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程序员海军, 全栈开发 |AI爱好者 | 独立开发。
上周有幸被受邀参加了火山引擎的PromptPilot产品发布会,说实话,这次会议让我对大模型落地有了全新的认知。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PromptPilot产品发布会我的收获,希望能给同样在大模型应用路上摸索的朋友们一些启发。
一、如何清晰表达Prompt需求:
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挑战
会上,PromptPilot技术负责人许伟分享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用户的需求是场景定制的,标准必须由用户自己来定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道出了Prompt工程最核心的痛点。我想起了自己之前的一个经历:公司要用大模型做客服机器人,我兴冲冲地写了一大堆Prompt,结果业务部门说效果不行。为什么?因为我按照技术人员的思维写Prompt,但客服场景的标准只有一线客服人员才最清楚。
比如说,处理用户退款申请这个场景,我觉得模型能识别关键词就行了,但实际上客服需要的是:能判断用户情绪、识别紧急程度、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这些微妙的差别,只有真正在一线工作的人才能定义清楚。
意图澄清的迭代过程
另一个深刻的认知是:人脑中的意图和评估标准有个通过反馈交互逐渐清晰的过程。
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中的"隐性知识"概念。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馈才能明确。在大模型应用中,用户最初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需求:"我要一个能写营销文案的AI"。但经过几轮交互,需求会逐步清晰化。
从模糊意图到具象化目标
这就涉及到Prompt工程的核心挑战:转化为模型能理解的具像化目标、提示词评估标准、评测用例。
说白了,就是要把我们的模糊需求翻译成机器能理解的精确指令。这个过程就像是把一幅抽象画转换成施工图纸,需要极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积累。我见过太多朋友这样,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告诉AI。结果就是Prompt写得很差,模型输出的结果自然也差强人意,当然了模型的选用也很关键,模型的质量 + 自己的专项才能把AI 发挥到极致。
复杂任务的结构化表达
会议中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更强的模型解锁更复杂任务,结构化表达更难也更有价值。
这句话可能听起来有些抽象,其实有一定的"规律的":
"你是谁,要干什么,拿什么干,怎么干,干成什么样,给我示范一次。
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既能充分发挥强大模型的能力,又能确保输出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但问题是,写出这样的Prompt需要自己的专项足够强以及对业务的理解能力如何。
二、大模型能力边界
能力边界探索的本质
会议上,技术专家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大模型应用本质是寻找定制场景的模型能力边界。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具体的应用场景,都需要摸清楚大模型在这个场景下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不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给一个新员工安排工作,你需要了解他的能力上限和下限,然后据此分配合适的任务。
人工摸索的痛苦过程
人工摸索大模型能力边界,反复调整提示词的过程非常痛苦。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任何做过Prompt工程的朋友都知道这种痛苦。你写了一个Prompt,测试10个案例,8个效果不错,2个完全跑偏。然后你开始调整,加限定条件、举例子、调整措辞,测试完又发现之前好的案例现在不行了。这种反复调整的过程,真的让人抓狂。
最近在做AI智能化识别(pdf,word,excel)中的内容,然后通过提取关键文本数据 存入数据库汇总,不知调试了多少个版本,每次都要测试几十个案例,最后眼睛都看花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摸象,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调整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自动化提示词工程的必要性
这就是为什么自动化提示词工程变得如此重要。与其靠人工盲试,不如让机器来帮我们做这件事。
在发布会上,火山引擎展示了一个特别酷的Demo:输入业务需求,系统自动生成多版本Prompt,然后用真实数据进行测试,最后推荐最优版本。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而人工可能需要几天时间。
这让我想起了软件开发中的自动化测试。以前我们手工测试每个功能,效率低下且容易遗漏。现在有了自动化测试工具,不仅效率提升了几十倍,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Prompt工程也应该走向这个方向。
上下文理解与执行验证
会议中提到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懂上下文、可执行、可验证、联动训练。
这四个关键词概括了自动化提示词工程的核心要求。
- 懂上下文意味着系统要理解业务场景;
- 可执行意味着生成的Prompt要能真正工作;
- 可验证意味着要有客观的评估标准;
- 联动训练意味着要能持续优化。
这让我想到了DevOps的理念:开发、测试、部署、监控一体化。
我觉得未来的Prompt工程可能也会走向类似的方向:需求分析、Prompt生成、效果测试、持续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三、上下文动态适应
开放式问题的挑战
会议中有个观点特别有趣:大模型应用很多是开放式人类高级思维问题。
这句话点出了大模型应用的一个本质特征。不像传统软件处理的多是结构化、标准化的问题,大模型面对的往往是那些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比如说,让AI帮你写一份商业计划书。这不是简单的信息检索或者计算问题,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竞争态势、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还要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同,没有一个通用的模板可以套用。
多样多变的上下文环境
大模型的上下文是多样、多变的。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实际对话的复杂性。
在实际对话中,上下文不仅包括前面说过的话,还包括说话的环境、双方的关系、当下的情绪等等。同样一句"好的",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表示同意、敷衍、讽刺或者无奈。
大模型要想真正智能,就必须能够理解和适应这种复杂的上下文环境。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认知科学的挑战。
如何让AI理解这种微妙的语言文字游戏,很难解。
四、PromptPilot:重新定义Prompt工程
经过前面的铺垫,我们来看看PromptPilot是如何解决这些痛点的。我在前段时间测评使用过一段时间,感觉还不错,现场亲眼看到个产品的演示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工具。
智能化Prompt自动生成
Prompt自动生成,根据用户描述,调优。这个功能简直是Prompt工程师的救星。
在现场Demo中,PromptPilot算法工程师王铁飞:"围绕医疗分诊需求",系统立即生成了一个结构完整的Prompt,包括角色设定、回复风格、处理流程,提示词变量等等,系统还会根据用户的反馈持续优化Prompt。
我特别喜欢它的调优功能。传统的Prompt优化需要人工反复测试调整,而PromptPilot可以自动分析效果,识别问题,然后生成优化版本。这种智能化的调优方式,不仅效率更高,效果往往也比人工调整更好。
动态变量生成机制
Prompt支持变量生成,模型会根据Prompt上下文信息和变量的含义,生成变量内容,帮助无数据的用户验证Prompt。这个功能解决了我一直头疼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设计好了Prompt,但缺少足够的测试数据来验证效果。PromptPilot的变量生成功能可以根据Prompt的上下文自动生成测试用例,让我们能够在没有真实数据的情况下就验证Prompt的效果。
举个例子,如果我设计了一个处理用户投诉的Prompt,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各种类型的投诉案例:产品质量问题、物流延误、服务态度等等,每种类型还会生成不同严重程度和情绪状态的变种。这样我就可以全面测试Prompt在各种情况下的表现。
数据集驱动的迭代优化
可通过数据集优化迭代提示词。这个功能体现了PromptPilot的企业级思维。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积累大量的真实交互数据。传统的做法是人工分析这些数据,然后手动调整Prompt。但PromptPilot可以自动分析数据集,识别Prompt的不足之处,然后生成优化建议。
我特别欣赏它的A/B测试功能。你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版本的Prompt,系统会自动收集数据,分析各版本的表现,然后推荐最佳版本。这种数据驱动的优化方式,比凭经验调整要靠谱得多。
知识库融合的智能增强
可结合知识库生成Prompt 。这个功能让我看到了PromptPilot的野心:不仅要做Prompt工程工具,更要做企业AI应用的基础设施。
很多企业应用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比如法律咨询需要法条知识,医疗咨询需要医学知识,技术支持需要产品知识等等。PromptPilot可以自动分析知识库内容,然后生成结合特定知识的Prompt。
这个功能解决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何让通用大模型具备专业能力。传统的做法是在Prompt中直接嵌入知识,但这样做有很多局限性。PromptPilot的知识库融合功能提供了一种更优雅的解决方案。
在现场中,我实操了一个case任务,做了一个 医疗知识问答 Prompt,效果不错,它可以根据我上传的知识库,精准的回复任何问题。
目前 PromptPillot 可首月"零元购"
即日起至2025年10月31号,首次购买PromptPillot个人标准版39.9元套餐,可获赠等额39.9元代金券一张,企业认证用户首次购买PromptPillot团队版239元套餐,可获赠等额239元代金券一张。代金券支持抵扣火山方舟中豆包大模型与开源模型、以及PromptPilot产品的订单金额。https://www.volcengine.com/activity/ark?previewMode=on
总结
参加这次发布会,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某个具体技术,而是对AI应用有了全新的认知框架。
PromptPilot让我看到了Prompt工程的未来方向:从手工艺变成工程学,从个人经验变成系统方法,从一次性交付变成持续优化。这种转变不仅能提高效率,更能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AI技术的红利。
当然,工具再好也只是工具。真正决定AI应用成功与否的,还是我们对业务场景的深刻理解和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