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基础】机器学习的要素:任务T、性能度量P和经验E

第一章 机器学习的本质与理论框架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支柱,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的统计学习理论。Tom Mitchell在其1997年的经典著作《Machine Learning》中给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的学习定义:"对于某类任务T和性能度量P,一个计算机程序被认为可以从经验E中学习,如果通过经验E改进后,它在任务T上由性能度量P衡量的性能有所提升。"这个定义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学习过程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为整个机器学习领域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

从数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学习过程表示为一个优化问题。假设我们有一个假设空间H,其中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假设函数h。学习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最优的假设函数h*,使得在给定的经验E下,任务T的性能P达到最优。这个过程可以形式化为:

h\^\* = \\arg\\min_{h \\in \\mathcal{H}} \\mathcal{L}(h, D)

其中L是损失函数,D代表训练数据集。这个公式看似简单,但它揭示了机器学习的核心挑战:在有限的训练数据上找到能够在未知数据上表现良好的模型。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这个理论框架表现得尤为明显。以ImageNet挑战赛为例,该竞赛从2010年开始举办,推动了整个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发展。在这个任务中,T是图像分类任务,需要从1000个类别中正确识别图像内容;P是Top-1和Top-5准确率;E则是包含120万张标注图像的训练集。从AlexNet在2012年的突破性成果,到ResNet在2015年达到超越人类的性能,我们见证了机器学习算法在这个框架下的持续改进。

无人驾驶技术则为机器学习提供了更加复杂和严苛的应用场景。在这个领域,任务T不是单一的分类或回归问题,而是多个相互关联的任务的组合: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制定等。性能度量P也不仅仅是准确率,还包括实时性、安全性、舒适性等多维指标。更重要的是,经验E的获取变得极其昂贵和困难,因为需要在各种道路条件、天气状况、交通情况下收集数据,而且标注过程需要专业知识和大量人力投入。

从理论层面来看,机器学习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我们试图从有限的观测样本中推断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将这些规律应用到未见过的新样本上。这个过程在哲学上涉及归纳问题的根本挑战:我们如何从特定的观察中得出普遍的结论?David Hume早在18世纪就指出了归纳推理的逻辑问题,而机器学习通过引入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工具,为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

统计学习理论,特别是Vapnik和Chervonenkis发展的VC理论,为机器学习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础。VC维这个概念量化了学习算法的复杂度,并建立了训练误差和泛化误差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VC维为d的算法,在训练样本数为m的情况下,泛化误差的上界可以表示为:

P(R(h) - R_{emp}(h) \> \\epsilon) \\leq 4\\mathcal{H}(2m)e\^{-m\\epsilon\^2/8}

其中R(h)是真实风险,是经验风险,是增长函数。这个不等式告诉我们,随着训练样本数量的增加,算法的泛化性能会逐渐改善,但改善的速度依赖于算法的复杂度。

第二章 学习任务的分类体系与现代应用

机器学习任务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根据训练数据是否包含标签信息,将其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三大类。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多样化,这种简单的三分法已经无法完全涵盖现代机器学习的复杂性。

监督学习是机器学习中最为成熟和广泛应用的范式。在监督学习中,我们拥有输入-输出对的训练数据,目标是学习一个映射函数,使得对于新的输入x,能够准确预测其对应的输出y。监督学习又可以细分为分类和回归两大子类。分类任务的输出是离散的类别标签,其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f: \\mathbb{R}\^n \\rightarrow {1, 2, ..., k}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分类任务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从最基础的手写数字识别,到复杂的医学影像诊断,分类算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图像分类技术的进步。LeNet-5作为最早的卷积神经网络架构之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的AlexNet、VGGNet、ResNet等架构不断刷新着ImageNet等基准数据集上的性能记录。

目标检测作为计算机视觉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可以看作是分类和回归的结合。它不仅要识别图像中包含哪些对象,还要确定这些对象的精确位置。目标检测的输出通常包括边界框坐标和类别标签,可以表示为:

f: \\mathbb{R}\^{H \\times W \\times C} \\rightarrow {(x, y, w, h, c)}

其中(x, y, w, h)表示边界框的位置和尺寸,c表示类别。R-CNN系列算法的发展历程很好地展示了目标检测技术的演进:从最初的R-CNN需要数秒处理一张图像,到Fast R-CNN和Faster R-CNN的性能优化,再到YOLO和SSD等实时检测算法的出现,目标检测的速度和精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无人驾驶技术中,目标检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车载摄像头需要实时检测和识别道路上的各种对象:行人、车辆、交通标志、车道线等。这个任务的复杂性在于需要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处理高分辨率图像,同时保证极高的准确率。Tesla的Autopilot系统、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大量依赖于先进的目标检测算法。

语义分割则将分类任务推向了更精细的层次。与目标检测输出边界框不同,语义分割要为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分配一个类别标签。这个任务可以表示为:

f: \\mathbb{R}\^{H \\times W \\times C} \\rightarrow {1, 2, ..., k}\^{H \\times W}

FCN(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的提出标志着语义分割进入了深度学习时代。U-Net、DeepLab、PSPNet等架构不断推动着分割精度的提升。在无人驾驶中,语义分割用于理解道路场景的详细结构,为路径规划提供精确的环境信息。

回归任务的目标是预测连续的数值输出。在计算机视觉中,回归任务的典型应用包括人脸关键点检测、姿态估计、深度估计等。深度估计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回归任务,它从单张或多张图像中估计场景的三维结构信息。这个任务的数学表示为:

f: \\mathbb{R}\^{H \\times W \\times C} \\rightarrow \\mathbb{R}\^{H \\times W}

输出的深度图为每个像素提供了距离摄像头的距离信息。在无人驾驶中,深度信息对于障碍物避让、路径规划等功能至关重要。

无监督学习在没有标签信息的情况下发现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结构。聚类、降维、密度估计等都是无监督学习的典型任务。在计算机视觉中,无监督学习的应用包括特征学习、图像生成、异常检测等。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出现为无监督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能够生成逼真的图像,为数据增强、风格迁移等任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 性能度量体系与评估方法论

性能度量是机器学习系统评估的核心要素,它不仅决定了算法的优化方向,也直接影响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不同的任务类型需要不同的性能度量标准,而在安全关键的应用领域,如无人驾驶和医疗诊断,性能度量的选择更是关乎系统的可靠性和用户的生命安全。

对于分类任务,准确率(Accuracy)是最直观的性能度量指标。准确率定义为正确预测的样本数除以总样本数:

\\text{Accuracy} = \\frac{TP + TN}{TP + TN + FP + FN}

其中TP、TN、FP、FN分别表示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和假阴性。然而,准确率在类别不平衡的情况下可能产生误导。例如,在医学诊断中,如果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只有1%,那么一个简单地将所有样本都预测为健康的分类器就能达到99%的准确率,但这样的分类器显然是无用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的概念。精确率衡量的是在所有被预测为正类的样本中,真正为正类的比例:

\\text{Precision} = \\frac{TP}{TP + FP}

召回率衡量的是在所有真正为正类的样本中,被正确预测为正类的比例:

\\text{Recall} = \\frac{TP}{TP + FN}

F1分数则是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提供了一个平衡两者的单一指标:

F1 = 2 \\cdot \\frac{\\text{Precision} \\cdot \\text{Recall}}{\\text{Precision} + \\text{Recall}}

在无人驾驶系统的行人检测任务中,这些指标的重要性体现得尤为明显。高召回率确保系统不会遗漏行人(避免撞人事故),而高精确率则减少误报(避免不必要的紧急制动)。Tesla、Waymo等公司在评估其检测系统时,都会综合考虑这些指标。

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和AUC(Area Under Curve)提供了另一种评估分类器性能的方法。ROC曲线以假阳性率为横轴,真阳性率为纵轴,展示了在不同阈值设置下分类器的性能表现。AUC值越接近1,表示分类器的性能越好。这种评估方法特别适用于需要调整决策阈值的应用场景。

对于回归任务,常用的性能度量包括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决定系数(R\^2)等。均方误差定义为:

\\text{MSE} = \\frac{1}{m}\\sum_{i=1}\^{m}(y_i - \\hat{y}_i)\^2

其中是真实值,是预测值,m是样本数量。MSE对异常值较为敏感,因为误差的平方会放大大的偏差。平均绝对误差则对异常值更加鲁棒:

\\text{MAE} = \\frac{1}{m}\\sum_{i=1}\^{m}\|y_i - \\hat{y}_i\|

在无人驾驶的路径规划任务中,位置预测的精度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厘米级的定位误差可能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因此对回归模型的性能要求极其严格。

目标检测任务的性能评估更加复杂,因为它涉及定位精度和分类准确率两个方面。交并比(IoU, Intersection over Union)是评估检测框定位精度的关键指标:

\\text{IoU} = \\frac{\\text{Area of Intersection}}{\\text{Area of Union}}

平均精度(AP, Average Precision)和平均精度均值(mAP, mean Average Precision)是目标检测中最重要的综合性指标。COCO数据集定义了从IoU阈值0.5到0.95的多个评估标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性能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性能度量的选择需要考虑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约束条件。以自动驾驶为例,除了传统的准确率指标,还需要考虑实时性要求。帧率(FPS, Frames Per Second)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因为检测算法必须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处理,以确保车辆能够及时响应道路状况变化。

延迟和吞吐量也是评估机器学习系统性能的重要维度。在边缘计算设备上部署的模型需要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实现低延迟推理。这促进了模型压缩和加速技术的发展,如知识蒸馏、网络剪枝、量化等技术。

第四章 线性回归: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

线性回归作为机器学习中最基础的算法,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现代深度学习模型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出色,但线性回归仍然是理解机器学习原理、构建基线模型和解决特定问题的重要工具。

线性回归的核心思想是假设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对于单变量线性回归,这个关系可以表示为:

y = \\beta_0 + \\beta_1 x + \\epsilon

其中是截距项,是斜率参数,是误差项。对于多变量情况,线性回归模型可以扩展为:

y = \\beta_0 + \\beta_1 x_1 + \\beta_2 x_2 + ... + \\beta_n x_n + \\epsilon

使用矩阵表示,这个模型可以写成更紧凑的形式:

\\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 + \\boldsymbol{\\epsilon}

其中是输出向量,是输入特征矩阵,是参数向量。

参数估计是线性回归的核心问题。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 Method)提供了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通过最小化残差平方和:

\\text{RSS}(\\boldsymbol{\\beta}) = \\sum_{i=1}\^{m}(y_i - \\mathbf{x}_i\^T\\boldsymbol{\\beta})\^2 = \|\|\\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2

我们可以通过求导并令其为零来获得最优参数估计:

\\frac{\\partial \\text{RSS}}{\\partial \\boldsymbol{\\beta}} = -2\\mathbf{X}\^T(\\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 = 0

解这个方程组得到正规方程:

\\mathbf{X}\^T\\mathbf{X}\\boldsymbol{\\beta} = \\mathbf{X}\^T\\mathbf{y}

是可逆的时候,最优参数的闭式解为:

\\hat{\\boldsymbol{\\beta}} = (\\mathbf{X}\^T\\mathbf{X})\^{-1}\\mathbf{X}\^T\\mathbf{y}

这个公式被称为正规方程的解,它提供了直接计算线性回归参数的方法。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线性回归虽然看似简单,但在特定场景下仍有重要应用。例如,在摄像头标定中,我们需要建立图像坐标和世界坐标之间的映射关系。这个映射在某些近似条件下可以用线性模型来描述。在立体视觉中,视差和深度之间的关系在特定条件下也近似线性,可以使用线性回归来建立快速的深度估计模型。

在无人驾驶系统中,线性回归的应用更加广泛。车辆的运动模型在低速或短时间内可以近似为线性,这使得线性回归成为预测车辆轨迹的有效工具。传感器融合也经常使用线性模型来组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信息。例如,将GPS、IMU(惯性测量单元)和里程计的数据融合来估计车辆的位置和速度。

然而,现实世界的数据往往存在各种问题,使得简单的线性回归无法直接应用。过拟合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特别是当特征数量接近或超过训练样本数量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正则化技术。

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通过在损失函数中添加L2正则化项来解决过拟合问题:

\\text{Loss} = \|\|\\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2 + \\lambda\|\|\\boldsymbol{\\beta}\|\|\^2

其中是正则化参数。岭回归的解析解为:

\\hat{\\boldsymbol{\\beta}}_{ridge} = (\\mathbf{X}\^T\\mathbf{X} + \\lambda\\mathbf{I})\^{-1}\\mathbf{X}\^T\\mathbf{y}

Lasso回归则使用L1正则化:

\\text{Loss} = \|\|\\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2 + \\lambda\|\|\\boldsymbol{\\beta}\|\|_1

L1正则化具有稀疏性质,能够自动进行特征选择,将不重要特征的系数设为零。

弹性网络(Elastic Net)结合了L1和L2正则化的优势:

\\text{Loss} = \|\|\\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2 + \\lambda_1\|\|\\boldsymbol{\\beta}\|\|_1 + \\lambda_2\|\|\\boldsymbol{\\beta}\|\|\^2

从贝叶斯统计的角度来看,正则化可以理解为对参数施加先验分布。L2正则化对应于高斯先验,而L1正则化对应于拉普拉斯先验。这种贝叶斯解释为正则化提供了更深层的理论基础。

在大规模数据处理中,正规方程的计算复杂度为(其中n是特征数量),这在高维问题中变得不可接受。梯度下降法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替代方案。对于线性回归,梯度为:

\\nabla_{\\boldsymbol{\\beta}} \\text{Loss} = -\\frac{2}{m}\\mathbf{X}\^T(\\mathbf{y} - \\mathbf{X}\\boldsymbol{\\beta})

参数更新规则为:

\\boldsymbol{\\beta} := \\boldsymbol{\\beta} - \\alpha \\nabla_{\\boldsymbol{\\beta}} \\text{Loss}

其中\\alpha是学习率。

随机梯度下降(SGD)进一步提高了训练效率,特别是在大规模数据集上。SGD使用单个样本或小批量样本来估计梯度,大大减少了每次迭代的计算量。

现代优化算法如Adam、AdaGrad、RMSprop等提供了自适应学习率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训练效率和稳定性。这些算法在深度学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们的核心思想在线性回归中同样适用。

第五章 面向未来: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计算机视觉和无人驾驶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技术层面的限制,也涉及伦理、法律、社会接受度等多个维度。理解这些挑战并探索解决方案,对于推动技术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维数灾难(Curse of Dimensionality)是机器学习面临的根本性挑战之一。当数据的维度很高时,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往往表现不佳。这个问题在计算机视觉中尤为突出,因为图像数据天然具有高维特性。一张1024×1024的彩色图像包含超过300万个像素值,形成了一个极高维的特征空间。在这样的高维空间中,数据变得极其稀疏,传统的基于距离的方法失去了有效性。

深度学习的出现为解决维数灾难提供了新的思路。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参数共享和局部连接的方式,有效地减少了参数数量,同时利用图像的空间局部性特征。注意力机制和Transformer架构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方向的进展。Vision Transformer(ViT)的成功表明,自注意力机制能够有效地处理图像的全局依赖关系,为计算机视觉任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流形学习假设为高维数据处理提供了另一个重要视角。该假设认为高维数据实际上分布在低维流形上,真实世界的图像、声音、文本等数据都具有内在的低维结构。生成模型如变分自编码器(VAE)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的成功验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这些模型能够学习数据的低维表示,并生成高质量的样本。

无监督学习和自监督学习成为了减轻标注负担的重要方向。在计算机视觉中,SimCLR、MoCo、SwAV等自监督方法通过设计巧妙的预训练任务,在大规模无标注数据上学习有效的特征表示。这些方法的成功表明,我们可以从数据本身的结构中学习有用的表示,而不完全依赖人工标注。

在无人驾驶领域,数据的获取和标注成本极其高昂。一个完整的无人驾驶数据集需要包含各种天气条件、路况、交通情况下的驾驶场景,而对这些数据进行精确标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和时间投入。模拟仿真技术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CARLA、AirSim等开源仿真平台能够生成大量的合成训练数据,虽然存在域适应问题,但为算法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持。

模型的可解释性是另一个重要挑战,特别是在安全关键应用中。深度学习模型虽然性能优异,但往往被视为"黑盒"系统,其决策过程难以理解和验证。在无人驾驶中,当系统做出紧急制动或变道决策时,监管部门和用户都需要了解决策的依据。LIME、SHAP、Grad-CAM等可解释性方法为理解模型决策提供了工具,但这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边缘计算的兴起对机器学习模型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无人驾驶车辆需要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实现实时推理,这推动了模型压缩、量化、剪枝等技术的发展。知识蒸馏技术通过训练小模型来模仿大模型的行为,在保持性能的同时显著减少了计算需求。神经架构搜索(NAS)自动化地设计适合特定硬件平台的网络架构,为模型部署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联邦学习技术允许多个参与方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协同训练模型,为隐私保护机器学习提供了解决框架。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等密码学技术的发展为在加密状态下进行机器学习计算提供了可能性。

对抗攻击的存在揭示了现代机器学习系统的脆弱性。研究表明,精心设计的微小扰动就能够欺骗深度学习模型,这在无人驾驶等安全关键应用中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对抗训练、认证防御等技术为提高模型鲁棒性提供了方法,但这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方向。

多模态学习成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趋势。现实世界的智能系统需要处理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信息。在无人驾驶中,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融合是实现可靠自动驾驶的关键。CLIP、DALL-E等模型展示了视觉-语言多模态学习的潜力,为构建更加智能的系统指明了方向。

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实现真正智能系统的重要能力。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新任务上进行训练时往往会忘记之前学习的知识,这被称为灾难性遗忘问题。弹性权重固化(EWC)、渐进神经网络等方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但距离人类的学习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结语与展望

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机器学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演进。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任务类型、性能度量、算法原理和未来挑战,展现了这个领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和无人驾驶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领域,我们看到了机器学习技术的巨大潜力和面临的现实挑战。

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机器学习将朝着更加智能、安全、可解释的方向发展。多模态融合、自监督学习、联邦学习等技术将成为推动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伦理、法律、社会接受度等因素相协调,才能真正造福人类社会。


参考资料

  1. Mitchell, T. (1997). Machine Learning . McGraw-Hill.经典机器学习教材:Machine Learning textbook
  2. Bishop, C. M. (2006).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 Springer.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Christopher Bishop at Microsoft Research
  3. Goodfellow, I., Bengio, Y., & Courville, A. (2016). Deep Learning . MIT Press.深度学习教材:Deep Learning
  4. Vapnik, V. N. (1998).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Wiley.统计学习理论基础文献
  5. LeCun, Y., Bengio, Y., & Hinton, G. (2015). Deep learning. Nature , 521(7553), 436-444.Nature深度学习综述:Deep learning | Nature
  6. Krizhevsky, A., Sutskever, I., & Hinton, G. E. (2012).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NIPS .AlexNet原始论文: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7. He, K., Zhang, X., Ren, S., & Sun, J. (2016).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 CVPR .ResNet论文:[1512.03385]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
  8. Girshick, R., Donahue, J., Darrell, T., & Malik, J. (2014). Rich feature hierarchie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and semantic segmentation. CVPR .R-CNN论文:[1311.2524] Rich feature hierarchie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and semantic segmentation
  9. Long, J., Shelhamer, E., & Darrell, T. (2015). 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semantic segmentation. CVPR .FCN论文:[1411.4038] 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Semantic Segmentation
  10. Dosovitskiy, A., Beyer, L., Kolesnikov, A., et al. (2021). An image is worth 16x16 words: Transformers for image recognition at scale. ICLR .Vision Transformer论文:[2010.11929] An Image is Worth 16x16 Words: Transformers for Image Recognition at Scale
  11. Tesla AI Day 2021 - 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分享: https://www.tesla.com/AI
  12. Waymo Safety Report - Waymo自动驾驶安全报告: https://waymo.com/safety/
  13. 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hallenge: ImageNet
  14. COCO Dataset - Common Objects in Context: COCO - Common Objects in Context
  15. Cityscapes Dataset: Cityscapes Dataset -- Semantic Understanding of Urban Street Scenes
  16. CARLA Autonomous Driving Simulator: CARLA Simulator
  17. OpenAI CLIP Paper: [2103.00020] Learning Transferable Visual Models From Natural Language Supervision
  18. Google Research - 联邦学习: https://ai.googleblog.com/2017/04/federated-learning-collaborative.html
相关推荐
桂花饼1 天前
谷歌 “Nano Banana“ 深度解析:AI 图像的未来是精准编辑,而非从零生成
人工智能·aigc·gpt-4o·gpt-5·claude 4.1·nano banana
MisterZhang6661 天前
Java使用apache.commons.math3的DBSCAN实现自动聚类
java·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聚类
艾醒1 天前
大模型面试题剖析:PPO 与 GRPO 强化学习算法核心差异解析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麦麦麦造1 天前
白嫖16G+2vCPU的服务器!超简单教程,有手就会
人工智能
北极的树1 天前
最近爆火的Nano-Banana模型,你会玩了么?
人工智能
SHIPKING3931 天前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RAG vs 微调技术取舍:大型语言模型优化的两种路径
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语言模型
诗人啊_程序员1 天前
AI、人工智能基础: 模型剪枝的概念与实践(PyTorch版)
人工智能·pytorch·算法·ai·剪枝
lypzcgf1 天前
Coze源码分析-API授权-添加新令牌-后端源码
人工智能·后端·系统架构·开源·go·数据库架构·安全架构
AI_gurubar1 天前
从“安全诉讼”说起:奖励模型(Reward Model)是LLM对齐的总阀门(全视角分析)
人工智能·安全
SmartBrain1 天前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下):鸿蒙生态与全球化
人工智能·华为·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