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React:从Dideact理解前端框架的核心原理

前言

作为前端开发者,我们每天都在使用React这样的现代框架,但你是否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工作原理?最近我尝试通过手写一个简化版的React(命名为Dideact),深入探索了虚拟DOM、Fiber机制和并发模式等核心概念。本文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带你揭开React神秘面纱的一角。

一、为什么要手写React?

在日常开发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如何使用React的API构建应用,而很少思考这些API背后的实现细节。但理解框架的底层原理有诸多好处:

  1. 提升问题排查能力:当遇到性能瓶颈或难以理解的bug时,底层知识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问题
  2. 优化代码质量:了解框架的工作机制,可以写出更符合框架设计理念、性能更优的代码
  3. 拓宽技术视野:学习框架设计思想,为我们构建自己的组件库或工具打下基础

基于此,我开始了手写React的旅程,创建了一个名为Dideact的简化版实现。

二、Dideact的基础架构

2.1 命名空间与对象字面量

Dideact采用了命名空间模式,使用对象字面量来组织代码,这种方式简洁明了,便于扩展: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 Dideact命名空间 - 使用对象字面量实现
const Dideact = {
  createElement: function(tag, props, ...children) {
    // 实现细节
  },
  render: function(element, container) {
    // 实现细节
  }
  // 更多方法...
};

这种设计模式使我们可以轻松地向Dideact对象添加新的功能,同时保持代码的模块化和可读性。

2.2 虚拟DOM的概念

虚拟DOM(Virtual DOM)是React等现代前端框架的核心概念之一。简单来说,虚拟DOM是对真实DOM的一种轻量级抽象表示。

在Dideact中,我们将JSX转换为虚拟DOM对象,然后通过diff算法找出变更,最后只更新必要的DOM节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DOM操作带来的性能损耗。

2.3 JSX到虚拟DOM的转换

React的一大优势是允许我们在JavaScript中编写类似HTML的JSX语法,这极大地简化了UI的表达。但浏览器并不能直接理解JSX,因此需要Babel等工具进行转换。

在Dideact中,Babel会将JSX转换为对Dideact.createElement的调用:

jsx 复制代码
// 我们编写的JSX
const element = <div className="container">Hello Dideact</div>;

// Babel转换后的代码
const element = Dideact.createElement('div', { className: 'container' }, 'Hello Dideact');

这个转换过程是通过Babel的@babel/preset-react插件完成的,我们可以通过配置pragma选项来自定义编译后的函数名。这也证明了JSX并不是React的专利,其他框架如Vue也可以使用JSX语法。

三、核心函数实现

3.1 createElement函数

createElement函数是Dideact的核心函数之一,它负责将JSX转换后的参数构建成虚拟DOM对象: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createElement(tag, props, ...children) {
  // 返回虚拟DOM对象
  return {
    tag,
    props: {
      ...props,
      children: children.map(child =>
        typeof child === 'object' ? child : Dideact.createTextNode(child)
      )
    }
  };
},

// 处理文本节点的辅助函数
createTextNode(text) {
  return {
    tag: 'TEXT_ELEMENT',
    props: {
      nodeValue: text,
      children: []
    }
  };
}

这个函数的工作原理是:

  1. 接收标签名、属性和子节点作为参数
  2. 处理子节点,将文本节点也转换为统一的虚拟DOM格式
  3. 返回一个包含标签名、属性和子节点的JavaScript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为文本节点创建了一个特殊的类型TEXT_ELEMENT,并将文本内容存储在nodeValue属性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处理逻辑,无论是元素节点还是文本节点,都可以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渲染。

3.2 render函数

render函数负责将虚拟DOM转换为真实DOM并渲染到页面上: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render(element, container) {
  // 根据虚拟DOM创建真实DOM节点
  const dom = element.tag === 'TEXT_ELEMENT' 
    ? document.createTextNode('') 
    : document.createElement(element.tag);
  
  // 设置节点属性
  Object.keys(element.props)
    .filter(key => key !== 'children')
    .forEach(name => {
      dom[name] = element.props[name];
    });
  
  // 递归渲染子节点
  element.props.children.forEach(child =>
    Dideact.render(child, dom)
  );
  
  // 将DOM节点添加到容器中
  container.appendChild(dom);
}

render函数的执行流程是:

  1. 根据虚拟DOM的类型创建对应的真实DOM节点
  2. 设置节点的属性
  3. 递归地为每个子节点调用render函数
  4. 将渲染好的DOM节点添加到容器中

通过这种递归的方式,我们可以将整个虚拟DOM树转换为真实的DOM树并渲染到页面上。

四、Fiber机制与并发模式

4.1 为什么需要Fiber?

在传统的React实现中,渲染过程是同步的。当组件树非常深、组件数量很多时,这个同步渲染过程可能会阻塞主线程数百毫秒,导致页面卡顿,无法及时响应用户操作。

核心问题在于:React组件渲染是同步代码,更加重要的任务(如用户交互)没有机会被优先处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act 16引入了Fiber机制,实现了可中断、可恢复的渲染过程。Dideact也实现了这一机制。

4.2 Fiber节点的结构

Fiber节点是React渲染的基本工作单元,每个组件对应一个Fiber节点,整个应用形成一个Fiber树。一个典型的Fiber节点包含以下关键属性: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const fiber = {
  // 组件类型相关
  type: 'div', // 组件类型
  props: {},   // 组件属性
  stateNode: null, // 真实DOM节点或组件实例
  
  // 树结构相关
  child: null,  // 第一个子Fiber节点
  sibling: null, // 下一个兄弟Fiber节点
  return: null,  // 父Fiber节点
  
  // 优先级相关
  priority: 1,   // 任务优先级
  
  // 状态跟踪相关
  alternate: null, // 用于记录当前Fiber的备用节点(用于diff算法)
  flags: 0, // 标记节点的变更类型(如更新、删除等)
  
  // 其他属性
  effectTag: null, // 副作用标记
  expirationTime: null, // 过期时间,用于优先级调度
  // ...更多属性
};

这些属性使Fiber节点能够维护组件树的结构、跟踪状态变化,并支持任务的优先级调度和中断恢复。

4.3 并发模式的实现原理

Concurrent Mode(并发模式)是基于Fiber架构实现的一种渲染策略,它允许React中断、暂停、恢复或放弃渲染任务,优先处理更紧急的用户交互任务。

Dideact中的并发模式主要依赖以下几个核心机制:

1. 任务拆分

将渲染任务拆分为多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对应一个Fiber节点的处理: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function workLoop(deadline) {
  let shouldYield = false;
  while (nextUnitOfWork && !shouldYield) {
    // 处理当前Fiber节点
    nextUnitOfWork = performUnitOfWork(nextUnitOfWork);
    // 检查剩余时间,如果不足则让出控制权
    shouldYield = deadline.timeRemaining() < 1;
  }
  
  // 如果还有未完成的任务,请求下一个空闲时间片
  if (nextUnitOfWork) {
    requestIdleCallback(workLoop);
  }
}

2. 浏览器API的应用

Concurrent Mode主要依赖两个浏览器API:

  • requestAnimationFrame:用于在下一次屏幕刷新前执行动画相关任务(约16.67ms/帧)
  • requestIdleCallback:用于在浏览器空闲时间执行低优先级任务

这些API使我们能够在不阻塞主线程的情况下执行渲染任务。

3. 优先级调度

不同类型的更新被赋予不同的优先级,React会优先处理高优先级的任务:

  • 用户交互(点击、输入等):最高优先级
  • 动画效果:高优先级
  • 数据加载渲染:中优先级
  • 后台计算:低优先级

通过这种优先级调度机制,即使在处理复杂渲染任务时,应用也能保持对用户操作的快速响应。

五、手写Dideact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手写Dideact,我深刻体会到了React设计的精妙之处:

  1. 虚拟DOM的设计思想:通过抽象层减少直接DOM操作,提高渲染性能
  2. Fiber架构的创新:将渲染过程拆分为可中断的小任务,极大提升了应用的响应性
  3. 并发模式的价值:通过优先级调度,确保用户体验的流畅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框架设计中的一些权衡:

  • 复杂性与性能的平衡:为了提升性能,Fiber架构引入了额外的复杂性
  • 浏览器兼容性考虑requestIdleCallback等API在某些浏览器中支持不完善,需要Polyfill
  • 开发体验与运行时性能的权衡:JSX等特性大大提升了开发体验,但也增加了编译步骤和运行时开销

六、总结

手写Dideact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经历,它让我从使用者的视角转变为设计者的视角,更深入地理解了React的核心原理。虽然Dideact只是React的一个简化实现,但它包含了React的许多核心概念,如虚拟DOM、Fiber机制和并发模式等。

对于想要深入学习前端框架的开发者,我强烈建议尝试手写一个简化版的框架。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框架的工作原理,还能提升你的代码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总结这次学习之旅:真正理解一个框架,不仅要知道它能做什么,更要知道它为什么这样做。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用户47949283569157 小时前
面试官:讲讲css样式的优先级
前端·javascript·面试
bug_kada7 小时前
手把手教你做一个React Hooks (Todos)应用(一)
前端·react.js
EndingCoder7 小时前
打包应用:使用 Electron Forge
前端·javascript·性能优化·electron·前端框架·打包·electron forge
子兮曰7 小时前
🔥告别ORM臃肿!用Bun.js原生SQLite打造极致轻量级数据库层
前端·sqlite·bun
鹏多多7 小时前
Vue3响应式原理Proxy的深度剖析
前端·javascript·vue.js
不可能的是7 小时前
深度解析:Sass-loader Legacy API 警告的前世今生与完美解决方案
前端·javascript
情绪的稳定剂_精神的锚7 小时前
VSCODE开发一个代码规范的插件入门
前端
养老不躺平7 小时前
关于nest项目打包
前端·javascript
掘金-我是哪吒8 小时前
分布式微服务系统架构第170集:Kafka消费者并发-多节点消费-可扩展性
分布式·微服务·架构·kafka·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