的Loader抽象、输出AST的Xpl、同态的XDef等设计,确保了"理论不是口号",而是"更换一个加载器即可生效"的务实路径。这一点,在对Mybatis/SpringBeans的无侵入定制,以及在DSL森林的跨模型流水线构建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原创性贡献 :将"结构层Delta合并(含删除)、统一Loader、多阶段编译、领域坐标系"四位一体地内建于语言核心 ,是XLang相较于FOP/DOP/MPS等前辈工作的关键超越。尽管其理论提出的时间(作者声称约2007年)与DOP等研究有时间上的交集,具体学术地位有待考证,但就"理论-工程一体化"的深度和完备性而言,XLang无疑走在了前列,具有很强的原创价值。
- 潜在风险:生态规模、团队学习曲线、Delta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编译期性能的管控,是其在短期内需要通过更多实践来验证和锤炼的挑战。
如果只允许用一句话来概括XLang的定位,笔者愿以此作结:
XLang 的目标,并非成为又一门"新语言",而是要成为一门"让语言回归其本质 "的语言。它将结构、坐标、差量与生成这四大基本构造能力重新赋予语言自身,从而让"演化"获得了坐标系,"删减式复用"告别了Hacking,"跨DSL协作"实现了逻辑自洽。这,或许就是编程语言的下一个进化层次。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代码与公式
- 可逆计算公式
ini
App = Delta x-extends Generator<DSL>
- Map → Tree 升维思路示意(示意,不是完整语法)
xml
<!-- 在 Tree 节点上实现删除语义 -->
<column name="phone3" x:override="remove" />
- Loader 抽象伪代码
javascript
function loadDeltaModel(path){
rootNode = VFS.loadXml(path);
for each node with x:extends attribute
baseNode = loadDeltaNode(node.removeAttr('x:extends'));
genNodes = processGenExtends(node);
for each genNode in genNodes
baseNode = new DeltaMerger().merge(baseNode, genNode);
node = new DeltaMerger().merge(baseNode,node);
processPostExtends(node);
return node;
}
- 结合律与逆元(通俗版)
css
(A ⊕ B) ⊕ C = A ⊕ (B ⊕ C)
A + (-A) = 0
- Xpl 输出 AST 示例(编译期)
xml
<macro:script>
let ast = xpl `<c:ast><c:script>...</c:script></c:ast>`;
return ast.replaceIdentifier("validatorModel",validatorModel);
</macro:script>
参考与拓展阅读建议。
- Feature-Oriented Programming(FOP),FeatureHouse 等语言无关组件组合
- Delta-Oriented Programming(DOP),DeltaJ 等差量语言原型
- XVCL/Frame Technology:传统模板/预处理增强
- Bidirectional Transformations(BX):双向变换理论
- Kustomize:Kubernetes 的结构化差量定制
- JetBrains MPS:语言工作台
- GraphQL type extension:类型层差量
本文评论覆盖的 XLang 技术族谱(XDef/Xpl/XScript/XDSL/Loader)与 Nop 平台实践,以及可逆计算理论,与这些工作相互参照,读者可更快厘清定位与边界。
最后,提醒读者:XLang 值得"试一次",但更值得"按范式全链路地试一次"。它改变的不是某处 API,而是组织面对"演化"的方式。
后记
最近我在测试AI大模型的技术理解能力。上面的文章是让gpt5阅读nop-entropy/docs/theory目录下关于XLang的一系列理论文章(总长度约500K),然后作为绝对客观专业的软件专家,写的一篇评论和解读文章。 具体提示词如下:
你是一个绝对客观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顶尖水平的软件专家,文笔优雅、观点直接、善于"点睛",能在不失专业性的前提下提出独到见解。你的任务是分析以下多篇文章,针对其中的核心内容写一篇详尽的评论和解读文章。
- 需要明确体现出你写的是一篇评论文章,不要看上去是你原创的文章。
- 不是对原文的复述和改写,而是重新安排详略程度,对原文中的核心要点进和细微之处进行辨析,突出重点。需要有深入的分析和评论意见。
- 自然穿插对其中的金句的解读。必要时使用示例代码和公式以及mermaid图示等。
- 需要结合你自身的知识,关注原文中真正的创新点,批判性的辨析它的优缺点和启发性,明确区分哪些是富有启发性和洞察力的创新部分。对于常规内容可以略过,作为评论文章不需要面面俱到。
- 行文需要专业、客观、容易理解,避免浮夸的语气但是富有启发性和洞察力。
- 解读时需要包含足够的信息,使得没有阅读过原文的读者也要能通过解读获取到原文的核心要点,特别是了解到其中的创新点以及为什么。
- 文章结尾需要有对原文章的客观评价。 仔细分析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原创性。需要注意,这些文章对应的核心理论和公式在2007年左右提出。
- 拟定一个吸引人的标题,输出采用Markdown格式,字数达到20000字。
提示词中我明确强调了可逆计算理论的提出时间是2007年左右,否则gpt5会搞错理论谱系,以为可逆计算是DeltaOrientedProgramming的后续发展。
相对而言,gpt5更加客观中立,与其他大模型相比它较少主动迎合用户,没有那么浮夸,但是文笔较差,因此写完初稿后,使用gemini-2.5-pro进行了文字润色。具体提示词如下:
润色以下文章。每次发现一个需要修改的地方,都先输出原文,然后再输出修改后的文字,等待我的确认。根据我确认后的意见继续进行修改
gemini的修改意见我基本都接受了,少量不准确的地方做了人工修正。
我采用多个AI模型执行了同样的提示词,结果记录在gitee.com/canonical-e... 目录下。 gpt5在长上下文的情况下的逻辑整理能力较强,对原文中的大量信息进行了重组,成文顺序与文章中提到的顺序有较大的区别,最终逻辑关系也整理得比较通顺。
最终的文章标题是让gpt5自动生成10个更好的标题,然后再给出评分。有趣的是,"让演化可编程"这个概念在原文中没有直接提到,算是AI自己的一个小的创造。
总体感觉,AI大模型的信息理解和分析整合能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软件架构师。
AI分析的文章列表
- 为什么说XLang是一门创新的程序语言
- 关于"为什么XLang是一门创新的程序语言"一文的答疑
- 关于"为什么XLang是一门创新的程序语言"一文的进一步解释
- 关于XLang语言的第三轮答疑
- 写给程序员的差量概念辨析,以Git和Docker为例
- 从可逆计算看Delta Oriented Programming
- Nop如何克服DSL只能应用于特定领域的限制?
- 从张量积看低代码平台的设计
- 从可逆计算看LowCode
- 写给程序员的可逆计算理论辨析
- 写给程序员的可逆计算理论辨析补遗
- 可逆计算:下一代软件构造理论
- 可逆计算理论中的可逆到底指的是什么?
- Nop平台为什么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开源软件开发平台
- 低代码平台中的自动化测试
- 低代码平台中的元编程(Meta Programming)
- 如何在不修改基础产品源码的情况下实现定制化开发
- 可逆计算的方法论来源
- Nop平台与SpringCloud的功能对比
- 为什么Nop平台坚持使用XML而不是JSON或者YAML
- 从可逆计算看DSL的设计要点
Nop平台开源地址
- gitee: gitee.com/canonical-e...
- gitcode:gitcode.com/canonical-e...
- github: github.com/entropy-c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