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安全体系架构
1.网络安全体系架构包含整体策略运营、防御、应急响应及进攻反制等关键环节,旨在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
2.运营环节强调持续性,涉及风险策略管理、风险评估、资产管理等,致力于解决客户安全问题,而非仅提供产品。
3.防御措施包括防御控制策略、数据加密、应用加固等,需紧跟最新安全状态,如跟踪安全事件警告,及时更新安全设备策略。
4.应急响应在检测到网络攻击事件后,通过事件分析、反应响应等步骤,对入侵行为做出迅速处理,是安全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5.进攻反制通过全流量分析实现追踪溯源,利用威胁情报、机器学习等技术细节,找到黑客入侵路径及身份,达成最终安全目标。
应急响应的前置知识
1.网络基础:在进行应急响应时,需要理解网络原理及流量分析,以便识别和分析恶意活动,如勒索病毒或木马的传输过程。
2.渗透测试及漏洞知识:掌握常见的安全漏洞原理、利用和防御方法,包括SQL注入等,以便在应急响应中准确判断和处理安全事件,
3.编程与中间件知识:理解基础编程语言和中间件操作,以便分析恶意代码,如挖矿病毒的运作机制,以及识别和处理数据库和中间件相关的漏洞
4.操作系统知识: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特别是在Linux环境下,能够查询和识别恶意文件、进程和端口,以便有效应对黑客攻击,
5.安全防护知识:了解常见安全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等保知识,以便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方案和建议,
内容总结
网络安全体系架构与应急响应的前置知识,包括网络安全滑动标尺模型、安全运营、防御机制、应急响应的重要性及技术前提,强调网络、渗透测试、漏洞原理、操作系统和安全防护等基础知识的必要性。
网络安全体系架构概述
-
整体体系架构的意义 学习网络安全应从宏观角度出发,避免"盲人摸象"式的学习方式,从而构建完整的安全知识体系。
-
网络安全滑动标尺模型 该模型由左至右体现安全等级的逐步提升,包含五个层次:
-
架构安全
-
被动防御
-
积极防御
-
威胁情报
-
进攻反制
安全运营
-
运营的必要性 传统安全模式"重产品轻服务"导致客户无法有效使用安全设备,因此提出以"运营为主"的理念。
-
运营内容
-
风险策略管理
-
风险评估与处置
-
资产管理
-
供应链风险管理
-
事件管理
-
安全意识培训
-
运营目标 通过持续性日常运营,帮助客户真正解决安全问题,而非仅提供设备。
防御机制
-
防御内容
-
防御控制策略
-
编辑防护
-
数据加密
-
应用加固
-
零信任
-
身份鉴别与权限管理
-
防御特性
-
常态化
-
动态更新(如追踪安全事件、漏洞修复等)
应急响应
-
应急响应的触发条件 网络攻击事件的检测,如网站或业务系统被入侵。
-
应急响应的地位 在整个安全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处理安全事件的主要方式。
-
响应流程
-
响应计划
-
事件分析
-
响应措施
-
进攻反制
-
基于全流量分析进行追踪溯源
-
黑客攻击路径分析
-
技术细节包括威胁情报、机器学习、日志关联分析等
等保2.0要求
- 五个核心内容
-
安全物理环境(防水、防火、防电、防潮、电磁防护等)
-
网络通信(网络架构合理性、通信传输加密、可信验证、边界防护)
-
安全区域边界(访问控制、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邮件安全审计等)
-
安全计算环境(身份鉴别、入侵防范、数据完整性、保密性、个人信息保护)
-
安全管理中心(管理层面的应急预案、管理方案、人员安全意识)
应急响应的前提知识
-
网络基础
-
能够分析流量(如使用Wireshark查看网卡流量)
-
理解网络通信过程(如黑客外联服务器的连接过程)
-
渗透测试与漏洞知识
-
常见漏洞原理及防御方式(如SQL注入漏洞)
-
漏洞利用方式与防护措施
-
基础编程与中间件知识
-
数据库操作
-
中间件漏洞(如反序列化、解析漏洞、命令执行)
-
脚本语言能力
-
能读懂SH脚本文件(如挖矿病毒脚本)
-
操作系统知识
-
查询恶意文件、进程、端口
-
安全防护产品知识
-
了解常见安全产品(如WAF)的功能与使用方式
-
掌握等保相关知识与产品配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