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最新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作出清晰规划。该文件明确提出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六大融合方向。
可见,人工智能正由产业层面的技术落地,上升至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步入系统推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近年来,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传统行业格局,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与商业模式。

首要影响体现在AI时代的"卖水人"与"新石油"------算力基建与基础软件方面。
一方面,AI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算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相关基建成为产业链中率先受益的赛道。另一方面,AI基础软件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正如手机需要操作系统,未来的每一个AI应用都离不开这类软件的支持。
Gartner《2025年中国AI趋势报告》指出,生成式AI正在改变中国企业------它提升了员工能力,创造了跨部门的应用场景,同时也对AI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开放模型、自建策略、代理式AI、实用型AI和工程能力,成为中国AI发展的五大关键趋势。在开放模型、实用AI与工程能力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生成式AI的生产落地率正从2024年的8%跃升至2025年的43%。

智能终端是AI落地的重要载体。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与电脑、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及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正如智能手机淘汰功能机,终端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AI应用多从消费者端切入,借助汽车、穿戴设备、手机APP等终端快速落地。中国在5G网络、数字生态、高效制造与供应链方面的优势,有力加速了AI创新向实用产品的转化。
在产业转型方面,AI正驱动传统行业进入智能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在AI的推动下,持续加快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变革。通过AI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智能设计,不仅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更是未来各行各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企业在应用AI时不仅关注成本,也更加重视实用价值。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不盲目追求顶级性能、而是聚焦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正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因此,轻量化部署、本地推理、边缘计算等降低使用门槛的方式,尤其受到中小企业的关注。

AI人才储备也在持续增强。中国作者在顶级AI会议发表的论文比例从2019年的29%上升至2022年的47%。AI教育更是已延伸至中小学阶段,学生早在四五年级便开始接触编程与AI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硅谷头部AI企业的人才团队中,华人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总体来看,中美已成为全球AI领域的两大核心力量。从金融、医疗到制造、教育,人工智能正在全面重塑传统行业,不断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与市场机遇。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正稳步推进,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