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天,写《四周年总结》到末尾,收到陌生书友麦子的鼓励,我抱着阿妮大哭一场,那时候的我,正努力从人生昏暗处往外爬。时间过的好快,一年后的现在,我已然不能重现当时的心绪,更奇怪的是,我现在的认知与行为,仿佛回到9年------具体年份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彼时还未开始焦虑------前,回到那个略显简单、带着许多傻气,只凭着直觉喜好去思考去行动,不遗憾过去也不焦虑未来的自己。
过去几年的总结当中,我说自己写公众号的原因是为了缓解焦虑,是为了获得睡后收入,是为了防止自己某天失业之后还能够继续在这世界活下去。
可能真是这样。
五年前,我29岁,在广州猪厂打工,和阿妮的异地恋已经持续六年,暂未定下婚期,暂时回不去重庆,每天焦虑着未来怎么办。公司KM上面有一篇读书笔记,介绍的是侯捷老师的《左手程序右手诗》,这本书好看,我也很快看完。
我从侯捷老师的教诲当中获取到这样的几条认知:
"30岁正是英年,该努力以赴";
"写东西为大家也为自己,发表是最好的记忆";
"弄清楚自己的人生想要什么,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我想要做的许多事,我自以为是我首先想到的许多事,其实前人都已经体验过、做过且做的很好"。
五年前的即时念头,我一点也想不起来,或许是受了侯捷老师的启发,或许是为了缓解焦虑找到除开做程序员之外的第二条出路。总之,周更公众号这件事,就这样被我坚持下来,一晃,满五年。
津巴多教授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有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大多数成年人在中年时都会经历一次转变(transition),他们将重新定义或转换自己的人生角色。事实上,有证据表明,成年生活的特点就是一系列的转变,从进入成年期的转变开始,可能每15年到20年就会发生一次。成功的转变通常会包含一段高度自我反省的时期,包括重新评估自己当前的角色,探索能够带来全新意义感的可能性,以及决定放弃旧的角色并致力于新的角色。
从大学的不焦虑未来只期待,到六七年前的对未来焦虑,再到现在的(应该是的)不焦虑未来;我想自己,已经完成或者即将完成一次津巴多教授所说的这种成年人的转变。
过去不再多提,我只在此处理一理自己当下的状态。
昨天是周六,头天晚上和阿妮在床上闭着眼睛聊天,迷迷糊糊到1点,早上醒来后花两小时------包括洗碗拖地时间------煮一盆香肠洋芋丝面。冥想10分钟后躺在沙发打算为这总结先将过去的总结捋一遍,我做不到,刷视频然后睡着。
很快时间到下午5点,这中间玩了快一年没打开的《皇室战争》整整一小时。我感受到一种轻微挫败与颓丧,便去到楼下球场。运动一小时后回家,洗过澡坐在阳台收获20分钟专注。外出吃晚饭,和阿妮就点菜是否应该团购吵架一次,吵架并不升级。回到家,再拖延半小时,临睡前趴在床上的一小时,我是专注的,于是有了上面内容。
对的,我现在的状态是"随心所欲,正重新追求自律"。
随心所欲大概算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去年的更新当中,我说自己正变得越来越刻板,给自己定的规矩也越来越多,我其实说不太清楚自己是怎样完成"去刻板"的,总之现在的我,对许多事情都报以一种可接受态度:如果今天可能晚10分钟到公司,那就晚10分钟吧;如果周日不能搞定更新,那就周一地铁上再补吧;如果花生纠结是否跟我回家吃饭,那就全由花生自己决定我不再劝啦。
重新追求自律,该是追求随心所欲太过的结果。它体现在周末,体现在我需要完成当周更新的时刻,我总拖延拖延再拖延。它体现在晚上的睡觉,现在我的睡觉时间,已经后调到11点10分,更有一次,我直接拖延到晚上的11点半。它体现在饮食上面,《胃靠养肠靠清》所分享的临睡前3小时不吃东西,已然全被我抛之脑后,晚上10点回到家,冰箱里面还有李子或者西瓜?西瓜李子不快吃掉就烂掉,那就吃掉。
这状态再往深处想想,指的是现在的自己在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反思之后而采取的一种处世哲学:活着就是活着,活着的每一刻,都尽量做到念头通达,是为简单但清醒的活着。
我以为转变的发生,极大可能来自于读书和写作。
从《左手程序右手诗》开始,过去五年以来,我一共读完大概120本书,这些书的类别------按照阅读书籍的数量以及自己全主观的对我的影响力排序------大体分为计算机、心理、历史、人物传记、散文随笔、小说、读书写作。
计算机书籍,是纯理性的,每读完一本书,我便从书中收获关于某项技能的全面认知。"读完一本书,便收获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目录",这认知是依然不变的。近两年AI在我工作中的占比越来越多,就技术书的阅读,已经越来越少。
五年来,我的阅读习惯一直不变,我信奉"积硅步至千里",我相信每天10分钟的连续阅读,很快便能读完一本书。前面两年,我每天阅读的书是计算机类别,最近两年,我每天阅读的书籍换成心理学。如果读书有偏好,我想自己是偏爱心理学的。
和家人朋友谈心、和阿妮语音聊天,都能够降低我的应激水平。将自己的愤怒、悲伤或是沮丧,用文字记录下来,也是一种疗愈------我了解自己的情绪走向,便知道自己的真实期望。希望,是我内心的一盏灯,不管是怎样的绝望,我们都拥有最后的自主选择,选择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绝望。
我相信自己曾经在抑郁的边缘徘徊,在阿妮、家人、朋友以及许多心理学书籍的帮助下,我从那徘徊中走了出来。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未来的自己,不止是程序员,也是作家,还能是一位善于倾听的能够提供些许专业建议的心理咨询师。
历史和人物传记,给予我一种豁达。我已经看过许许多多拥有传记的人生,细到饮食偏好、粗到仅仅纲要,所有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有人的成功,都基于持久不歇的热爱,外加一点运气。
散文随笔,我最喜欢的,是沈从文先生,以及生活在另一个国度的伊藤比吕美女士。他们的文字,都简单、真实且美丽。人生,一点一滴,一点又一滴。
小说,是较历史、传记多出些虚构色彩的故事。
有一类书籍,专讲读书、写作。比如《写作这回事》,比如《汪曾祺的写作课》,比如《文心》,比如《要把读书当回事》,我从这些书籍当中,收获许许多多技巧,这些技巧全都随着时间慢慢模糊,我现在记住的,只是这样几个词语:多读、多写、真实、真诚且准确。
今年过完年,我开始在问一问回答问题。进入问一问的头两个月,我以为自己已经达到某种新的写作高度------内容有深度,各项内容都不再是言之无物而是各有出处。那段时间,就一个主题发表自以为有些价值的观点,500字信手拈来。
这"高度"持续大约一个季度后慢慢走低直到现在,我啊,已经再一次不知道每周的更新应该写些怎样内容。生活日记?读书笔记?它们依然存在,依然值得花时间去记录去输出,但......我总感觉还差着什么。差着的内容,是我已经察觉到的内容不连续。
对的,我以为自己,依然没有一份完整作品。想要真正成为作家,路可还长着呢。
但我的持续输出,是终于有些闪光点出现的。我靠着这些年看过的小说,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万阅文章:《推荐一批近20年间看过,现在依然认为很不错的小说》,紧跟着一篇近三万阅的文章:《李寻欢:会喝酒的人都知道,一个人若想快醉,最好的法子就是用酒来下酒,用黄酒来下白干》。
不管做的好不好,只有去做,才能有结果。
时间满5年到现在,我终于有了2600位关注。感谢您的关注以及阅读,您啊,又给予我一个新的希望:当我关注------仅仅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向内求的读书笔记也能破万------破万那天,我会发一条朋友圈,然后再整理一篇小小总结。我希望那天快快到来。
今天4月,我的睡后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到434.44元,虽然现在已经回落到日均一块两块,但我相信,只要持续地写,睡后收入或许在未来某天能够再给予我惊喜。
我啊,又想将沈先生的文字搬来贴在此处,但津巴多教授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精细复述",于是下面的文字,是我自己的文字:
最后,我以为现在的自己仿佛已经找到出路。
我的出路,是就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喜欢自己当前的工作------好好工作,工作之余看看书写写东西,看书不分类别,写作不博眼球,再坚持个三五年,再说。
存在即合理,我正存在着,我热爱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