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研发之谜:千亿投入砸出利润大缩水****
华为叕上热搜了,这次的焦点是麒麟9020芯片。事实上,从去年9月份开始,华为几乎没有离开过科技新闻的热搜榜。

"中国科技头牌"
从mate60怼着雷蒙德窜台横空出世,宣告麒麟芯片强势回归;到鸿蒙操作系统发布,喊出让世界多一种选择;再到国产5nm芯片X90突然亮相,创造"芯片自主"新神话;再到轰出384超节点算力集群,高调宣传中国AI算力的"里程碑";再到Mate新机上麒麟9020芯片首次亮相,号称鸿蒙系统加持下在能效和AI算力上超越苹果A17 Pro。
再过去大半年的舆论场里,华为无疑是聚光灯的最大焦点,也是"最会讲故事"的科技公司。
而华为的科技成色,在其近期公布的财务中报里再次具象化。根据华为官方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其2025上半年研发投入969亿元,占营收的22.7%。这是一组十分炸裂的数字,放眼全球科技企业中,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仍是遥遥领先。
更令人钦佩的是,华为在研发上的高投入并非一时之举,翻阅过去五年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其研发累计投入超过7,500亿元,几乎相当于寒武纪、阿里云、浪潮信息等国内科技龙头企业加总的数倍。
仅凭研发投入与舆论中的宣传成果来看,华为绝对当得起"中国科技头牌"的名号。
热搜与利润不可兼得
但另一组财务数据却给这家科技头牌泼了一盆冷水。2025上半年华为净利润为370亿元,同比下滑超过20%。尽管支持者们纷纷挺身而出,直言该数据受研发拖累,系研发成果未完全落地导致。
但从华为在舆论中营造的表现看,其研发成果落地并不少。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这些成果尚未完全实现规模化的商业回报。但无论如何,热搜在飞,利润在跌,确实是华为在当下的真实写照。
更直观的,不妨看看华为的几家主要竞争对手。英伟达研发投入率约8%~9%,2025财年Q2单季利润达67亿美元,几乎等于华为半年净利的1.5倍;阿里巴巴在AI与云计算研发上投入远低于华为,但其Qwen大模型已经实现开源社区活跃和商用场景落地;与华为AI芯片技术同宗同源的寒武纪,上半年研发投入4.56亿元,而业绩营收则暴涨4347.82%达到28.81亿元,净利更是达到10.38亿元,增幅高达295.82%。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华为的钱砸下去了,但成果并不理想。而真正的症结,不在于钱投得少,而在于研发效率和方向的错位。因此,也不难发现,华为的科技神话,大多止步于一时的舆论热搜。
顶着国产芯片自主突破和首个国产5nm芯片光环的X90,在被报道后就此销声匿迹,至今仍难见其落地产品;384超级节点算力集群,在轰轰烈烈的开场后突然熄火,更被开发者指出其并未达到国际前沿的8,000+ GPU超集群规模,性能与宣传存在落差;高调上新的盘古大模型,被爆出与与阿里开源模型Qwen在参数结构上高度相似,深陷抄袭门,随后传出盘古大模型相关团队被裁撤。
科技王牌的摇摆
更残酷的是,被视作华为业务核心地带与未来的AI计算,在关键技术路线上,正在出现摇摆。前不久,华为AI计算王牌的昇腾系列NPU,被传出或全面转向兼容英伟达的GPGPU路线,虽为完全证实,但随后华为就高调宣布"拥抱开发者",开放CANN生态,被视为试图摆脱封闭带来的生态困境的殊死一搏。

最初,华为将AI计算未来押注于自研昇腾系列NPU,并一直强调"异构算力+国产自主"。虽然在舆论宣传中,昇腾NPU的性能以不亚于英伟达的主流GPGPU产品,但市场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生态迟迟未能成熟,MindSpore和CANN难以撼动CUDA地位;大模型开发者依然倾向英伟达GPU,因其有更完备开放的框架和社区;国内超算中心大量采购H20等英伟达"特供版",尽管性能被阉割,依旧比昇腾方案更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业内传出华为计划转投GPGPU路线也似乎并不意外,毕竟按照华为的商业模式,这或许是时间和市场双重压力下更经济高效的路线。但这也被解读为一种战略摇摆,即从"差异化路线"转向"追随者模式"。同时也意味着华为过去十年在NPU上的巨额研发投入,可能部分沦为沉没成本。
与此同时,操作系统层面也面临类似困境。HarmonyOS NEXT 去安卓化,短期让华为手机成了"孤岛",应用生态建设进展缓慢。这也迫使华为不得不在最近发布的手机产品中启用双系统兼容方案,来稳定用户体验。
但问题显而易见,投入可以无限,时间和机会窗口却有限。当技术光环被产品体验打破,留给华为的容错空间还有多少?
封闭王国能否自我颠覆?
一直以来,华为都高调宣称全栈自研,并强调这样的"安全可控"。笼统看来,从芯片、操作系统,到AI框架与大模型,全栈掌控确实可以实现不受制于人的愿景。但由此产生垄断问题正在侵蚀其努力构建的封闭王国。
CANN虽然宣称开放,但社区规模不足CUDA的1/50;在AI社区,真正愿意投身华为昇腾的开发者仍然稀少,且存在流失风险;金融、医疗、科研等行业客户对昇腾和盘古的稳定性、兼容性抱有疑虑,迁移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其望而却步......
全球科技趋势已经证明,开放才能繁荣。英伟达的成功也不止在于GPGPU硬件的彪悍性能,更在于十年打造的CUDA开放软件生态与开发者黏性。
过去几年中,华为无疑是中国科技企业里最具韧性的存在,它能在制裁压力下存活,并维持研发高投入,本身就是壮举。但从财务数据和技术落地效果看,华为尚未证明,高投入能带来高产出。当然,仅凭当前数据就下定论也为时尚早,华为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证明自己。但在此之前,华为还需要做出一个关键抉择,是继续选择在封闭架构中做孤勇者,还是真正拥抱开放架构成为擎旗者?封闭或许可以让它活的更好,但开放却可以让它活的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